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有爱无爱一身轻
17553600000009

第9章 N次外遇后,修行是一种休息

见多了浮华、短暂、易朽、艳俗的情感和人事后……人总有累的时候,修行就是这样一种休息:心怀感恩,珍惜自己,也珍惜别人。

夏景:

我,37岁,N次外遇。家庭美满幸福,老公优秀,对我很好。12年婚史。

目前没有感情纠葛,家庭老公孩子都没问题。

就是想离开,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独居也好,出家也行。不受打扰地看书、修行。

很想!

但是,一、孩子还小。二、父母尚在。

想过给自己两条路:一、想到做到,谁离开谁都死不了。二、尽到责任,差不多的时候,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你劝我过平凡生活,我会说,那不是真理,只是中场休息。好比,生与死。生是经过,死是归宿。不能说,反正要死,就归于平静。

海边晒太阳的老渔夫感受到的阳光,与千帆阅尽沉静下来的老同志感受的阳光,太不同了。

我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

也许不是我滥情,不是我厌倦,不是我真的想要离开家庭。这些都是纷繁迷人眼的表象。

本质是因为无法自足,才总想经历更多的情感,总想远离现实生活?

人世间的许多现象,许多需要,爱情或亲情,都是无法自足的外向追索、替代物。

那么,心灵,想要的“足”根本是什么呢?

社会有道德有规矩,让人凭借外力收拢自己,是有用的。不只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自己。因为外部有堵,才不至于泛滥成灾,也会强迫自己返回内心去求索。

可真理千古常在,知而行的人,又有几个?

人之为人,总有弱点。欲望一旦向外倾泄,便无穷无尽,难以自控。N次外遇也渐渐无法让我充实,目前的我,一心只想出家或隐居、去修行。说来也是简单,只因方向迷失,很需要回头看看。

虽然,回视,亦无穷尽,但起码不是其出愈远了,也许方向就此对了呢。

你说呢?

金:

有个叫笛卡儿的人,发明过一种不可知论。他说,亲人、家庭、朋友、爱情或性爱,都是手中沙云中月;只有当人思考的瞬间,这个人才是真正存在的,所以叫我思故我在。

你的故事,正好印证了笛卡儿这个理论:身边的人和事,已经不能给你更为明确的存在感了,只有走向内心这一条路,才会找到存在感。

不过历史上还有另一种寻找自我的理论,那就是卢梭的自然主义理论。

“第一冲动总是最好的”,正好和笛卡儿相反。卢梭认为人的本能才是自我,思考越多,人就越虚幻。对你的问题,他一定会说,一个面色红润的老渔夫所具有的常识,比老同志沧桑之后的感悟更加值钱。

我知道,这世上肯定还有很多时髦的理论,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笛卡儿,还是卢梭,他们所讲的,其实只是人类成长的不同环节、过程、经历和感悟罢了。

身处不同的阶段时,我们可以汲取不同的理论做营养。就像奶粉,针对不同人群,分了很多种类。

现在让我对你说平凡生活的乐趣,一定没用。N次外遇的女人,怎可能轻而易举认同“平凡”二字?所以也才会对自己修行的方式,亦充满戏剧性的渴望吧。

是的,每个人都非得要把自己该经历的事走过一遍,才能死心。

女人大多喜欢戴安娜王妃似的传奇故事,有高潮迭起有冲突四溢,可真相又是什么呢?也许她不嫁王子,现在还好好活着。

平凡夫妻,一饭一粥,相濡以沫,在彼此的心里,同样会有宝贵的价值。只不过这样的故事太多,实在容易被人忽略。

说到修行,在我想,它其实是人一生的功课。在你没有注意的时候,早已开始了,它一直陪伴着你读书成长、结婚生育、N次外遇,还有,很想离家独居的这些日子。

否则,你何来勇气,坚持一味苦读书?又何来理由,柴米油盐?更何来疑惑,N次外遇后琢磨怎样才能跳脱红尘,过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

这些所有的过程:乖巧、正面、立志、忍耐、叛逆、放纵、反思、撒手……何尝不是修行的步骤?只是,从前并不自觉,现在开始自觉自愿。

如你所说,人无法自足,便会向外索取。我相信,你的多次外遇,也是一种自我寻找。而欲望却没有止境,终会有索取无度的时候,除非自己觉醒、刹车,返回自身,寻找能继续生长的力量和空间。

直到某一天,悟到得到,学会自然、自觉、自律时,也就学会了自爱、自享、自足。这个时候,功课就做得差不多了。

我身边很多女性朋友,不少人都在走着修行这条路,有靠宗教,有靠读书,有靠冥想,有靠旅行,有靠做公益,还有靠吃素菜穿布衣追崇简朴生活……我想,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战胜恐惧、孤寂、软弱,能勇敢而平静地面对生活。

并不用非得像笛卡儿那样,闭门思考才算存在;也不用像卢梭那样,为只顾一日三餐的老渔夫而喝彩。若是藏进了深山老林,远离世俗,又怎么检验你修行的成果呢?

见多了浮华、短暂、易朽、艳俗的情感和人事后……人总有累的时候,修行就是这样一种休息:心怀感恩,珍惜自己,也珍惜别人。

如此心境,在我想来,似乎更需要平凡生活的滋养吧?

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