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态度决定高度
17560600000002

第2章 积极是成功的根源(1)

世上没有“不好做的事”,只有“态度不好的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态度。

积极法则1

如果一个人总爱坐前排,他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有一位教育学家王教授做过这样一项试验。10年前,王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了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独自找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学生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学生似乎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

10年后,教授对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教授还讲到他之所以被很多大型公司视为“人才伯乐”,就是应用了这个结论。教授受托为某公司招聘人才时,总会莫名其妙地让那些应聘者选座位。

教授总结说:“其实,那些应聘者知识实力相差无几,我哪里知道谁是千里马,我不过知道谁爱坐前排罢了。”

最后,教授的结论是:不是说一定要抢坐前排,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中,人们一定要有“永争第一”的精神状态,才会不断进步,达到事业的高峰!

确实,“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欲望。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态度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前排”的教导。

正因为如此,44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能激发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从而获得成功。

积极法则2

态度决定高度,有了“付出”才能“杰出”

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态度,而态度又决定着高度,即能否把这件工作、能否将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到更高的职位。不相信?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两种态度与两种命运”的故事。

某企业老板给一位经理发送了一封电子邀请函,连发几次都被退回。这名经理问秘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秘书说,大概是邮箱满了的原因。可4天过去了,这位经理仍然没有收到电子邀请函,经理再问,秘书的回答仍然是邮箱满了!公司因此失去了与该企业筹备已久的合作项目。经理愤怒之下,辞退了秘书。

另有一本科生应聘到一家外贸公司,她的意向是经理秘书。但公司却安排她做办公室文员,具体的任务就是负责收发、复印文件。她经过了一番思想挣扎之后,还是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同事们交待的事情,她都能准确而及时地完成。有一次,经理拿一份合同让她复印,十万火急的样子,细心的她习惯性地快速浏览了一遍合同。当经理有些不耐烦催促她时,她指着一处刚发现的错误给他看。经理看完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她的更正为公司避免了几百万元的损失,很快她被提升为经理秘书。

听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家有何感想?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前者被辞退,是不是由于这位秘书忘记了最起码的工作职责呢?她居然连续4天不查看邮箱,如此不负责任的秘书又怎么能不被炒掉呢?后者相反,不管工作是否理想,她都能认真对待,对自己份内的工作是如此,对份外的工作,她也能注意细枝末节,为企业挽回了一大笔的损失。也正是这种责任心,这种对工作的态度,才决定了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走上更高的职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世上没有“不好做的事”,只有“态度不好的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都会表现出热情、激情和活力;有了好的工作态度,就一定会、一定更容易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比别人更骄人的成绩,比别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总之,态度决定高度,有了“付出”才能“杰出”!

积极法则3

当有人告诉你的梦想不可能成真时,你要变成“聋子”

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比赛,比赛的终点是一个非常高的铁塔的塔顶,有一大群青蛙围着铁塔看比赛,给它们加油。

比赛开始了,老实说,群蛙中没有谁相信这些小小的青蛙会到达塔顶,他们都在议论:“这个太难了,它们肯定到不了塔顶!”

听到这些,一只接一只的青蛙开始泄气了———除了那些情绪高涨的青蛙继续向上爬。

群蛙继续高喊着:“这太难了,没有谁能爬上塔顶的!”

越来越多的青蛙累坏了,退出了比赛,但有一只,它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成为唯一到达塔顶的胜利者。

很自然,其他所有的青蛙都想知道它是怎样成功的,有一只青蛙跑过去问胜利者它哪来那么大的力气跑完全程。

它发现这只青蛙是个聋子!

永远不要听信那些习惯用悲观消极态度看问题的人,因为他们只会粉碎你内心最美好的梦想与希望!

永远记住你听到的或读到的充满力量的句子,因为它们会影响你的行为,总是要保持积极、乐观!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有人告诉你,你的梦想不可能成真时,你要变成“聋子”,对此充耳不闻,要总是想着:我一定能做到!

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将5只苍蝇、5只蜜蜂放在同一个玻璃瓶里,把瓶底对着充满阳光的窗外,瓶口对着相对黑暗的室内。5分钟后,出现一个现象,5只蜜蜂全部撞死在瓶子里,而5只苍蝇全部飞了出去。

这个试验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蜜蜂是有思维的,比苍蝇聪明,蜜蜂坚定地认为只有光亮的地方才有出口,所以它不停地向有光亮的地方撞,却没有感到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苍蝇乱撞,撞着撞着苍蝇就找到生命的出口了。

对追求成功的人来说,“苍蝇精神”正是提醒我们不要困于局限,不要死守既定的理念、认识、经验和规则,而是要敢试、敢闯、敢冒险、敢于创新。具有这种“苍蝇精神”的创业英雄还太少、太少,我们期望着有更多、更多。

积极法则4

财富源自决心和毅力,积极心态成就全球首富

亨利回忆道:

1965年,我在华盛顿州的一所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

有一天,一位负责教9岁儿童班的老师来找我,说她班上有个学生功课完成得比其他所有孩子都快,他想再找个活干,能否在图书馆里干点什么。我说:“让他来吧。”一会儿,一个身材瘦小、浅褐色头发的男孩走进来了。他问道:“你们有活儿让我干吗?”

我给他讲解有关杜威十进位制图书分类法,他听后立刻心领神会。后来我又给他看一大摞过期借阅书卡,书卡上的书我起先认为已经还了,但是实际上由于书卡有误,这些书找不着了。他问我:“这是件侦探式的工作吗?”我回答说:“是。”话音刚落,他就像一名所向披靡的侦探一样干起来了。

老师进来告诉他该休息的时候,他已经找出三本书卡有误的书。他不肯休息,坚持要把活先干完。老师说馆内空气不好,应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这才停下手头的工作。

次日早晨,他来得很早,他说要干完找书的工作。下班时,他又说要当一名正式的图书馆管理员,我很痛快地答应了,因为他干起活来孜孜不倦。

几周以后,我发现办公桌上有张留言条,邀请我到这个男孩家里吃晚饭。我应邀去了并且过得很愉快。临走时,他母亲说,他们全家要搬到毗邻的社区去住,孩子也得转学。但是孩子首先挂念的就是他不能再在原学校的图书馆里工作了,谁来找那些丢失的图书呢?

孩子要走了,我与他依依惜别。起先我认为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可是他的那份工作热情使我觉得他非同寻常。

我很想念他。可是这种思念之情持续时间并不长,因为几天之后,没想到他又回来了。他告诉我,新去的那所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不让学生在图书馆帮忙干活。他高兴地说:“妈妈又让我回原校念书了,爸爸上班路上叫我搭段车,要是他有事,我就走着来上学。”

我当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孩子的决心和毅力如此之大,将来一定能干番事业。

然而我怎么都没料到,他长大以后,竟成为一名信息时代的奇才、一位微型软件的巨头、一个世界的首富。他的名字就是———比尔·盖茨。

积极法则5

一个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成功时他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成功意味着什么?

成功学家卡尔博士认为:

“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个人的兴隆:享有好的住宅、假期、旅行、新奇的事物、经济保障,以及使你的小孩能享有最优厚的条件。”

“成功意味着能获得赞美、拥有领导权,并且在职业与社交圈中赢得别人的尊宠。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的烦恼、恐惧、挫折与失败的自由。成功意味着自重,能追求生命中更大的快乐和满足,也能为那些赖你维生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的确,“成功”意味着很多很多东西,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理解,成功的内容都会不同。但是究其本质,成功是什么呢?

成功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等;

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

但是,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度过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是到了成功的时刻;而“自以为成功”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狂妄自大的嫌疑。

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对自己有较高评价并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时,他才可能真正成功。这中间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人不可能给别人他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那么又怎么可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呢?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导我们要“自谦”、“自制”的环境中,许多人生箴言如“树大招风”、“夹着尾巴做人”,等等,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要压抑自己、小看自己。

尽管这些观念在有时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是如果任由它泛滥,就会让“人才”变成“庸才”。一块有棱有角的“岩石”,在这种抹杀个性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被变成了光滑的“鹅卵石”,失去了自信、理想,不敢再有美好的憧憬,只得平凡无为地度过一生。

在美国哈佛大学约翰·科特针对美国成功的企业家的一项调查中,他发现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有很高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成功人士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是他们会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会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过失,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这些行动,他们不仅再次具有了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时又为现实中的成功做好了准备。

如果自我评价的方向是正向的、自我肯定的,个体不仅会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将更有可能发展良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

正像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一样,“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