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政课上的美学艺术追求 千百年来,美一直是人类一种孜孜以求的追求,是人生永恒向往的境界。教育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对教与学的美的境界追求当然无可争议。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需要理论的说教,更需要感性的默化。把美和美育融入教学当中,应该也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一,课件上的形式美。
如何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创造出美的艺术呢?帅松林教授讲过:现实中,缺失了形式美感的艺术作品,不管其思想内容如何先进、正确,都难以被关注。在现代教学手段当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非常普遍,课件的运用更成为教学中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课堂上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除了教师就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课件了。假如是一副色彩单调、布满文字的课件,可以想象其关注度定会大大降低,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这种人的生理上的本能的排斥感一旦出现,就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课件制作上要稍下些工夫,掌握一定的技巧。尽管我们不需要很专业,也不求过于复杂花哨,但简单的设计和艺术处理还是必要的。一个清晰、干净、舒适、明快的页面会让学生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关注度。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教态美。
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学生情绪和教学效果。走进教室前,教师尽量保持精神饱满、积极热情,有一种上课的欲望或“冲动”,而不是带着某种原因造成的低落情绪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来的不很熟悉或难以解答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表现出来的不应是尴尬、急躁,而要平和、自信、不失诚恳。很好地打磨自己的教态艺术,不仅会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同时对树立思政课的课程自信很有帮助。
第三,教学内容的文化美。
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绝非必然就得冷冰冰缺乏情感地说教。相反,将严肃的内容以生动、亲切的形式植入青年人的内心世界,将会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比如“概论”课中,讲到“毛泽东思想”这部分时,我们引入“音乐情景式”教学,播放并由学生组织小合唱演绎代表不同时代的歌曲《东方红》、《春天的故事》等,歌颂不同时代的伟人及其历史功绩。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个设计下,学生充分发挥特长,老歌新唱,将传统与现代流行相结合,在课堂上热情展示,在悠扬欢快的音乐声中,一种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教学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展示了毛泽东挥洒自如的书法、气势磅礴的诗词,并让学生进行诵读,学生从开始的羞涩到后来的激情洋溢,完全将情感深深融入其中。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观赏《牡丹亭(青春版)》影片,激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这种方式我们赋予政治理论课以文化韵味,不仅增强课程的可观赏性,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感动。
(二)思政课备课时的问题艺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提高授课质量,使学生真正获益,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备好课。可有时虽然对教学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有时虽然也对课堂环节和教法选取进行了精心准备,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呢?几次尝试后发现,问题出在备课时的一些课堂活动细节没有被充分重视起来。
第一,要问,“这节课我要给学生什么?”
歌德说过: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激发这样一种感觉,使人去做一件好事,让人去写一首诗,那么他的功劳就比使学生的脑子里记满了一排排的自然物体,认识了许多名字和形式要大得多。一次课不需要讲授太多的内容,也不需要确定太多的重点、难点问题,只要在备课时每次都问问自己,“这节课我要给学生什么?”首先让自己[2]路清晰,而不是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第二,要问,“如何让细节成就完美?”
除了对每次授课的内容要精通其义外,课程当中的细小环节都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不可轻易忽视。在一次讲授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课堂上,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就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和观看影片片段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第一个课堂上,先进行了通过讲授导出问题,然后学生展开讨论,之后播放电视剧《潜伏》和电影《风声》当中的视频节选片段,播放完之后又做了一些点评和总结。课堂程序是在按部就班中进行。但感觉对学生的情感启迪和共鸣效果没有达到。针对这种情况,在第二天的另一个课堂上,我对教学设计方案做了调整,先进行影片视频的播放,之后进行讲授和学生讨论,并且结合教学目标又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影片视频中找寻答案,在讨论环节,学生异常踊跃,发言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激动,青年人的那种朝气、担当和希望同时也强烈感染着我,最后讨论一直进行到铃声响起。同样的一个内容,只是进行了教学活动细节的不同设计,课堂效果就截然不同。
另外,教师对课堂上的每个举例都要进行反复推敲,保证其准确恰当地说明问题。同时对每幅插图的构思、问题的设计也都要了如指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向知识。
(三)思政课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思政课如果不进行专门的设计,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学生注意力牢牢抓住,避免平淡地进入教学,不痛不痒地结束课程。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讲课风格,灵活运用。思政课更应该注重导课艺术。想要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遵循从问题切入,再到理论的设计原则。
案例式导入是一种比较适合思政课教学的方法。案例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用案例导入课程是一个从问题出发阐述理论的独特角度。因此,在案例选择上就应该遵循由问题到理论的情景化设计原则。将学生关切的并在理论上感到困惑的重大课题的解决作为教学案例选择和设计的核心。当然,案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这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的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在“概论”课中讲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这一问题时,发现大学生关注的分配制度主要集中在了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等热点问题上,学生感到困惑并希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应当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哪些新的论断。因此这位老师将教学大纲与学生关注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这一节的教学情境就被具体化为“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问题开始。在设计好问题之后,这位老师选用了一个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的著名的阿克顿“分粥的故事”导入,紧紧抓住“效率与公平”这一逻辑主线,以一种独特的思维展开了思想与现实的对话。讲授当中,注重突出从“设问、分析、解答到再设问、再分析、再解答”的逻辑设计过程,步步深入,用问题牵引内容,在讲清问题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理论。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也可以用一则时事新闻、一张醒目的图片或一首相关的歌曲导入,从生活实际或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出发,将对问题的分析贯穿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由问题牵出理论,再由理论分析问题,避免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情境中。比如,在“概论”课中,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涉及到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这是一个纯理论问题,想讲得既易懂又深入,就必须在导课环节精心设计。依然是遵循从问题导入的原则,我选择了“民工荒”这一现实热点问题,用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一首歌曲《春天里》引入话题,在对导致“民工荒”现象原因的解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学生跟随老师轻松进入课程,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用音频、视频增加一点课堂气氛和趣味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四)思政课教学上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诉诸语言的艺术,也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语言沟通形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尤其是思政课,其内容的政治性和严肃性,极易使听课学生产生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等疲劳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抵抗疲劳,而不是强行继续灌输,或是指责学生。此时,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就可以使学生远离课堂教学的倦怠,振奋精神状态,提升学习效果。在语言艺术中,幽默是人类最美丽的一种语言,它有着无穷的力量,却没有锋芒。教学幽默在教学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如能在适当的时机运用一个诙谐的幽默,放松学生们紧张的神经,让学生在开心一笑中远离疲惫,在愉悦中快乐学习。
比如在“概论”课上,我们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伟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方言和说话特点,我就会找出一些经典语句,让来自当地的学生或者喜好者进行模仿朗读,听着亲切的方言,伴着学生的笑声,共同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自豪。后来这种方法被学生发挥,在课堂讨论互动当中,他们经常用语言、动作或神态来“还原”世界政坛上一些风云人物的个性特点,惟妙惟肖,非常好地由学习主体主动激起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因子,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幽默源自于生活,只要多观察、多留意、多收集,很多素材都可以作为实现幽默的题材。有时候一些素材就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更加契合。
(五)思政课课堂中的组织艺术
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陶行知也一再强调“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要培养活生生的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必须关注课堂生活的建构方式。一般而言课堂生活的建构涉及三个领域,即“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它所对应的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是“文化、社会和人格三种结构”。换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应当注意在文化、社会和人格三个不同结构层次中的展示和传递。
其中文化层面应当是最广博的层面。在文化层面上,教师不能只依赖思政课教材所蕴含的文化资料作为教学的媒介,而是应当注意扩展相关知识,136在教学主线的基础上,扩大教学的知识容量,强调文化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更新。在社会层面上,思政课教师进行的教学过程,不单只为了讲授课本中规定的正确观点,更应向学生适当展示社会和历史中的的不同声音,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式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格层面上的关注,教师应该尽量摆脱说教者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尊重和人与人交往间的真诚,用人格的魅力来展示理论的力量,让学生在平等与尊重中体会真理的活动来源于思维的探索和经验的总结。
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方式需要强调课堂的有效组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不能单靠理论说教,一定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的素质教育,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必须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组织会让思政课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综合性培养场所。
在教学组织中,思政课教师要大胆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办法,选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教自学模式,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其中,“课堂展示”是我们多年来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很有帮助。而且经过调查,此方法也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效果明显。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对细节的改进,基本形成了一种较为完善的课堂实践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