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航空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
17558800000010

第10章 体制创新(7)

俗话说“会花钱不算本事,能挣钱才算有能耐”。起步不低、发展迅速的中航技是航空工业第一家从事航空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但中航技的工作不是简简单单的买进卖出,还肩负着技贸结合、工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重任。特别是创建初期,外事局、中航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更增添了大家做好外贸工作推进航空工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使命感。

就在中航技与英国马可尼公司签订引进平视显示器、武器瞄准计算机等航空电子火控系统,改装歼7飞机的合同签订生效后不到半年,正好遇上国民经济调整。1980年年底,有关领导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这个技术引进项目“停止工程,撤销合同,不再谈判”。空军也表示不要改装后的飞机了。这意味着项目无法按照以前确定的方式进行下去了———即便继续推进,销售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中航技、成飞公司及第三机械工业部与项目有关的领导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考虑,决定争取把这个引进技术的军工合作项目做下去;要做到经济上不损失,只有设法将引进的设备装上飞机再卖出去———“以出养进”。引进项目遇到的一波三折,在锲而不舍的人们脚下就成了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足迹。

在成飞公司抓紧飞机改装的同时,中航技也在积极寻找商机,向潜在的用户介绍中国出口的飞机。1981年4月,中航技代表团出访约旦,向约旦军方推荐改装平显的歼7飞机。经过介绍和商谈,约旦国王决定购买改装后的歼7;引进项目的销售难题出现了转机。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将引进的航空电子火控系统装在歼7飞机上出口,批准向约旦出口飞机。6月,中约双方正式签订购销合同。1981年9月起担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的莫文祥说:出口约旦的合同是逼上梁山、背水一战,必须统一思想打好这一硬仗。他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既有飞机技术改装的难度,又有外贸进口设备、技术,执行出口改装飞机合同的能力。

1984年4月,成飞公司第一架装备平显的出口型歼7M飞机完成总装。7月,第一批出口的歼7飞机出厂试飞后装箱发运。到年底,出口约旦的第一批歼7飞机完成交付。1985年5月前,出口约旦的60架歼7飞机全部发运完毕。中国航空工业也顺利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就在积极完成向约旦出口歼7飞机的同时,中航技发挥外贸企业的作用,积极为歼7飞机寻找下一个国外用户。1983年7月,改装了英国电子火控系统的歼7ⅡA在大连试飞。7月27日,中航技副总经理刘国民陪同巴基斯坦空军第一副参谋长贾玛尔中将一行来大连实地察看中国为出口制造的歼7飞机;航空工业部外事局局长兼中航技总经理孙肇卿也在大连迎候客人。贾玛尔中将听了屠基达等专家的介绍并实地察看飞机后,当即表示对这种装备平显的战斗机有极大兴趣,认为这样改装完全符合巴基斯坦空军想法,是当今世界战斗机发展的方向。

在中航技积极开拓市场的努力下,第一个歼7飞机出口合同还未开始向约旦用户交付飞机,就迎来了下一个国外用户,显示出良好的出口前景,并且由此开始与巴基斯坦在友好互利原则上开始了长期的合作发展。

在1984年11月举行的歼7M飞机鉴定大会上,航空工业部副部长陈少中说:歼7M飞机是我们拿在手里的轻型歼击机中最好的飞机;从开始下决心到现在研制成功是一个大胆尝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我们一个果断的决定,表现出勇敢进取的精神。中航技总经理孙肇卿也在会上回顾了5年多来一种飞机两个合同执行中的艰难历程,展望了歼7M飞机成功出口带来的发展前景。

在航空工业打开走向世界大门的过程中,成飞公司引进技术、改进产品,中航技积极开拓市场、寻找客户,做的都是分内的工作。当这些看似寻常的工作在推进航空工业改革开放的大目标下协调、统一的时候,共振产生的叠加效应大大超出人们从完成本职工作角度所能看到的结果。

三、从出国参展到飞向世界

国际航空博览会是世界各国展示航空工业成果的大舞台。法国巴黎航展、英国范堡罗航展和亚洲新加坡航展是当年世界上三个最大的航空盛会。改革开放以前,封闭、半封闭的中国没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国外人士对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几乎一无所知。随着迈出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航空工业也要登上世界舞台展现自己。

1986年8月31日~9月7日英国范堡罗航展上,中国航空工业首次亮相。中航技展台上放置了歼8Ⅱ、歼7M、歼教7、强5、运7、运8、运12、直9的飞机模型。中国航空工业的参展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来展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开幕第一天,英国外长专门来看中国展台,中航技总经理孙肇卿和副总经理汤小平向他一一介绍中国生产的飞机,并着重介绍了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平视显示电子火控系统改装的歼7M飞机。

展览会上,客户和中间商纷纷索要资料,详细询问飞机性能、价格;成附件供应厂商主动找上门来介绍、推销他们的产品;中国航空工业的老朋友前来祝贺,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海外华侨看到祖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强大赞叹不已。也有不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观众不相信中国也能造飞机,以为中航技是生产飞机模型的厂家。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确实,要想展示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仅靠展出的飞机模型、图片、文字资料远远不够,一定要让人们看到中国制造的真飞机。

1987年6月11日,第37届巴黎国际航展开幕。中国制造的飞机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国际展览会上亮相。中航技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展出了强5C飞机、歼教7飞机、运10飞机和“飞龙”2号海防导弹。法国总统密特朗参观了中国展台。1989年6月8日,歼8Ⅱ飞机在第38届巴黎航展首次露面。

1992年2月,K8飞机历经12000千米的转场飞行到达新加坡,在新加坡航展上作飞行表演。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航展上进行飞行表演。此后,K8飞机又先后5次参加了国际航展,并在十多个国家进行飞行表演和评估飞行,其优良性能在国际上博得了一致赞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中航技组织的中国飞机非洲七国行。中国飞机到远隔重洋的非洲去做飞行表演在非洲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那时,王大伟是中航技副总经理,他陪同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王昂率领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成功完成了这次出访非洲的跨国长途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由国产的K8喷气式教练机与装涡桨发动机的运7-100客机、运7-700货机编队,从1997年10月13~29日,在津巴布韦、赞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立尼达和埃及7国成功举行了飞行表演。三种飞机编队长途飞行,连续作战,表现出飞机优良的品质。所到之处,不仅作飞行表演,还邀请各国飞行员驾驶中国教练机体验飞行。

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中航技通过参加国际航展、组织飞行表演、积极开展技术交流,积极开拓市场,取得明显成效。

四、走向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30年历程中,相对航空产品出口贸易的成就,相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等有形的成果,人才培养和观念更新是一项无形的收获,而且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更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中国航空工业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航空工业腾飞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航空工业从1979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科技合作,中国专家了解了世界航空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与信息,从国外合作者那里学到了先进理论与技术,同时也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参与航空科技研究项目,合作双方都受益匪浅。

改革开放初期,航空工业着眼于长期发展,派出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出国留学,作为访问学者出国深造,派出工程师出国工作,为航空工业发展培养了骨干人才。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第三机械工业部及航空工业部先后共派出949名留学人员,到1986年年底,学习回国的人员中已有31人获得博士学位。如今这些当年出国深造的留学人员及后来者已经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栋梁之材,在各个领域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默默奉献。如今,一批批高学历的后来者加入航空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行列,成为航空工业队伍中的新鲜血液。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中一一历数中国航空工业30年来在走向世界历程中取得的收获。重温30年来的事情,是想和大家一起回顾前辈们开创基业的艰辛,和大家一起细数我们迈出的头几步。30年来,航空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员一代代成长,设备一批批更新,企业一个个发展,事业一步步前进。在我们自己的园地中硕果累累,在祖国大花园中我们枝繁叶茂;但是推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就会发现在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领域内,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2007年5月20日,到埃及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刚刚抵达开罗,就驱车数十千米前往位于开罗南郊海尔旺区的阿拉伯军工生产组织(AOI)所属飞机制造厂(ACF),考察中埃合作生产K8E飞机项目。

下午4时30分,吴邦国委员长一行来到工厂。阿拉伯军工生产组织主席哈迪姆中将介绍说,项目合作非常成功,首批生产的80架飞机已按期交付使用,第二批合作生产40架飞机的合同正在顺利执行。哈迪姆中将说:总计6万多次起落,安全飞行超过3.5万小时,K8E飞机已经成为埃及蓝色天空一道亮丽风景线,被穆巴拉克总统称赞为埃中国防工业合作的典范。

听取埃方高级官员情况介绍、观看中埃航空工业合作纪录片后,吴邦国委员长来到部装、总装车间,详细察看飞机制造情况,并向埃方陪同人员了解飞机使用状况。吴邦国委员长对这个合作项目表示满意并指出:K8E飞机合作生产项目成功,再次说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高新技术合作是大有可为的。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K8、“枭龙”飞机生产线出口说起

荣为人

回首往事,回顾历史,航空工业每一次大发展、每一项大的进步无不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在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航空工业创造的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心血,都寄托着航空人生生不息的追求。

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航空工业大开眼界,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严谨的管理方法、高效率的加工设备、优秀的科技及管理人才,同时也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国向埃及出口整条K8E飞机生产线开创了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出口的新局面,向巴基斯坦输出“枭龙”/JF-17生产线提升了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出口的水平。这两个项目成功实施,表明中国航空工业不仅有能力设计制造先进战斗机,也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的条件和能力。

一、喀喇昆仑山脉第八座冰峰

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明确提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科学的春天”焕发了科研人员勃勃生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讨论不仅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打通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也启迪科技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发挥聪明才智,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

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航空工业科技人员看到了如此精彩的世界,就像海绵一样汲取世界最新发展的技术,了解国际航空界最新的进展,恨不得一天当作十年用,急切地要缩短我们与世界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正处在教练机更新阶段,许多国家急需优秀的喷气式基础教练机,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南昌飞机制造厂通过研究比较,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费用”的研制思路,以“航空为本,走向世界”为指导方针,开始研制新一代高性能的喷气式基础教练机。

那时正赶上军工行业大规模“军转民”,从事军工生产的单位纷纷“找米下锅”,生产铝型材、洗衣机、电风扇、摩托车……而南昌飞机制造厂是有“米”有“锅”没有“柴”;在国家全面整顿国有工业企业、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大背景下,新教练机研制没有列入国家立项计划,也拿不到研制经费,怎么办?

南昌飞机制造厂决心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寻求新的途径和方式,落实经费和配套的发动机,尽早开始研制工作。1982年11月,南昌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张彤与中航技副总经理江同在南昌探讨合作投资发展新型喷气式教练机。双方商定各自承担二分之一研制经费,共担风险;中航技负责在国际上寻求用户和合作伙伴,争取国外投资。

1984年4月,南昌飞机制造厂与中航技签订了《合作经营研制生产喷气式教练机合同》。双方商定,在未正式立项前,各自投资100万元,进行模型吹风、选型等前期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