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东线序曲
17558000000026

第26章 面向世界,我们选择变革(1)

———发动机行业结构调整理论研讨会侧记

9月金秋,沈阳黎明国际酒店。

发动机行业一个高层次的论坛“结构调整理论研讨会”20日在多功能厅召开,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共向大会提交了30篇论文,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头脑风暴”的交锋,很受启发,侧记如下。

不变革,我们只能永远当小伙计

在开幕式上,中航一集团副总经理林左鸣短短几句开场白,令人振聋发聩,“如果我们不变革、不创新,就不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生存,充其量,我们只能为西方国家打小工,搞一点转包生产,也只能给西方老板当个小伙计”。变革,发展,跻身世界航空强者之林,这是几代中国航空人傲天长啸的意愿,这是无数有识之士的呐喊。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专家组组长、教授杨海成在专题发言中指出:企业管理变革是永恒的主题。他认为,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有其生存发展及进化的机理和规律,企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包括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组织的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刘大响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各个国家、各个行业都在变革、整合,我们如果还不变革整合,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只能是一些小舢板,随时有被跨国公司航母撞沉的风险。他大声疾呼:加快变革,加快发展,打造中航飞机的中国心,这是我们这一代航空人的责任。

变革,势在必行

变革,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杨海成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需求个性化、竞争激烈化带来了变革的新态势,即:企业单体竞争已演变成供应链联盟之间的竞争,大鱼吃小鱼的竞争变成快鱼吃慢鱼、活鱼吃休克鱼的竞争;生产能力的竞争变成生产能力加流通能力之和的竞争;货币资本投资的竞争已变成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局部不完整的竞争已变成国际化全方位的竞争;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竞争也演变成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残酷,而变革就是变压力为动力的过程,变革,才能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变革,是我国发动机行业的实际需要。

黎明公司副总经理褚晓文指出: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要想迎头赶上,就要合成一股劲,拧成一股绳。他认为我们的厂所,无论是实力还是规模,都是小之又小,无法与国际先进企业同日而语,可能还没竞争,我们就已败下阵来,我们与对手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而且在一个集团内,独立的主体越多,越难以形成合力,只有整合才能提升竞争能力。113厂屈佩明认为,变革才能解决制约我国发动机行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问题。100厂王毅东副厂长指出,变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存在着摊子大、分布散、水平低、效益差的弱势,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都是相对落后的,产品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管理组织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不协调性,在市场经济中都是单打独斗,这种行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必须进行变革。

变革,是发动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624所刘晓东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国际上大量的企业并购整合的案例,阐述了一个观点:航空发动机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由一个公司或集团已经很难独立承担高新技术新型发动机的研制,而进行资源整合,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已成为必然。他认为在当前世界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的形势面前,中国航空发动机必须加快整合有限的科研、生产资源,调整内部结构,构建优势互补的专业化协作能力,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体系。褚晓文也指出:发动机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的高科技产品,单独的一厂一所独自为战很困难,需要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刘晓东还列举大量数据说明,航空动力要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必须变革。他说,通用、普·惠、罗·罗、斯奈克玛4家公司占据世界军用飞机动力产量份额的70%,民用飞机动力产量份额的75%,而我们各自为政,研究、设计、生产分离,不能形成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格局,无法和别人竞争。

变革,是实现大集团战略的需要。

王毅东认为:通过变革调整,把行业内有限的研发、生产等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在大集团战略的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下,按照事业部的管理模式运行,共同创新管理机制,努力培育卓越的发动机产业,才能为我们航空工业跻身世界之林做出贡献。143厂总师邓卫华在论文中提出,通过行业资源整合,优化重组,使分散游离的多种力量形成一个拳头。集中科研力量,完善试验手段,吸引高科技人才,可以按照长远规划,统筹安排,根据分工和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有利于提高核心技术、增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与会的高层人士在论坛中形成共识:大力推进变革,实施发动机行业结构调整,整合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资源,调整生产关系,形成经营、管理一体化的整体合力,共同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产业,建立一套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和燃气轮机产业做大、做优、做强,自立于世界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强者之林,是当前发动机行业全体领导干部和员工的紧迫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航空人的历史责任和历史选择。

变革,必须抓住机遇

在研讨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变革,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不放。党中央提出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样,也是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在此机遇期的初期,发动机行业进行变革、调整,成立事业部,是非常正确的决策,也是十分有利的。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发动机行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政策指导和政策支持;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动力技术的飞速发展,几十年来我国发动机技术的突破为发动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三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发动机行业的变革调整提供了物资保障;四是近几年来,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军工行业调整的背景下,按照企业扭亏脱困政策法规和科研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企事业单位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主辅分离、改革改组,为组建发动机事业部创造了结构性变革调整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支久经考验、素质较高的干部职工队伍,为事业部的创建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然而,机遇可遇不可求。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能不能抓住机遇发展,是对我们的一次严峻考验。

当机遇来临时,有的人能很敏锐地抓住,有的人则熟视无睹。有的人主动地应对机遇,有的人则错失良机。改革开放前20年,对众多企业而言是一大好机遇,联想、海尔、TCL主动求变,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变革,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然而有一大批企业由于丢失机遇,不能大胆地进行变革,先后成为破产人和破产“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