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东线序曲
17558000000047

第47章 “重走长征路”日记(2)

上午8点50分,伴随着一首“东方红”,3辆车顶安装了扩音喇叭的宣传车缓缓从队伍尾端往前开着。车辆一边前行,一边放着“长征”等歌曲,车里的人还呐喊着“加油”,给队员们鼓劲,队员们也甩开膀子往前走。

上午10点,“长征”队伍在息烽县永靖乡稍做休整的时候,村民自发搬出凳子给前来休息的队员们坐。他们说,村里很少来这么多人,虽然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看到兵就觉得亲切”。几个当地的老大娘也从家里走出来,牵着小孙孙的手咧开嘴笑着说:“是不是拍电影的来了啊?”旁边知情的大嫂们则早就准备好了彩旗和条幅,欢迎贵航干部“重走长征路”。

上午10点40分,当队伍走上贵遵公路某段的时候,正赶上一群小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学我们的样子,站成一队和我们的队伍并排前进。

又是将近下午1点,要吃午饭了。200多名贵航高级管理者在建筑工地旁边端着盒饭吃得劲头十足。做饭的厨师端过来一锅热气腾腾的番茄肉片汤吆喝一声,队员们就立即围拢了过来,很多人都说:“终于能喝点热汤了,我一个上午都不敢喝水啊!”

上一次厕所,至少要拉下200米,大家怕掉队所以尽量少喝水、不上厕所。因为一旦掉在了队伍后面,心里压力很大,要追赶上就更加困难。

由于13日急行军了一天,大家的体力消耗比较大,队伍中“三条腿”走路的人比前日要多了。今天山路多、坡大弯多,行走更加困难。到了下午3点之后,我感到腿肚子快要抽筋,脚底板发痛,肚子也咕咕叫,背脊一阵阵发凉,看看其他战友,并不比我轻松,许多同志腿部肿胀,脚底起泡。但是,在这样一个激情的团队中,没有怨言,没有叹息,大家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笑对“老总(肿)”,乐谈“炮(泡)兵”,把伤痛置之度外。爬过一个个山坡,走过一道道弯,把“中国一航”、“贵航干部旅”的旗帜一路高高举起,此时,我内心受到震撼。当指战员们挤破血泡、缠好绷带、清好创口、拄上拐棍,排着紧凑的队形沿210国道奋力挺进,当“决不当逃兵!”、“坚决走到底!”、“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等誓言脱口而出,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穿透历史的精神力量,一种势不可挡、撼人魂魄的精神力量!

16点45分,大部队抵达宿营地,然而还有一部分由于伤痛折磨的战友,还落后将近两小时的路程,收容车在身后跟着,但是,没有一个人上车。

18点32分,在终点,一个十分美丽而动人的场面在夜色中闪烁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所有车灯都打开,照在大路上,战友们一步一步地走来了。他们中,有连吃三片祛痛药,走到终点的袁志云,有忍着昨天的伤痛艰难行进的刘广平……

在凛冽寒风中,等了近两小时的总指挥谭卫东、总值日官张晓军率战勤处,政治处及担任协勤、前导任务的全体人员一起,列队鼓掌欢迎最后抵达目的地的人员。

“袁志云,好样的!”

“洪波,好样的!”

“刘廷毅,好样的!”

“在最困难的时候,同志们能咬紧牙关,坚持走下来,这就是长征精神的体现,你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总指挥谭卫东短短的几句话和有力的握手,让最后艰难完成14日行程的同志们倍感温暖和振奋。

我感动着又写下了一首打油诗:

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

唉,好大一个坡!

腿肚子抽,

脚底板痛,

背脊骨发凉,

肚子里发虚……

这时候才领悟到:

吃饱穿暖的人不知道什么

叫饥寒交迫,

坐车的人千万不能忘记长征的

传奇;

这时候才领悟到:

最后一座雪峰上红军战士

携扶着一步一步往前拼。

“坚持往前走才是胜利,倒下就意味着牺牲。”

……

咚咚咚!

不是敌人的炮声,

而是秧歌队的鼓声:

“勇士们,加油啊!”

呵!

中国一航的大旗举得更高了,

贵航干部旅的红旗飘得更欢了。

冲啊!

一个大坡算什么!

冲上坡顶,

前面又是一片新天地。

“重走长征路”日记(三)

2006年12月15日

清晨6点,我们就起床了。已经熬到第三天了,今天是最艰难的一天,一开始就要走烂泥路,从息烽县小寨坝出发,徒步行走近50千米到遵义县南白镇。这一段路途是4天内最长也是最为艰险的,要经过贵遵公路210国道狭窄泥泞的老路,穿越乌江大桥,走一段盘山公路。

从息烽县小寨坝到乌江县的路程是30千米,但是这一路上队员们要和贵遵公路210国道上的大货车抢道,和它们亲密接触还是不禁让人为队员们捏了一把汗。这30千米的路程,队员们仅用了5小时,并且中途几乎没有休息。

前卫队李恩身高体胖,头天晚上便已伤痕累累,在乌江边,由于趾甲盖翻开,整个左脚都已血肉模糊,鲜血已浸透了整只袜子并渗到路面,仍旧一往无前,大家无不为之动容。

吕蓬,艰难的跋涉使久违的痛风突然来袭,第二天抵达目的地时,痛得虚汗淋淋,被4位战友架着抬上了三楼住室。休息一晚后,稍有好转,又吃着祛痛药,继续上路,与战友们坚持走完全程,铺就一路坚韧。

二团八连已年过50的袁伟辉,10个脚趾甲几乎因全部淤血而成紫色,脚上也磨起了数个血泡,拄着拐杖奋力前行,因个子高,须弯腰拄拐,致腰部旧伤又发,但仍以顽强的毅力支撑,就是途中鼻子流血不止,简单处理后,同样昂首前行,令人油然而生敬意!一团三连蔡晓,腿部肌肉拉伤,拖着伤腿艰难前行,说“爬也要爬回去”!二团政委刘廷毅,拖着病体,拄着拐棍,一路艰难前行,一路带领队伍喊口号,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激励着周围的人奋力前行。艰苦的第三天行军,每个人的体能都接近生理极限。咬紧牙关,“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成为干部旅全体指战员践行长征精神的真实写照。

“长征”队伍一路前行,各地群众自发欢迎。鞭炮声声,锣鼓阵阵,处处体现了新时期“军”民鱼水情……

下午2点20分,当队伍行进到乌江大桥时,在桥头上迎风站立了两小时的乌江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挥舞着早早准备好的五星红旗,“欢迎红军,欢迎红军”,稚嫩的声音在风中飘荡。头发花白,牙齿残缺不齐的阿婆翻了2千米山路,特地背着孙孙来看“红军”,朴实的话语让人动情,只因为“一看到他们就感觉浑身有劲”。

过乌江大桥后,便进入了盘山公路,弯多路陡,曲折难行,但大家的劲头却更足了,“一、二、三、四”,雄壮嘹亮的口号不时响起,贵航干部旅的军威更让沿途的老百姓们鼓掌叫好。

站在山头上回头再看乌江,我这个乡下人,又想出了一首打油诗:

过乌江

登上山顶,

啊,看到乌江了,

当年的“乌江渡”,

如今变通途,

四座大桥跨南北,

再不用冒着炮火找船渡。

抓块白云擦把汗,

舀碗江水润润嘴。

“同志们,歇歇脚,

英姿飒爽过江啰!”

队伍里响起一阵雷:

“航空报国,追求第一!

激情进取,志在超越!

弘扬精神,放飞思想!

重走长征路,重塑贵航魂!”

我分明听到那是一首歌

“长征大旗代代传,

革命已有后来人!”

下午5点10分,遵义县刀靶村,70年前,这里每家农户几乎都曾接待过红军,听说“重走长征路”的队伍来临,乡亲们敲锣打鼓来欢迎。一位68岁的老大爷脱下棉衣,熟练地挥舞着棒子敲打村里用来欢迎红军专用的鼓。当问他为什么明知这些人不是红军还这么激动,他说,贵航人身上的红军精神太让我感动了。在经过刀靶村时,18连女兵裴一磊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队伍穿村而过,路边一位摆摊的大娘看到裴一磊一步一拐地走过,拉着小裴一定要她休息一下。裴一磊连忙摆手说,我不能停,一停就赶不上队伍了。大娘说:看到你们今天再走长征路,我送一件礼物给你作纪念,你一定要收下。大娘匆匆跑回家里,不一会拿着两双手纳的绣花鞋垫塞到小裴手里。一双鞋垫上绣着“红军精神代代传”,另一双绣着“红色刀靶”。

就是这个裴一磊,坚持走到刀靶村就一头栽倒在地,然而当她醒过来,拔掉吊针又坚持行军往前走。

在遵义县刀靶村,这个当年红军宿营地,贵航干部旅向当地村委会进行了捐助,观看了“红军”宣传队和双阳女民兵的演出。

到刀靶镇

打跨王家烈八个团,

消灭薛吴两师兵,

当年彭帅、聂帅住过的刀靶镇,

而今家家门前挂着一盏“红军灯”

“红军回来啦!”

敲锣打鼓放鞭炮,

小朋友挥旗喊“欢迎”,

老大娘拿出绣花鞋垫,

“红军精神代代传”,

字字印脑海,

字字暖心里。

多好的老百姓啊,

还是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毛主席啊,我们向您老人家报告:您的话儿我们永远记心里。

看,红军宣传队正在演出,

双阳女民兵挥拳正擒敌。

好!

老百姓围了一圈又一圈,

站了一围又一围……

冲天炮放了一个又一个,

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抖开红旗又出发,

甩开大步往前奔,

几个血泡算个啥,

晕倒了爬起再前进!

一步一脚印,

丈量的是红军的历史,

书写的是我们新长征的征程。

“重走长征路”日记(四)

2006年12月16日

昨天走过百里,我向林总报告,林总回短信说“太好了!真太令人感动了!”

今天是第四天,经过三天的洗礼,战友们是越走越强,正像战报记者在刊首语中写道的:冬日的寒流挡不住,泥泞的路面拦不住,刺骨的疼痛难不住,连日奔袭的疲惫更是拖不住贵航“干部旅”阔步向前的步伐。因为,我们是“铁军”,我们是“长征”勇士!

铁骨铮铮的汉子流泪了,沿途欢迎的职工感动了,自发欢送的乡亲信服了,贵航“干部旅”的全体指战员在进行的,是用心去丈量“长征”撼人魂魄的精神力量,是用情去感悟振兴贵航、再造三线的责任使命,是用志去谱写“航空报国,追求第一”和“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蓝天创想!

看,始终高高飘扬、猎猎招展的旗帜!听,一路咆哮的口号、地动山摇的歌声!

下午4点10分,队伍进入遵义地界,大家情绪非常激动兴奋,我当即向林总发去短信“报告林总:我们进入遵义了!”林总当即发回诗歌一首

“战旗猎猎迎风飘,乌江苗岭分外娇!

学习红军汇遵义,气化长虹冲天啸!

莫道征程路迢迢,汗血挥洒铺金桥!

振兴航空争先锋,长征骁将开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