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态度决定高度
17560600000007

第7章 选择是命运的转折点(2)

选择法则6

无论哪一行,只要你成为专家,一切好处都会随之而来

大家想一想,我们“一生只做一件事”,做什么?———已经确立的人生大目标啊!这要比那些东一头,西一头的人,成功是不是又简单许多了。我们有10年、20年、30年以至于40年的时间去做这一件事,有什么做不成的?即使做不成,我们距离目标也不会太远。

做成一件事就会成功吗?是的!

凡事只要你成为专家,一切好处都会随之而来。只要你坚持做成一件事,今天你所放弃的,明天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

只要你成为行业第一名,金钱和荣誉挡都挡不住。关上门都不好使,它往里钻。刘翔只做成了百米跨栏,广告收入几天就几百万。赵本山坚决把人逗笑了,现在也是百万富翁。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考虑。

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能突破人生困境。反之,一下想做的事情太多,反而一件事情都做不好,结果两手空空。

想成大事,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情上,只能关注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从事分外的工作而分散了我们的精力。

如果大多数人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他们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对100多位在其本行业获得杰出成就的男女人士进行分析之后,卡耐基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都具有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优点。最起码在一段时期里要专注于一件事情。

中国现代的好多画家就有这方面的特点:齐白石专注于画虾,画出的虾栩栩如生;黄胄专注于画驴,画出的驴活灵活现;徐悲鸿专注于画马,画出的马呼之欲出;李苦禅专注于画鹰,画出的鹰形神兼备。

大家知道,画画已经很专业了,他们还要细分成国画,国画很专业了,他们还要细分成动物画,动物画很专业了,他们还要细分成专门画虾、专门画驴、专门画马、专门画鹰。

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物,都把某种明确的目标当成他们努力奋斗的主要推动力。如果你的竞争力很强,你可以真刀真枪的比拼。例如从政、经商,历来竞争都很激烈。如果觉得不是那么有把握,你可以选择一个竞争少的专门项目,另开一条道路。但是也要符合:

(1)我喜欢;

(2)我的强项;

(3)有发展;

(4)利国利民。

就是我们以后确立了具体的专业,也还是可以细分的。

一生只做一件事。没有什么干不成的。

选择法则7

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风景如画,别处风景也许更加迷人。

当你失意的时候,你不妨好好地品味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翻开成功人士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可以借鉴的例子到处都是。

生命并非只有一处灿烂辉煌,包容过去,融通未来,创造人生新的春天,人生将更加明媚和迷人。

认真思考自己该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世,永远不嫌太早或太迟。未雨绸缪不但没有损失,反而使人获益良多,你必须让思想尽情地展翅翱翔,飞得越高,望得越远,才会走出眼前的疆界,突破现有的成见。

现在就跨出新生活的第一步,对于自己的过去,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是好是坏都已过去,且把它看做一张白纸,你心中就没有了埋怨与不满,生活的一切都会顺利平稳。

如果你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应该有所作为的,那就更要重视自己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富有创造力的,只是我们常忽视这一点。生活中永远不乏体验与成长的机会,即便身处绝境,不也正是开辟新天地的大好时机吗?

如果你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只是在浪费生命。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你自己的权利,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如果此时此地的生活并不快乐,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尝试改变,去另辟蹊径呢?

有的人坚持着“矢志不渝”的思想,守着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可以去坚持;如果从实际出发认为有偏颇,应当毫不犹豫地退回来,另走别的路。

一件事情未成功,不要因此轻视自己的能力,许多人之所以最后没有成功,多半因为小看自己,或者是方向不对。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领域。这时你应当重新审视自己是否应当改弦更张。

固守一处,看不到希望,会使你失去发展的机会,失掉可能的成功。

例如,蒲松龄由于当时科举制度不严谨,科场中贿赂盛行、舞弊成风,他四次考试都落第了。

最后他放弃了“科考”这条可以使自己走上仕途的道路,而选择了著书立说这条人生的道路。他立志要写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铜尺上镌刻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以此自敬自勉。后来,他终于写成了一部文学巨著———《聊斋志异》,自己也成了万古流芳的文学家。

蒲松龄虽然科举落第,与仕途无缘,但他找到了成就自己的另一个方向。在这条新开辟的道路上,他取得了成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像他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有很多。

由此可见,人生并非只有一处辉煌,天涯处处有芳草,别处风景也许更加迷人。站在特定的时点,审时度势,做出你的选择,找到你真正的生活目标。因此,你有时须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会发现自己有越来越多值得欣赏的地方。

唯有充满信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方能注意到生命中许多微妙的层面,拓宽视野,抓住成功的机遇,走向生命的开阔处。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蒙田说过:今天的放弃,正是为了明天的得到。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活得轻松,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所以沉重。

所以,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来,而是放不下去。

所以,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选择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只有这样,你才活得轻松而幸福。

选择法则8

做大事的人都知道该放弃什么,以及如何放弃

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一不小心从窗口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惊。

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也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还能穿呢!”

显然,老人的行为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

我们都有过某种重要的东西失去的经历,且大都在心理上投下了阴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与其为失去的而懊恼,不如正视现实,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也许你失去的正是他人应该得到的。

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得可爱。”有时,失去不一定是忧伤,而是成为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奉献。只要我们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失去也会变为可爱。

朋友,一个人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更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之心视之,就非常不容易了。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则是一种胸襟和肚量。

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养成。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甚至不得不抛弃爱情。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放弃。

而常常是,生活中不是拿不起来,而是放不下。我们手中的东西不想丢掉,却又要拿起更多的东西。

苦苦地挽留夕阳的,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的,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做大事者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他们都知道放弃

———放弃些什么、如何放弃。放弃,你就可以轻装前进。放弃,你就可以摆脱烦恼和纠缠,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之中。

放弃还会改善你的形象,使你显得豁达豪爽;放弃会使你赢得众人的信赖;放弃会使你变得更加精明,更加能干,更有力量。

学会放弃吧!放弃失恋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费尽精力的争吵;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虚名的争夺……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该放弃的都要放弃。

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从而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