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双主体”教学模式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将“双主体”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基础”课教学,我们将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中的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和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部分内容概括为“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专题,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双主体”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历史发展,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及时代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用理性、健康的心态继承和弘扬人类的道德文明。
【教学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和学生的自觉实践,使学生明确如何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自觉践行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荣辱、讲道德、明事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生活、形形色色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各种各样的道德难题和挑战时,能够具备正确的道德立场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深刻认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历史发展,是理解道德现象的基础。第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可概括为“忠、仁、让、信、勇”,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这是我们提高道德境界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础。
教学难点:第一,诚信问题。诚信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探讨大学生诚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实践层面。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道德矛盾和道德难题时基本的道德立场和正确的行为选择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讨论和提问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视频和案例教学。
【教学课时】50分钟。
【授课对象】全日制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设计】
课程导入:
[案例]拿破仑的“玫瑰花誓言”
1797年,拿破仑在参观卢森堡第一国立小学时承诺:“只要我们的法兰西国家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将亲自派人送给贵校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作为法兰西与卢森堡友谊的象征。”然而,事过境迁,拿破仑把在卢森堡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
1894年,这件相隔近1个世纪的故事却给法国惹了个大麻烦———卢森堡政府通知法国政府,提出了“玫瑰花悬案”索赔。要求:要么自1797年起,用3个金路易作为一束玫瑰花的本金,以五厘复利记息结算,全部偿清这笔玫瑰花外债,共计1375596法郎;要么法国各大报纸承认法国的一代伟人拿破仑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
[提问]我想问大家,如果你是法国政府主管此事的官员,你会怎么选择?
学生讨论并回答。(5分钟)
[总结]法国政府最后选择了清还。1977年4月22日,法国总统德斯坦回访卢森堡,将一张象征4936784.68法郎的支票,交给了卢森堡,以此了却了持续180年的“玫瑰花誓言”案。
这就是诚信,而诚信是人类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当然,道德不仅仅包括诚信这一项。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这样说:“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
那么,什么是道德?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又是什么?就像我们上述案例中说的法国人的诚信一样,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
一、道德的起源和作用
1.道德的起源
在中国,“道”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德”字原义与“伐”相通,是指征伐的结果而言,由是“德”与“得”相通,指得到或占有奴隶、财富之义。“道”“德”并举,始于孔子,《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荀子在《劝学篇》中开始把“道”和“德”连用。“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
[板书]中国:“道”———原则、规则;“徳”———得到、占有。
西方:moralis———原则规范、行为品质。
[资料]趣谈道德的起源
网上流传的猴子和香蕉的故事。关着5只猴子的笼子上空悬挂着一根香蕉,猴子只要伸手去碰就会被淋,所以只要有猴子去碰,就会遭到其他猴子的毒打。直到后来猴子全部换成了新的,他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去碰香蕉了,但只要有猴子伸手,依然会被打。
[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5分钟后每个小组自选代表概括本组讨论的主要观点。
[点评]刚才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说猴子和香蕉的故事是道德的起源,当然是形象的比喻。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原先被关在笼子里的4只猴子和新放进来的猴子结成的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猴子有了偷香蕉被打的经历之后,形成了偷香蕉违背规范的意识,才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自我意识的产生就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小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有两大功能: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可以通过善恶观念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
[板书]道德的认识功能:以善恶观念来反映社会现实。
[名言]但丁: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道德的调节功能就是通过道德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
[板书]道德的调节功能:指导和纠正行为与实践。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后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名言]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导向、激励、辩护、沟通等功能,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是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
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概括为五个字:忠、仁、让、信、勇。
[板书]忠、仁、让、信、勇。
①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思考]什么是忠?如何理解传统道德“忠”的含义呢?
心上面捧了一个“中间”的“中”,这叫忠心。中国古代的忠臣,或者为了国家利益牺牲小我的人,不在少数。我们随随便便就可以举出来很多例子,例如比干,屈原、陆游、范仲淹、辛弃疾、岳飞、海瑞、郑成功、史可法、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都是忠诚、大公无私,舍小我顾全大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代表。
[名言]
《诗经》:“夙夜在公。”
贾谊《治安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仁: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仁,即是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充分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一贯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互助团结,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视频]电影《叶问》中的片段。
③让: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敬礼让是优良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要求,也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以礼待人。谦敬与礼相提并论,成为修己处世的基本规范。在这一行为规范中,“谦”是基点,“礼”是路径,“礼”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保障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资料]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由来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是桐城景点。相传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张家的老家桐城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张英老家桐城的家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省桐城市传为美谈。
④信: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
[案例]100块钱的诚信标尺
某电子商务公司要招聘一名员工,待遇优厚。一时间应聘者如潮。经过笔试,张先生和李小姐脱颖而出。该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王部长通知二人明早9点前去面试。第二天,张先生和李小姐早早地来到了面试地点,等候通知。
李小姐头一个去面试。在通往考场的走廊里,李小姐走着走着,突然眼睛一亮,发现地上有一张面值为100元的人民币。她看了看四周无人,欣喜地拾起来,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通知张先生去面试。经过走廊的时候,张先生也发现一张100元人民币“躺”在地上,他左看右看,连个人影也没见到,便捡起这100元钱,走进考场,交给了王部长。
面试结果出来了,张先生被当场宣布录取。看着张先生满脸迷惑的样子,王部长告诉他:“我们这次面试的主要试题其实就一道,那丢在走廊上的100元钱是我们故意放在那里的,我们就是要看应聘人员对这100元钱的处理方式,再做出是否予以录用的决定。”接着,王部长说:“那张放在地上的100元钱其实就是一把诚信标尺。如果连‘路不拾遗’这样的最低要求都做不到,恐怕就不太适应我们公司的工作了。”
⑤勇:勇敢、自强不息。
《易经》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易经·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
[视频]自强不息是生命向上的力量。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案例]江西某小学的操场上,数百个洗脚盆一字排开,穿着校服的小学生蹲在母亲面前,为母亲洗脚,以这种方式“洗迎”母亲节。
苏州的“小小淑女学堂”,只招收10岁以下的小女孩,着汉服,研修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琴棋书画、刺绣茶道。学堂的创始人说,创办学堂的本意就是为了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现代淑女。而这些淑女最终会成为母亲,那就会把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和传播下去。
这些新闻出来以后,评价两极化。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应该鼓励、倡导和推广;也有人认为,这都是形式主义,是作秀,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思考和讨论]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些行为?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我们在当代为什么还要继承和弘扬?我们又该如何去继承和弘扬?
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案例]“儲”,对于这个字,精通中国文化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推崇者和践行者,他和松下、索尼、本田的创始人一起并称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而且是四大经营之圣中唯一在世的一位)是这样来解读的:儲,在日语里一样也是获利、积聚财富的意思,如果把这个汉字拆开的话,就是“信者”一词。所以,稻盛和夫解释,在现代化的条件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透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所以,要想积聚财富,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成为信者,以诚信来赢得客户和员工的尊重。而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信者,诚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者,天之道也。人先信而后求能。
而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诚信,更需要以诚信为根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必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