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垣(1916.4—2003.12),河南扶沟人,国营第115厂(现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电源)第一任厂长。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特派员,1938年初任翼城县县长兼政治保卫四支队政委。1940年初任晋察冀边区浑源县县长、县委常委,后兼任县委宣传部长。1945年9月起,先后担任冀中区津委会三分会区长、津沽三联区区委书记,静海县县长、县委常委,天津市民政局秘书主任、副局长,市敌伪产业清理局副局长等职务。解放后转入工业部门,1954年6月由天津市工业局第一副局长调任国营第115厂厂长。1958年4月,调离航空工业系统,先后任天津市机电工业局局长、天津市计委主任、天津市副市长等职务。1983年4月,担任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是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7 年6 月离休,2003年12月去世。
1953年9月,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与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局联合决定,将天津市电工器材制造西厂划归航空工业局,并改名为国营115厂,是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3个航空工业项目之一。1954年新工厂厂址选定于天津市北郊区白庙村,并开始动土施工。1954年6月,时任天津市工业局第一副局长的李中垣调该厂任厂长。1955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务院决定将工厂迁到陕西省兴平县重新勘察建厂,保留国营第115厂代号。1956年3月根据部局指示,原天津国营第115厂改名为国营第105厂。
1955年5月,筹建工作组进驻兴平工地,开拓者们自己动手,劈荆棘、填坟穴、打井、铺路,帐篷和牛棚是他们的栖身之处,煤油灯是夜晚唯一的光明。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李中垣坚持边建设、边生产准备、边进行试制的工作思路,在工厂基本建成的同时,新产品也试制成功。1957年6月,国营第115 厂使用第二厂名国营秦岭电工厂。1957年9月,国营秦岭电工厂提前1年零3个月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被批准正式启用。
1955年,工厂在兴平开始施工期间,李中垣组织留在天津的同志积极进行生产准备。他带头抓紧时间学习技术,请知名技术人员给大家上技术课,讲解电机原理和产品性能结构;先后培养选拔了50多名中层干部,选拔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分四批23人前往苏联各工厂实习,并通过高校脱产学习、举办职工业余大学和各种短期技术班,全厂3600余人参加了各类学习,占在职职工的67%,为秦岭电工厂的正式开工投产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同时抽调了100余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资料的编制、工艺装备的设计、翻译产品资料、试制新产品、编制试行工艺规程等。在李中垣的带领下,到1957年秦岭电工厂基本建设完工的同时,工厂已完成了直流发电机ZF-350、泵电机BZD-75、调压器TY-1、稳压器WY-6等4种新产品的复制试生产定型任务,并试制成功了14种航空电机电器产品,创造了新厂在国家竣工验收的同时即投入成批生产的历史性成绩。
1957年4月,李中垣带领1800余名职工、家属集体迁陕,苏联专家同车到达。由于施工队伍和职工家属的不断增加,住房难、用水难、吃菜难、吃饭难、看病难接踵而至,部分过惯了城市生活的职工思想上产生波动。目睹此情此景,李中垣没有责怪这些职工的最低要求,他让出自己的住房,住进了杂草丛生、漏雨进风的简易毛毡棚内,与饲养着的奶牛为伴。在李中垣的模范带头下,部分中层干部也纷纷让出住房,搬入牛棚。领导干部们带头过艰苦日子的实际行动震撼着每一位职工的心灵,干部和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甘共苦,团结一致,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工厂还陆续解决了职工的粮食供应、子女上学,甚至做饭的煤球、劈柴等实际困难,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稳定了职工情绪,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加快了建厂进度。
李中垣任秦岭电工厂厂长后,他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工作,坚持每年组织召开工厂技术大会,针对工厂出现的“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苏联资料”、“重批生产,轻试制”、“盲目追求进度,忽视产品质量”等问题,提出了“认真按照技术文件进行生产,坚决反对经验主义”、“加强技术规范化管理”和“新品试制作为工厂主要任务”等一系列技术工作要求,坚决贯彻“三不离”(不离图样、不离工艺规程、不离技术条件)的工作方法和“质量第一”的方针,严肃工艺纪律,推行三级消化资料制度。
通过李中垣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秦岭电工厂在后续发展中的持续创新能力。1957年,秦岭电工厂提前建成投产后,迅速发展为中国航空电源制造的骨干力量。1958年2月,在接受了我国自行设计的超声速歼击机“东风107”研制生产任务后,工厂迅速行动,组建了24 人的新品设计室,边学习,边工作,经过艰苦努力,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制出样机20种,试验合格10种,其中直流发电机ZF-9000一次试验成功,按期拿出了合格产品,迈出了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步。同期,航空工业局决定在秦岭电工厂组建我国第一个航空电嘴车间。1961年,我国第一只自行设计的航空电嘴DZ-15 A在秦岭电工厂生产定型。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秦岭电工厂仿制和研制了从350瓦至18千瓦不同功率等级的直流发电机,从6千瓦至18千瓦的直流起动发电机,以及与上述发电机配套的控制保护电器,先后攻克了电机温升过高、换向火花大、“打电刷”以及绝缘电阻低等问题,1969年研制成功24千瓦直流起动发电机,并于1979 年荣获国家金质奖,这是我国首批颁发的航空产品金质奖。
1958年4月,李中垣调到天津市工作。1987年6月离休,2003年12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