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态度决定高度
17560600000015

第15章 职场是奋斗的战场(1)

如果你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时间再长,也丝毫不觉得是在工作,反倒像是游戏。

职场法则1

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受到老板的器重;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些人牢骚满腹,总认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是处……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感情、价值观等,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

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我们不能保证你具有了某种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们都有着一些相同的态度。

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三种人。

第一种人:得过且过。

玛丽的口头禅是:“那么拼命为什么?大家不拿同样一份薪水吗?”玛丽从来都是按时上下班,从不行差踏错;职责之外的事情一概不理,份外之事更不会主动去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一遇挫折,她最擅长的就是自我安慰:“反正晋升上去是少数人的事,大多数人还不是像我一样原地踏步,这样有什么不好?”

第二种人:牢骚满腹。

史密斯永远悲观失望,他似乎总是在抱怨他人与环境;认为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他常常自我设限,让自己本身无限的潜能无法发挥;他其实也是一个有着优秀潜质的人,然而,却整天生活在负面情绪当中,完全享受不到工作的种种乐趣。他总是牢骚满腹,这种消极情绪会不知不觉传染给其他人。

第三种人:积极进取。

在企业里经常可以看到桑迪忙碌的身影,他热情地和同事们打着招呼,精神抖擞,积极乐观,永争第一。

桑迪总是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是在项目受到挫折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他总能让希望之火重新点燃。同事们都喜欢和他接触,他虽然整天忙忙碌碌,但却始终生活在正面情绪当中,时刻享受工作的乐趣。

一年后,玛丽仍然做着她的秘书工作,上司对她的评价始终不好不坏。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应聘潮又开始了,上司开始关注起相关的简历来,也许,新鲜的血液很快就会补充进来。

在公司里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史密斯。去年经济环境不好,公司更需要增加业绩,团结一致,史密斯却除了发牢骚,还是发牢骚。第一轮裁员刚刚开始,史密斯就接到了解聘信……

而桑迪还是那么积极进取,忙碌的身影依然随处可见,他已经从销售员的办公区搬走,这一年,被提升为销售经理,新的挑战还刚刚开始。

在公司,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态度越积极,决心越大,对工作投入的心血也越多,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回报也就相应地越多。

玛丽、史密斯、桑迪三人,一个面临失业的危险,一个已经被解聘,一个得到晋升。这并不是说得到晋升的桑迪比史密斯、玛丽在智力上更优越,而是由不同的工作态度导致的。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位上,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能为自己的工作表现增加砝码的也就只有态度了。这时,态度也是你区别于其他人、使自己变得更重要的一种能力。

那些慵懒怠惰的人、那些态度上不具备竞争力的人只注重事物的表象,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他们只相信运气、机缘、天命之类的东西。看到他人工作出色,他们就说:“那是天分。”看到人家屡次加薪,他们就说:“那是幸运!”发现有人被老板所重用,他们就说:“那是机缘。”

事实上,不管你所工作的机构有多庞大,甚至也不管它有多么糟糕,每个人在这个机构中,都能有所作为。某些上司可能对员工的工作设置障碍,或对员工的出色表现视而不见,或者不能充分赏识和鼓励;也有一些上司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改善他们的业绩,并给予鼓励。但不管环境的利弊,最终,卓越的工作表现需要积极的态度。

一开始,你会觉得坚持这种态度很不容易,但最终你会发现这种态度会成为你个人价值的一部分。而当你体验到他人的肯定给你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帮助时,你就会一如既往地秉持这种态度做事。

职场法则2

一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实用技能,而不是受教育程度

有一位哲学家乘坐一艘渡船到对岸去,小船行至中途,哲学家忽然来了兴致,问划桨的船家:“船家,你学过数学吗?”

船家说:“我是一个摆渡的,从没有上过一天学。”哲学家得意洋洋地说:“那你已经失去了25%的生命了。”

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学过文学吗?”

船家有些不高兴地说:“没有。”

哲学家显得很惊讶的样子,说:“那你已经失去了50%的生命。”

又过了一会儿,哲学家仍余意未尽,问船家:“你学过哲学吗?”

船家很不屑地说:“学那破玩意儿干什么?”

教授大笑起来说:“那你已经失去了75%的生命了!”

正在这时,小船在风浪中撞到了一块礁石,船底很快进了水,小船马上就要沉没了,船家问教授:“你学过游泳吗?”

教授惊慌失措地说:“我没学过啊!”

船家非常同情地说:“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并不决定于他受过教育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他是否练就了搏击工作和生活中狂风恶浪的技能。只要用心学习,你的事业不仅能让你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更可贵的是它能把你历练成一个成熟、自信和经得起风浪的人。

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进行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公平”不能成为组织中的公认原则,组织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将会遭到自然淘汰。

职场法则3

做你所爱,爱你所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一生中最重大的选择必须在年轻时决定下来。这就是:你这辈子靠什么谋生?换句话说:你将选择什么职业?具体的:你是做农民、工人、店员、公务员?还是做医生、护士、教师、律师?

而确立人生重大目标首先也要先确定自己的职业。因为任何成功,都是某一行业中的成功。

是否选择好终身职业,关乎自己一生的成败。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如何选择好自己一生将要从事的职业。

爱迪生几乎每天都要在他的实验室中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此为苦。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生中,从来没做过一天的工作。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他从来没感觉过自己是在做工作。他已经因为热爱自己的工作,而感觉工作就是游戏。工作已经变成了游戏,怎么能不快乐呢?他宣称:我每天快乐无穷!

曾经有位中学生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请教成功的秘诀,比尔·盖茨说:“做你所爱,爱你所做。”国际成功学讲师余正昭先生在介绍成功之道时说道,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你的方向。

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不要问自己可以赚多少钱或可以获得多大名声,而应该问自己哪些工作自己最感兴趣,且可以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要选择那些能促进你的发展、使你雄心勃勃、将来会有所成就的职业。

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事业的目标,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如果你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丝毫不觉得是在工作,反倒像是游戏。

你一生干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还会不成功吗?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真正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去做?我现在正在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这一连串问题也正是面临工作选择关键的所有人应该深思的课题。

从事适合的工作,才能让人发挥一技之长,更乐意投入工作,对工作有高度的承诺,因此更能胜任工作。明白了这一点,你怎能不慎选适合自己的工作?

职场法则4

职业适应性=能力×性格

唯有彻底了解个人的人格特质、能力、工作价值与工作适应性等,才能解开生涯选择的迷思,展开工作生涯的第一步。职业生涯大师荷兰(J。L。Holland)将人的性格分成六类:

(1)调查型:喜欢观察、调查、分析、评估及解决问题。

(2)艺术型:具有艺术气质与创新能力,喜欢创造,不受拘束。

(3)社会型:喜欢与人一起工作,执行通知与沟通工作,善于取悦和协助别人,善于言辞表达。

(4)企业家型:这类型的人也喜欢与人一起工作,但所担任的是影响、说服、领导、管理等角色。

(5)传统型:喜欢处理资料,具有文书或数字工作能力,能够接受上级指示从事细节工作。

(6)实际型:具有运动或机械天分,喜欢操作实际物品、机械,喜欢植物或动物,乐于户外工作。

一般人具备的性格可能是上述其一或二者以上的混合体。另一项影响个人生涯选择的因素是工作价值观,综合美国教育测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s)和学者意见归纳出以下11种工作价值观

(1)物质报酬:每个人都需要基本的收入以维生,但重视物质报酬的人在达到最低标准后,依然愿意继续投入,赚取更高的收入,以获得个人想要的东西。

(2)名望:通常是跟随职业、职位而来,因个人从事某种职业而容易获得别人尊敬。

(3)权力:拥有控制、教导、指引或影响他人的能力。

(4)安定性:指工作权、经济收入、心里需要或社交关系的不变性。

(5)自主性:个人能依自己的意愿及方式工作,不受别人的控制、监督。

(6)专精:是特定领域中的专家,成为他人的顾问或咨询者。

(7)亲和:重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

(8)多样性:希望在工作时,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地、问题和活动。

(9)创意: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中工作,并能运用创造力改变现有的秩序、产品和做事方法。

(10)休闲:希望工作时间缩短、假期增长,工作不致影响休闲生活。

(11)追寻意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及这件事对他人的贡献及影响。

日本“讲谈社”经营总合并研究所所长伊藤友八郎拥有多年研究职业适应性的背景,他指出,“职业适应性=能力×性格”,性格比能力重要。如果性格与工作不合,再好的能力也无法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