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心芯相印
17560500000014

第14章 到工厂,千锤百炼(1)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来到了成都420厂。从此与航空发动机,与国有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0年间,我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向师傅、向实践学习;积极投身于航空发动机的修理、试制、排故、延寿、改进与改型中;认识和了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社会教育让我认识到客观对待自己,客观对待他人,客观对待事物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把事情办对、办成、办好是做事最基本的本领。

产品设计员

1963年8月,我大学毕业了,“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去”便成了我择业的金科玉律。我从没有也不会因为分配的事去找组织、找领导。我被分配到成都420厂,和我一道分到该厂的还有另外一名同学冯金龙。我二话没说带上入厂通知书、毕业证书、户口等,背上简易的行装,牢记着周恩来总理在首都应届毕业生大会上讲的“大学生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要过好‘三关’即:工作关、家庭关、社会关”,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了成都。

成都,既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古便有“天府之国”这一称号。据史料记载,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而金沙遗址的发掘又把这一时间进一步提前。如此悠久的历史,自然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武侯祠;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众多优美诗句的杜甫草堂;全世界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凝结中国人智慧的都江堰;佛教圣地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道教文化重要的发源地———青城山。成都这个被人们称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不仅是因为这里优美的风光,还有这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提到成都,自然就会想到数不尽的美食,美食文化的背后其实更加体现了成都人闲适安逸的生活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繁,成都人不急不躁,茶馆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文化其实就是成都的文化,茶馆虽然喧闹,品茶的心境却是淡然,成都人习惯于以轻松幽默的心态去化解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这片以安逸生活闻名的土地上,其实并不缺少艰苦创业的劲头,420厂可以说是成都一个时代的缩影。

初出校门的我带着梦想、雄心和壮志走进了这座工厂,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从此,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事业的巅峰,我一生的骄傲都是在这里创造的,在这里实现的。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了以156项工程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420厂就是其中之一,创建该厂有着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1958年10月18日,在祖国大西南的成都市东郊双桥子,420厂破土动工。它由沈阳111厂包建,向420厂输送了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大批生产工人(包括辅助工人)及生活福利服务人员;各种大型、中型设备及非标设备,各种试验设备及仪器仪表等。

当成为420厂的一员时,才真正了解到工厂作为当时保密的军工企业,主要是生产某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与当时我国最主要的某型作战机种配套,肩负着保卫国家领空的重任。

工厂在生产技术领域内设有设计科、工艺科、冶金科;有动力设备分厂;量具、刃具、夹具、模具等工具分厂;锻铸造分厂;压缩机叶片、涡轮叶片分厂;涡轮盘轴、压缩机盘轴、各种机匣分厂;冲压焊接分厂;齿轮标准件及总装试车分厂等八大分厂。还有器材运输,有铁路专线和油库库房等。生产管理职能部门有计划、财务、人事劳资、生产部等。在机械行业中门类齐全,无所不包,简直是知识的海洋。这是我一辈子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我的到来正好赶上了新机的试制工作。大学生进厂按照规定必须要到车间劳动实习一年,名曰“锻炼”,就是要磨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另外还可以在车间从最基本的机械生产学起,把在学校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设计科有特殊任务,急需人手,所以就给厂里打了报告,批准我不用参加一年的车间劳动实习,直接就开始做设计员工作。虽称设计员,却并没有真正做丝毫有关产品设计的工作。工厂当时是试制别人设计的产品,冷热工艺都是照搬国外过来的,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只能执行和照办,最多能进行些更详细的解释或说明。

设计科60多人,大都是清华、北航、西工大、南航等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枉云汉科长是四川大学航空系毕业的,党支部高连生书记是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的,他两位均由沈阳410厂而来。科里有总体室、压缩机室、涡轮室、燃烧室、标准化室,我被分到总体室,负责发动机的调试工作。

到总体室的第一天,陈明鼎主任就抱给我厚厚的三大本从国外原文翻译的设计员手册。并严肃地告诫我:“昌平啊,这个设计员手册可不能马虎,得仔细看,认真学习研究,牢记里面的各项要求,这是一个合格设计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陈主任要求我在三个月之内看完,考试及格后再上岗。我是个性急的人,总想着早点进入工作岗位。一听在正式工作之前,还得花那么多时间来学什么条条框框的设计员手册,就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了。不知道是这突如其来的书的重量还是主任郑重其事的话语,竟让我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了一下,心头也随之起伏着,对设计员手册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员,是不能一步到位、急于求成的,必须打好基础,从设计员手册学起。端正了态度后,学习的劲儿自然就出来了。

近三个月的学习使我知道怎么做一名合格的设计员。工作要严谨、一丝不苟,质量永远第一。知道了怎么制图、公差与配合、编写技术条件与采用的标准,更改单编写及批准,以及设计与冷热工艺的关系等,这是设计员的启蒙教育。

考试通过后,我就开始读产品说明书。我学的是发动机控制,对发动机原理学得较多,但对其结构了解太少,必须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来补这一课。接着就是学习发动机试车的设计文件和工艺规范。就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设计员的工作岗位。

三个多月后终于正式安排我的工作了,开始是成天画发动机零部件包装箱图样,这让我非常失望和恼火。包装箱有什么好设计的,就是定位和卡紧。为什么发动机的试车任务没有我的份儿?这些都让我充满了委屈和不满,但同时我也是一个善于反思自己的人,每感到委屈和不满时,都会这样安慰自己:作为新人,自己是没有资格参加这么重要的试车工作的,要想得到认可,还必须努力,必须用相当的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画零部件包装箱图样的工作都不能胜任,又怎能让人信服。或许会落得个好高骛远的评价。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服从组织的安排,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来来回回地反思着,便也想通了。发动机零部件包装箱图样的设计对于机械专业的我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加之干事认真,完成得又快又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半年过去了,发动机零部件包装箱图样的设计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我正式被调派到发动机调试小组,开始了所期望的挑战。

到岗不久,我接到了出差的任务,要去吉林某空军修理厂进行工厂生产的火焰筒、齿轮等备件的长期试车。同行的有一位老技术员苑世贵和20余位试车师傅。这是我第一次出差,感到特别兴奋。过年后与师傅们一起来到了出差的目的地。由于还时值寒冬,又承蒙老天垂怜,赐予我们的是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纷纷扬扬的雪花、呼啸而过的寒风仿佛就成了欢迎我的礼花和旋律。那一瞬间,我惊呆了,惊叹于映入视野里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惊叹于那不含一丝杂质的纯净,惊叹于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那个画面让我不忍心迈开脚步,在那纯净中留下我的脚印。我不是第一次看到雪景和雾凇,但如此痴迷,却是第一次。

美丽的事物真是一把双刃剑,对雪景的迷恋尚未消退,随之而来的却是零下20摄氏度、滴水成冰、积雪及膝、寸步难行、寒风凛冽、刺骨疼痛的恶劣条件。这种严酷的天气给我们的试车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机器冻住了,不能正常运作,要用热风吹到机器上,加速凌冰的融化;工作人员双手冻僵,严重影响了操作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两天后,大家都已经找到了克服严寒的意志和方法,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着。

我们的任务明确而艰巨。在途中,我们还要去第三机械工业部(三机部)生产局和空军工厂管理部领取去修理厂的介绍信及两单位为此下达的试车文件。这是我第一次到大机关办事,机关工作人员的热情和认真至今难忘。到修理厂后,我们与修理厂主管领导商定试车安排;跟班组上班,处理装配、试车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以及试车结束后与修理厂共同做出试车结论等。

经过40多天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了任务,试车顺利通过,工厂生产的备件可以出厂了。我从中掌握了发动机长期试车的全过程、试车规范以及排故技术和技巧。丰收了,我们内心充满了喜悦。

尽管对于有关发动机的理论已经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但对于发动机的结构却是知之甚少。在发动机厂工作,连工作对象的结构都不熟悉就基本上算是门外汉了,理论再熟悉也无疑是纸上谈兵,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很多简单的工作都无从下手。我必须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弥补有关发动机结构知识的空白。白天一有空我就到资料室看资料,或躲在四楼楼顶平台上看有关发动机结构的书。晚上也都是在办公室看书学习,主要看结构说明书,看沈阳606所对某型发动机的反设计文献,不断地看、反复地看,在此基础上还看了很多当时世界各型发动机结构的资料。我还经常去零部件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看产品结构,到陈列室看国内外其他发动机的结构,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哪怕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工厂瘫痪时,也被我看成是学习的好机会。不管别人上不上班,反正我从不迟到和早退,这在这万人大厂里是不多见的,也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这些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厂规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周下生产线劳动一天,这是我向工人师傅学习的极好机会。当时我是试车技术员,就被安排在试车车间,分配到王长海小组劳动。我是学控制专业的,但毕业前从未接触过发动机试车,既然在工厂要负责这项工作,就必须掌握试车的全部技术。虽然试车大纲、试车规范我可以背得滚瓜烂熟,但实际操作也必须掌握。王长海是我的师傅,他聪明能干,有很深的技术功底,性格直爽,干活麻利,乐于助人。在做技术员的几年里,我一直在他的班组进行每周一天的劳动锻炼。他手把手教我,让我真正学会了如何调整发动机才能使转速、温度、推力、耗油率等主要指标合格,以及滑油消耗量、温度和振动值不超标等。这些技能让我终身受益。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我的工作是要使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试车时各项指标尽可能一次就通过,而且调试的时间是越短越好,这样才省油、省工时和不浪费发动机的寿命。必须兼顾推力、温度、耗油率等几项重要试车指标。这样就要求发动机的零部件加工要合格,各大部件之间精确匹配。每次在发动机试车前,我都要到装配车间逐台认真进行检查,主要是按燃油流量、火焰筒燃气流量、导向器横截面积,将这几大部件匹配好,这样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试车合格率。几乎天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大半夜。尽管没有额外加班费,最多是两个馒头、一碗稀饭的夜宵作为奖励,但是亦乐在其中,越干越欢。能够尽力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快乐。每当我看到一台台发动机在履历本上写上“合格”两字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工厂主管生产的鞠副厂长自然是看在眼里的,常常鼓励我,表扬我。一次会上他向大家说道,“年轻人都要向昌平学习啊,都是一起毕业来的大学生,待遇也都一样,可他总是那么精神抖擞,总能有无穷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我跟他聊过,他认为,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企业,当然要努力,而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学到真正的本事,今后才有更大的作为。年轻人不要把待遇放到第一,而要把学一手真本事硬功夫放到首位,这样今后才有更大的进步,我看这很有道理。”

三机部向工厂下达了改进改型发动机的研制任务,为了某新型飞机的需要,要大幅度地提高某型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工厂成立了“三忠于战斗队”。从设计科抽调了邓家琛、仇自珍和我三名设计员。因为这项改进涉及控制系统,要重新设计一个压气机静子叶片调节器,用来保证改型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并达到性能要求,同时要做发动机不同高度和不同飞行速度的特性计算。厂里安排我负责此项工作,还从有关分厂抽调了六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以便在车间一道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