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26

第26章 高推预研和中推核心机(7)

中推核心机在高空台上模拟风扇出口状态的性能试验,均采用风车起动程序,每次点火都获得成功;从慢车转速至设计转速的各状态实现了平稳运转,工作状况正常;在设计转速下录取的空气流量、涡轮前温度等性能参数都达到设计指标。整个过程虽然有过一些波折,但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重大事故,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标志着中推核心机研制工作取得圆满完成,为我国自主研制新型涡扇发动机迈出了坚实的关键性一步。

从“高推预研”到“中推核心机”研制,我们始终贯彻了“产学研”三结合的方针,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谱写了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

“高推预研”,国内有20余家有关的厂所、院校承担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直接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450余人,参与的总人数1000余人,其中包括一批国内的顶级专家,如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国际著名压气机专家、“三元流”理论的奠基人吴仲华教授和徐建中、陈乃兴研究员等;北航的陈大光、陈光、陈懋章、金如山、李其汉等教授;西工大的周新海、严传俊、刘松龄、杨秉政等教授,南航的张世英、彭成一、郭荣伟、高德平等教授,在此不一一列举。他们的研究成果为624所建立、完善发动机设计体系(含部件、系统和专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些综合性研究课题,如七级高压压气机、高压涡轮导向和工作叶片、高压涡轮气动性能试验件等的设计或研制,均由624所、606所、几个高校组织“联合预研组”承担。“联合预研组”聚集了各单位本专业的技术骨干,也集中设备条件和人力、经验优势,从而增强了技术实力。通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使技术关键迅速取得突破,不仅达到了研究目标,也保证了进度要求。

中推核心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北航陈光教授仔细审阅设计方案,解答疑问,奉献了很多好建议;特别邀请了606所具有丰富型号设计经验的周镐、蒋福庆两位副总工程师担任技术顾问审查设计方案,提高了工程化水平;对技术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设计经验相对不足的系统,则委托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单位承担,如机械润滑系统、石墨封严装置等委托606所由林基恕研究员为室主任的传动润滑设计研究室承担;发动机燃油及控制系统委托614所怀寿章、姚华两位总师承担等。因此,中推核心机的设计方案凝聚着全行业有关人员的心血和经验,使它既具有先进性,又有良好的可实现性,体现着国内的最高技术水平,为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以及其后续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在中推核心机设计过程中,方案专家评审是极其认真和严格的。有好几次是林宗棠部长亲自主持关键阶段的技术或方案评审。每次评审他都邀请发动机行业有关厂所的厂所长、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工艺师,高等院校的院长和著名教授以及部、发动局等主管机关的领导参加,其中尤以部副总工程师张洪飚,研究院副院长张池,综合计划局局长张汝谋,420厂厂长枉云汉(当时称为“三张一枉”)、606所所长陈尚志等最为突出,他们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在发动机行业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中推核心机设计方案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中推核心机的试制,由430厂、420厂和黎阳公司等23个单位承担,430厂为总承制单位。试制单位不计主角、配角,不计经济收支是否平衡,不顾批生产任务重和材料、工艺新等困难,踊跃接受任务,甘愿奉献。如420厂承担的大部分零组件多属于试验装置,如外涵机匣、进排气系统等,但他们认真完成任务,并配合试验急需,迅速完成应急件的加工等。又如德阳二重承担涡轮盘毛坯锻造,他们免去20余万元的模具费而只收原材料消耗费。承制单位对中推核心机试制工作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确保质量和进度,从而创造了10个月内完成第一台核心机试制和总装的奇迹。

在中推核心机上高空台开展性能考核试验之前的一次评审会上,吴大观、张池、枉云汉、周晓青、陈光、李其汉等一批老专家,坚持一定要通过盘超转和破裂转速试验之后才允许上高空台的意见,看起来好像是给我们出了难题,实际上是严格把关,确保试验得以安全、可靠。

1994年1月26—27日,航空工业总公司和空军派出专家组实地考察和观看中推核心机高空台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审。专家组通过观摩试验和审查试验结果,充分肯定试验结果是可信的,高度评价中推核心机研制取得的成果。特别是他们建议上级机关尽早批准中推验证机立项研制,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以上事实充分表明:中推核心机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与支持,离不开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与努力拼搏,离不开参研单位的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

我认为:通过中推核心机研制,充实和完善了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基础,锻炼造就了一支专业配套、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能打硬仗的队伍,只要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能给予恰当而必要的支持,他们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在“高推预研”和中推核心机研制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中推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不管研制过程中有多少艰难与险阻,也不管前进道路上有多少曲折与崎岖,我都满怀信心、义无反顾地把中推预研、核心机和验证机的研制不断地推向前!

中推验证机下马留遗憾

中推预研有坚实的技术基础,材料、工艺和制造条件基本具备,中推核心机高空台试验性能提前7个月达到设计指标,标志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为中推验证机立项和研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94年3月,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在北京召开专题汇报会,要求中推发动机尽快立项开展研制工作,并指出在山沟里筑凤凰巢,发挥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搞了大协作,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10月,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召开中推发动机验证机立项论证会,基本同意以85千牛级方案开展研制工作,认为624所提出的总体方案合理可行,建议抓紧立项。1995年9月,航空工业总公司决定成立中推验证机研制总指挥系统,由张洪飚任总指挥,陈浚任第一副总指挥,焦天佑等10人任副总指挥,江和甫任总设计师。

因高空台即将进入总体性能联合调试阶段,先进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预研工作也已全面铺开,所内分工由我担任这两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所以在中推验证机研制工作中,我就不再兼任具体的职务,以集中精力抓好这两项工作,但中推验证机的所有汇报会和研讨会我都参加。

从1995年9月至1997年底,中推验证机先后完成了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工程图设计,经过对俄合作又完成了部分工程图修改设计,与制造厂反复进行了工艺协调,又利用中推核心机平台开展了一些支持性试验。1996年底又完成了新的85千牛三级风扇的加工和试验,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当时国外现役发动机风扇部件的先进水平,取得了许多重要成绩和进展。

但中推验证机的立项和研制,始终不大顺畅,后因种种原因,最终中推验证机下马了。从1980年开始的推重比8一级发动机关键技术预研,10年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三大高压性能部件和核心机研制,但中推验证机没有搞完,尽管其中某些技术对新一代高性能发动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支撑作用,然而毕竟没有走完全过程,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