书城政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7562000000049

第49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

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思想。八项主张更加鲜明地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提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明确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充分表明中国人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真诚意愿,迎击“台独”分裂逆流的挑战、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第二,发展了和平谈判的思想。八项主张着眼于克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突出障碍,提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概念,重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明确指出双方谈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分步骤进行两岸谈判、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构想。

第三,赋予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新的时代含义。八项主张高度重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作用,倡导面向 21 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呼吁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提出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第四,深化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八项主张基于对台湾同胞的手足之情和对台湾社会民情的深刻认识,提出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要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台湾同胞的理解、尊重和关心。

第五,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希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八项主张指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二、解决台湾问题的新主张

2003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005年4~5月间,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先后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分别发表公报,达成多项共识。在会谈和公报中,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胡锦涛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对台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会容忍“台湾独立”,绝不会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现阶段两岸同胞必须把反对和遏制“台独”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中国是两岸同胞的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两岸同胞理应坚决反对。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主要内容有:一是,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要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二是,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三是,早日恢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四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鼓励两岸同胞加强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使两岸同胞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我们要真心诚意地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2005 年 3 月 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这部重要法律的颁布实施,对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坚定地维护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巩固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国家要统一、民族要振兴,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大趋势。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再创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是我们的共同期盼。我们相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一定能够和平稳定发展,祖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本章小结

台湾问题产生 50 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奋斗进程中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我们坚信,经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阅读书目

1.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人民日报》1993年9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人民日报》2000年2月22日。

6.《反分裂国家法》,《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7.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注 释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97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8 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96~97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9~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