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18

第18章 高空模拟试车台(4)

之后,我们又找了美国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老板跟我们的关系不错。但他只承诺负责帮我们买到最先进的设备和元器件,不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软件编程,也不负责系统的集成和联合调试,这就不是“交钥匙工程”。软件要由我们自己来编写,并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联合调试,实际上主要工作要由我们所自己承担,很显然风险和压力是非常大的。

为了搞好这一项目,所里专门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基建副所长刘忠义同志任副组长。技术方案由我负责,组织吴行章、杜鹤龄、王六成、刘振兴和郭薇青等同志成立专项攻关小组。1992年2—3月,由我带队再次到美国去考察和谈判,边考察、边谈判、边签合同,将美国政府不批准我们原来“交钥匙工程”的采购合同分拆为若干个小合同,仍然从美国采购了大部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部件,自己确定总体方案,自行编制软件,自己负责调试,最后研制成功一套当时我国水平最高、达到国外同类系统先进水平的高空台数据采集、处理和监控系统。这些合同在谈判签约后的第二年即到货交付,并在第三年完成了集成调试。从再次谈判签约到集成联调和交付使用,实际上只花了两年多一点儿的时间。

1994年9月19—23日,发动机局成立了以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张池副主任为组长的15人专家组来所现场测试、进行技术鉴定和验收。结论认为:该项目达到预期技术指标,系统配套集成在高空台上应用,属国内首创,其技术性能与美国某公司集成的具有9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空台数据采集、处理、监控系统相当,而且该系统还具备压气机特性线实时跟踪监视显示、高空台试验数据实时修正计算处理,以及等值线作图输出等功能,这些是美国某公司的原有系统所不具备的。

该系统的集成联调成功,不仅为高空台性能联合调试、与俄罗斯高空台对比标定和中推核心机的高空台试验创造了条件,也为日后“太行”“昆仑”等多型发动机和中推核心机的高空台试验奠定了基础。同时,该系统的功能虽然增强了,但是比原“交钥匙工程”引进方案相比节省了25万~30万美元。

从设计、引进到集成联调一次成功,再一次证明624所人是有能力的,能战胜前进道路中的一切困难。在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个引进和安装联调过程中,也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

参与完成高空台调试和标定

1979年,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高空台的二期工程排气冷却器设计转由四院负责,624所派出朱万顺、马祯祥、雷寅生、刘文冀等十几人参加,也有一些技术骨干如伍焕章同志等调到四院工作。

高空台的调试,特别是总体性能联合调试,是高空台从建设到使用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高空台建成后如何调试,怎么标定?原来审批的高空台建设费中并没有包括这些钱在内。为此,我曾多次到北京专门向刘正惠局长作汇报。我说调试是高空台从建设到交付国家验收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调台费和标定费一定要单独拿出一笔钱来,否则高空台难以投入试验,即使做了试验,数据能否令人信服?精度是多少?现在没有人能说清楚。他问我,将来高空台如何调试?如何标定?我说调试和标定两者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儿。调试主要靠自己,有了斯贝发动机到英国的考核试验经验,那几年又开展了“高空模拟试验技术”课题研究,总体调试相对要有把握一些;而对比标定则一定要与国外的高空台用同一台发动机进行对比试验,但标定试验必须在先完成总体性能联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经机关协调,1982年从发动机局科研费中筹集到157万元课题研究费,包干使用。我们采取先易后难,先单机后系统,再到总体联调的思路,一步步地摸索着向前走。先采用喷口面积可调的“调节筒”对气源设备的串并联、管网系统、阀门控制、机组、冷热气流掺混等进行调试,到1985年完成了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气的联合调试,使高空台直接排大气的功能提前投入使用。

对比标定试验是高空台建设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1980年我与吴老在罗·罗公司与英方谈过一次,报价要200万英镑,实在太贵了,而美国就根本不同意我们去考察。直到1989年,苏联对中国人开放了,当时我向王所长提出建议给部领导写个报告,争取对苏联的高空台进行考察和谈判。1989年10月所向部呈报了《关于用一台发动机在国外高空台上试验以标定我国高空台进行考察的请示》,得到部领导的同意。

1989年12月18日,航空航天工业部批准我任团长,率领一个团组到苏联去考察和谈判。代表团由7人组成,同去的有部机关外事局王淑卿处长、部发动机总公司刘泽均处长、624所周汉忠和杜鹤龄同志、四院马庆祥总师等,翻译是温琦同志,他俄语水平高,可以说是一位“苏联通”,对苏联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英文简称CIAM)非常熟悉和了解。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为了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苏联不惜花费巨资,在CIAM规模庞大的杜拉耶夫试验基地建有多个高空试验舱,其中Ц-4Н号舱是经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批准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的标准台,所有新研发动机必须在Ц-4Н号舱中完成最终的高空模拟鉴定试验,才允许进行发动机的飞行试验。所以,我们建议选定Ц-4Н号舱作为与624所高空台进行对比标定试验校准的试验台。

经过考察和谈判,我们与苏联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签订了高空台对比标定试验的合作意向书,苏方的初步报价相对合理。

1990年11月,CIAM派克林斯基为团长的专家小组来所实地考察,进行技术和商务谈判,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书。1990年12月所又向部发动机总公司上报《关于请苏联标定中国高空台的立项请示》,提出了标定的必要性、标定内容、指标、方法和经费需求,获得批准。后经多次互访和技术交流,1992年5月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高空台对比标定试验合同。

1991年8月12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发动机总公司任命焦天佑(注4)同志为624所所长,所领导班子重新进行了分工,要我集中精力搞好高空台数采系统的引进和集成联调。所以,与俄罗斯合作进行高空台对比标定试验的工作,移交给焦天佑所长亲自负责。

为了加强对高空台总体性能联合调试的技术领导,1993年11月10日,所里研究决定成立以我为组长的高空台调试领导小组,要求抢在与CIAM正式进行对比标定试验之前,先完成高空台的总体性能联合调试。

此后,为了使高空台的标定和联合调试工作紧密相结合、确保圆满完成任务,1994年6月,所又决定成立高空台联调和标定验收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高空台联合调试、对比标定和验收工作。由焦天佑任组长,刘大响、吕激、刘宗义、马庆祥(四院)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及3个专业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