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17

第17章 条件(2)

(二)时机

要义

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变的一面。譬如人性,就是生命中不变的东西,属于必然性,变了就不是人了,叫衣冠禽兽;再如寿命、贫富、本领,则是变动不居的东西,属于偶然性。个人生命之所以变化,是因为左右它们的因素变幻莫测。这个因素古人叫做“运”。运,运行,移动,俗称运道、运气。它有两大构成,即时与机,统称时机。时,表示时间,指时势,叫时运;机,表示空间,指机遇,叫机运。一个人作为人才可否被发现,可否得到恰如其分的使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就看他运道如何。

故事

曹沫与管仲

曹沫为鲁国带兵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丢失土地上千里。假如曹沫不从长计议,不转身向回走,当即在阵前自杀,那么就一定以败将的名声而盖棺论定了。但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他深感耻辱的是至今也没有建立功业。后来,齐国与鲁国在柯(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地会盟,当两国君主单独商谈时,曹沫突然拔出三尺利剑,对准齐桓公胸膛,强迫他答应归还所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没有办法,只好就范。结果三次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转瞬之间就回到了鲁国,一洗此前耻辱。曹沫的勇武从此闻名天下,功劳长存于鲁国。

管仲辅佐公子纠夺取齐国王位没有成功,不能说有智慧;公子纠失败后,别人自杀以表示志节,而管仲却独自活下来,不能说有勇气;后来遭到囚禁,耻辱加身却不觉得羞愧,最终为旧主公子纠的政敌齐桓公效力,不能说有忠心。对于这种不智、不勇、不忠的人,平民不愿意与之为友,诸侯不愿意用之为臣,然而管仲终究活了下来,被齐桓公委以重任,执掌齐国政务,辅佐齐桓公九次盟会诸侯,为天下立规矩。如果管仲当初因为公子纠失败而去死,不为后来考虑,他能够成就这样宏伟的事业吗?(《淮南子·汜论训》)

三年不飞

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了,不理朝政,只是喜爱隐语。一个叫成公贾的大臣到宫中来见楚庄王。

楚庄王说:“我有命令禁止劝谏,你来干吗?”

成公贾答道:“臣哪敢来劝谏大王,我是来陪您讲隐语的。”

楚庄王说:“好。那就请你先讲吧。”

成公贾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土山上,一停就是3年,不动不飞也不鸣叫,请问大王,这是一只什么鸟啊?”

楚庄王答道:“这只鸟停在南方的土山上,之所以3年不动,是在确定大政方针;之所以3年不飞,是在培养力量;之所以3年不鸣叫,是在观察世间情况。这只鸟虽然不飞翔,只要展开翅膀,就会直插云天;虽然不鸣唱,只要一开口,就足以惊世骇俗。(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第二天朝会,楚庄王就提拔任用了5个大臣,同时被罢免职务的有10个人。(《吕氏春秋·重言》)

怀才不遇的孔子

凡是得到君主的赏识,是因为遇到了合适的时间。时间不到,即使再努力也徒劳无益。所以,比翼鸟一定要等到同伴到时才起飞,如果等不来同伴,就死在树上;比目鱼一定要等到同伴到时才游动,如果等不来同伴,就死在海里。

孔子周游天下,多次向君主谋求官职,他到过齐国、卫国等许多国家,见过80多位君主。进献给孔子礼物而投在他门下的学生达到3000多人,其中成绩突出、闻名天下的有70个人。那些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君只要得到这70人中的任何一位,都完全可以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可以说孔子一门人才济济。

然而,孔子率领弟子游说诸侯,所得到的最高官职不过是鲁国的司寇。(《吕氏春秋·遇合》)

抱负与时机

孔子周游列国,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7天不能生火做饭,学生们个个饿得头晕眼花,孔子镇静得很,照常讲学。

子路发牢骚:“做好事的人,上天回报他福分;做坏事的人,上天报应他灾祸。如今夫子您积累了那么多的仁德,一直在做好事,我找不到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可为什么总是遭遇困境呢?”

孔子把子路叫到身边,说:“你真是个小人啊,看问题总是抓不住要害。你以为有智慧的人一定可以避免灾难,可是王子比干为什么被剖心而死?你以为正义的人一定可以使人听从,可是伍子胥为什么被挖出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你以为廉洁的人一定可以被赋予大任,可是伯夷和叔齐为什么饿死在首阳山中?你以为忠诚的人一定可以被君主任用,可是鲍叔牙为什么会遭到冷遇?而叶公子高一辈子没有做成官,鲍焦抱着大树哭泣,介子推藏进深山被活活烧死?”

子路答不上来,可还是不服气。孔子说:“我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广泛学习,深入思考问题。赶不上时机的人太多了,哪里是我孔丘一个人呢?是贤能还是不肖,那是材质;能不能施展抱负,那是时机。如果没有机会,就是再贤能又能够怎么样?舜,不过是一个农夫,却被立为天子,是因为他遇到了尧帝。伊尹,一个做饭的仆役,后来做了商朝开国的国相,是因为他遇上了商汤王。傅说,原来是一个奴隶,后来也当上了商朝的国相,是因为他遇到了君主武丁。姜太公,50岁的时候卖小吃,70岁的时候卖肉,90岁当太师,是因为他遇上了周文王。管仲,一个穷途末路的囚徒,竟然做了齐国的国相,是因为他遇上了齐桓公。百里奚,一个俘虏,身价只值5张羊皮,后来成了秦国主持政务的大夫,是因为他遇上了秦穆公。虞丘,由默默无闻而名扬天下,是因为他遇上了楚庄王。伍子胥先是被委以重任,后遭到弃用,并不是他的智慧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他先是遇上吴王阖闾,后来遇上吴王夫差。”

子路点点头,老师说的这些,件件是事实。

孔子继续开导学生:“让千里马去拉沉重的盐车,并不是因为它自己有什么问题,而是人们不知道它的能力,如果它永远遇不上伯乐,它又怎么能够获得千里马的声誉?兰草和白芷生长在深山老林,如果人们不发现,它们又怎么能够获得芳香之花的美名?对于学人来说,学习的不是如何通达,而是处于穷困中而意识不丧失,处于忧虑中而志向不衰落,处于福祸中而心智不迷惑。因此君子不仅要学习修身,端正行为,还要学会等待时机。掌握了这两条,你就不会再受困惑的扰乱了。”(《孔子集语·事谱下》)

慢与快

圣人做事,似乎很迟缓,其实动作很迅捷,这完全是因为时机的缘故。

伍子胥蒙受不白之冤,从楚国逃到吴国。他最初打算投靠国君吴王僚,但未能如愿,于是就转投名叫光的王子。

一个门客向王子光介绍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同意见他。然而当他看到伍子胥的时候,厌恶他的长相,没与他交谈就请他离开了。这个门客问清楚了其中的原因,告诉了伍子胥。

伍子胥说:“这好办。下次见面的时候,请王子光坐在堂上,我藏在两层帷幕的后面,只露出衣服和手。这样我们就可以交谈了。”

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的话刚说到一半,王子光就起身掀起两层帷幕,紧紧握住伍子胥的手,拉他与自己坐在一起。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伍子胥认定,最终拥有吴国的人是王子光。

伍子胥离去后,就去乡下种地。7年后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上了吴国君主,就是吴王阖闾(hé lǘ)。他立即起用伍子胥。伍子胥整顿法度,举用贤良,训练士兵。6年后在楚国的南部一个叫柏举的地方大败楚军,九战九胜,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yǐng,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吕氏春秋·首时》)

人才与需要

战国时期,乐羊在魏国为将,国君魏文侯派他率军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把他的儿子绑在城门上给乐羊看。但这并没有削弱乐羊进攻的意志,反而激发他采取更猛烈的行动。于是中山国就把他的儿子煮了,还给他送去人肉汤。乐羊没有丝毫动摇,竟然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杯。中山国见他战斗意志如此顽强,无心再打下去,乐羊终于攻占了中山国,拓展了魏国疆土。魏文侯奖赏了他,但对他的心念难以接受,不肯再重用他。

秦西巴在鲁国大贵族孟孙氏那里做家臣。孟孙氏打猎时捕获了一头小鹿,命令秦西巴抱着往回走。母鹿跟在后面哀鸣不已,秦西巴不忍心,把小鹿放还给母鹿。孟孙非常生气,赶走了他。一年之后,孟孙给他的儿子选老师,想起了秦西巴,把他找了回来。有人问孟孙:“秦西巴不听从您的命令,而您现在却召他来做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他对一头小鹿尚且不忍心,更何况对一个幼小的孩子!”

所以说,机巧诡诈不如笨拙真实。乐羊有功反而遭到怀疑,秦西巴有罪反而受到任用,这是由于仁与不仁啊。(《说苑卷五·贵德》)

田鸠见秦王

有个墨家子弟名叫田鸠,他一心想拜见秦国君主秦惠王,在秦国一住就是三年,始终未能如愿。

有个客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欣赏他,赐予他将军的符节,派他出使秦国。

就这样,田鸠终于见到了秦惠王。他对别人说:“要到秦国去见秦惠王的途径,难道是先要到楚国去吗?”

事情本来就存在着这种情况:离得近反而遥远,离得远反而切近。时机也是这样啊。(《吕氏春秋·首时》)

拉车的千里马

战国时期,一个叫汗明的人去见楚国的国相春申君,推荐自己。

汗明问:“您听说过千里马吗?”

“当然。”春申君回答。

汗明说:“有这样一匹千里马,它的牙齿长齐了,可以干活了,人们把盐车套在它身上,赶着它爬上太行山。累得它蹄子僵硬,膝盖弯曲,尾巴低低地拖在后面,身上的皮肉让汗水泡烂了,口鼻中淌出的长长白沫洒在路上,汗水浮在毛上白蒙蒙一片,它拼命地爬一个坡,可怎么也上不去。

“正好伯乐从这里路过,他跳下车子扶着货车的车辕哭了起来,脱下身上的衣服披在马背上。千里马低下头喷出一口气,猛地仰起头长嘶不已,声音直上高天,在白云间回荡,如同金石般铿锵,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它遇见了伯乐啊!”

汗明望着春申君,话锋转到自己身上:“如今我没有出息,困在底层,身处穷乡僻壤,已经很久了。您难道就不想为我涤除污秽,让我在您的帮助下施展才能吗?”(《战国策·楚策四》)

李广

西汉名将李广,年轻时跟随汉文帝出行,冲锋杀敌,搏击猛兽,表现相当出色。汉文帝望着他说:可惜了的,你是生不逢时啊!要是生在高皇帝(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不是跟玩儿似的吗!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很长,天生就是射箭的材料,面对强敌,一定把对方放进数十步之内,没有一发即中的绝对把握决不把箭放出去,所以只要听见弓弦声响,肯定有人倒下。李广的勇猛令人胆寒,他曾被匈奴人俘获,当时他身上带伤,又染上了疾病,匈奴骑兵用麻绳编的网子把他兜起来,夹在两匹马之间行进。李广装死,眼角瞥见旁边一个小伙子骑着一匹好马。趁人不备,一跃而起,落在年轻人的马背上,顺势夺过他身上的弓箭,一把将他推下马,向南边汉军驻地狂奔。数百匈奴骑兵旋风般追上来。李广回身张开夺来的弓,射出一支支利箭,追兵胆怯,李广得以逃脱。

李广不仅勇猛过人,而且智慧超常。一次他率领一百多名骑兵追击几个匈奴人,突然与大队敌兵遭遇。对方迅速抢占附近小丘,居高临下摆好阵势。李广的士兵见对方人多,都非常害怕,想调转马头逃跑。李广说:“我们距离大部队有几十里路,匈奴人从后面追上来放箭射杀,一下子就会把我们全部消灭掉。现在他们待在原地不动,一定以为我方采用诱敌之计,所以绝不敢轻易进攻。”说罢,李广命令士兵纵马向前,直到离对方2里远的地方才停下。然后吩咐大家下马,并且解下马鞍让马休息。果然敌方起疑,按兵不动。就这样坚持到半夜,匈奴人担心遭到汉军伏兵包围,在夜幕掩护下悄悄撤走了。

到了汉武帝即位,朝廷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李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然而他还是没有封上侯。连汉武帝都说他“数奇”,即命运不济,叮嘱大将军卫青不要把他放在战场的关键位置上,以免给全军带来厄运。李广最后一次对匈奴作战竟然白跑一趟,当时他任前将军,在卫青的指挥下承担东路之责,率部深入大漠,与卫青所率的主力合击匈奴。不想向导出了问题,害得他的几千人马在茫茫沙漠里转来转去,连敌人影子都没找到。就在李广瞎转的时候,卫青已经歼灭了匈奴,班师回朝了,路过大漠南部时发现了李广,他和部队才被带了回来。卫青命令李广说清情况,李广对部下说:我打少年起就走上战场,这回安排我担任东路,道路本来就绕,偏偏又迷失了方向,难道这不是天意吗!此时李广已经60多岁了,一名堂堂老将,怎么能去跟卫青帐下的幕僚交代问题,觉得又冤又气,便拔刀自尽了。这样一个少有的将才,自己又非常努力——只要前方有战事,他一定参加——打了一辈子仗,到死仍是个将军,始终没能封侯,而当时因军功而被封侯的有几十个人。李广心中不平,说:“难道我命中注定就不该封侯吗?”(《史记·李将军列传》)

对李广的遭遇人们非常同情,唐代的王勃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李广难封。”(《滕王阁序》)意思是,唉!时运不好,命途不顺,李广终难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