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东线序曲
17558000000033

第33章 学习力思维力创新力(3)

这是竞争力的来源,是最高层次的竞争力,我国要向这方面努力,要从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规模市场,向不断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发展。依靠第一层次永远贫穷,依靠第二层次不能持久,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胜。这是个痛苦的过程,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要有自己的品牌。目前我们国家没有几个世界级品牌,世界100多个著名品牌当中没有中国的,中国的排不上,我们国家的海尔也没有进去。集团在国内最著名的品牌只有金城摩托和飞亚达手表,其他没有。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自于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战后的40年,日本比美国发展得快,钢铁产量是美国的4倍;汽车产量也是美国的4倍;摩托车产量是美国的5倍;家用电器产量是美国的3倍。后来美国人发现日本的威胁很大,就集中了一批科学家,做创新的文章。到80年初期,美国把创新作为重要的文章提出来了,创新的方面有计算机、半导体工业、集成电路等方面,从而超过了日本。美国的芯片企业280家,日本只有20家;美国的计算机软件企业比日本多1000倍,现在世界上90%的软件都来自美国。

现在软件专利技术太赚钱了,我国VCD、DVD每生产一台都要给人家交钱,总数目很大,几十亿美元!芭比娃娃中国生产,到岸价2美元(其中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费,0.65美元是材料费,只有0.35美元是加工费,即只有0.35美元是中国企业所得),而美国人卖10美元。10美元一件的衬衫在泰国生产,成本是1美元。我们的汽车市场很热闹,但没有中国品牌,全是给国外大款打工。德国人把国内停产的品牌拿到中国来生产,等卖得差不多时就再换一个品牌,你就不断交钱吧!如果我们这些搞汽车的企业家们的眼光,只看到自己在位时的市场、利润,而没有在自主知识产权上、没有在自己的品牌上动脑筋,那我们将永远只能为洋人打工。

我们为什么要搞支线飞机?我们给美国人干过MD-82、MD-90,其他很多国家也跟我们搞,干了好多年,后来人家都不搞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别人就卡你、打压你,把你钱折腾光了、时间也浪费了,你再想起步人家已经走得很远了。所以我们集团下决心,一定要搞自己的支线飞机!这在当时是顶着压力的,是自筹资金,现在看我们的发展势头是好的,是对的!我们走市场化之路,与国际接轨,全世界招标,让他们为我们打工。思路是我们的,创意是我们的,产权是我们的,让别人承包。通过我们的市场观、客户观,开拓国内航空公司这个市场,现在情况是还没出图样,2003年底就已经订出35架,今年又签了6架,年底前还要签6架。这说明民航也希望把民族航空工业搞上去!他们和我们一条心!我们的支线飞机从设计到市场,全部是用创新的观念去做的,请驾驶员一起来讨论,怎么舒适我就怎么设计;请民航的老总来,你怎么能赚钱,我就按你赚钱的思路设计。过去我们总埋怨民航老买国外的而不买我们自己的飞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理念是一致的,民航就愿意跟我们合作。这就是创新观念的结果。

(二)创新是党的生命力

我们党历史上也有3次理论创新,这是后人总结的,数据非常有说服力。第一次理论创新,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的毛泽东的地位,毛泽东的理论创新得到了认可,到1949年解放全中国,前后14年。第二次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从1978年到1992年,也是14年,GDP总和16万亿元,年均增长15.5%。第三次理论创新,从1989年到2002年,14个年头,GDP总和81万亿,年均增长15.2%。中间还有1952年到1965年,14个年头,理论上出现了问题,GDP总和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1965年到1978年拨乱反正,也是14个年头,GDP3.5万亿元,年均增长6.9%。以上数字很说明问题,3次理论创新给国家带来了竞争力的提升。透过这几个历史阶段可以看到,几次理论创新,GDP都有明显上升;中间的每次弯路都使经济发展明显下降。

(三)创新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詹姆斯·莫尔斯说: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汤姆·彼得斯说: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4个方面。

制度创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契约制度、企业人格化制度等,其中重点是机制创新。113厂苏州华西公司1986年注册5万元,2003年销售收入5034万元,利润2245万元,201人,人均利润11万元。1998年股份制改造,别的厂一个工人看一台线切割机,他们一人看12台,113厂回收了3248万元,回收了4个华西。625所有一个刊物《航空制造技术》,过去所里拨款30万元一年出4期,转换机制后,所里不拨一分钱每月出1期,还成为全国优秀期刊百强之一。

战略创新,包括产业战略、市场战略、要素战略、资本经营战略、国际化战略5个方面。

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等,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新材料,我们国家一年进口材料花3000亿元,钢产量我们世界第一,但都是低档次钢材,附加值低,高级钢材像汽车薄板、造船厚板都要进口。转包生产用的飞机蒙皮都是进口的,发包商从材料中就先挣了我们一块银子。工艺创新潜力非常大。例如,625所最近成立了一个摩擦焊室,11个人,今年就可创产值400万元。

文化创新,这一点我为什么放到最后讲,因为它最重要。有人怀疑,企业是搞生产经营,文化创不创新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关系非常大。创新是实现文化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文化力又是创新的助燃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创新,这个企业肯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那么创新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的激情,来自于人的文化修养,来自于人的观念创新,人不创新不能进步,企业不创新不能发展,一个思想僵化的人是不可能创新的,同样,一个思想僵化的企业也是不能创新的。破除思想僵局、更新观念,靠文化力,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组织,都需要靠文化来引导,靠文化来激发,靠文化来燃动,靠文化来加力。经过文化的洗礼,一切可操作、可行的创新经过提炼以后,最后会形成一个企业独特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最高层次,就是文化管理。

文化为创新添油加力,文化越深厚,就越能敏锐地观察、发现问题,也就越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和领域,在各自的专业和岗位上创造性地劳动,取得突破和飞跃;文化越深厚,思路越宽广,越能从全局的、宏观的层面,从立体的、全方位的视角,从多元的、综合的空间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文化越深厚,越能使创新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成果得到升华;文化越深厚,思维越活跃,越能激发灵感,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

哲学上有个著名的观点,就是量变到质变,完成了这个过程就是飞跃。这个过程得益于文化的助燃和推动,创新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原动力,而文化是助燃加力器。我们要张扬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超越无限的文化思维;追求“他人不可替代”,想人之未想,干人之未所干的文化理念;树立居安思危、激情进取、永不停步的竞争观念,用文化创新带动员工创新和企业创新。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局势复杂化和经济成分多样化,企业员工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只有引导员工的文化创新,才能推动企业走创新之路。文化创新就要从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的实际出发,从广大员工从事的火热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广大员工的需求出发,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一是贴紧中心创新;二是着眼把握规律创新;三要在运用新载体上创新;四要在方式方法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