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12

第12章 态度(1)

对待人才,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概括古人论述,可以归结为三个字——求、敬、容。

(一)求

要义

求,索求、寻求、追求,目标之意,也就是把获得人才作为治政的一个指标。

故事

叶公好龙

孔子的学生子张去见鲁国君主鲁哀公,足足等了7天,鲁哀公也没有按照礼节接待他。

子张委托鲁哀公的仆从转达自己的意见,便离开了鲁国。

子张的意见是这样的:“我听说国君您喜爱贤士,便不顾路途遥远,从千里之外赶来。披风戴月,满身尘土,走了整整100天,脚掌磨出层层老茧,也不敢稍作休息,为的是早日见到国君您。可是7天过去了,也不见您以礼相待。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人——叶公子高。国君您对待贤士,就像叶公对待龙一样。叶公非常喜爱龙,他的腰带钩上描绘着龙,用来做木工活的凿子上描绘着龙,房间里的木雕上也描绘着龙。真龙听说叶公如此喜欢龙,就从空中降落下来,头伸进窗子窥视,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见到真龙,吓坏了,什么也不顾,掉头就跑,魂飞魄散,面无人色。

“如此看来,叶公喜爱的不是真正的龙,而是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如今我听说国君您喜爱贤士,历尽千辛万苦赶来见您,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所以说您喜爱的不是真正的贤士,而是似乎贤士却并不是贤士的人(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经》上说:‘心中深深牵挂他,哪一天又能忘得了?’我斗胆托人把这番话转告您。告辞。”(《新序·杂事第五》)

求千里马

战国时期,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进攻燕国,事后贵族们共同推举姬平为王,是为燕昭王。

昭王即位后,凭吊死者,探访孤贫,与百姓同甘共苦。他放下王的身份,重金招募人才。他来到大臣郭隗(wěi)家,说:“我知道我们国力弱小,不足以报仇雪恨。然而如果能够得到人才,就可以使燕国强盛起来,一洗耻辱。我希望先生帮助我。”

郭隗认为国君的想法很好,说:“大王只要能够亲自拜访国内贤臣,天下贤士听说了,就会前来投奔您。”

燕昭王问:“先生有合适的对象吗?”

郭隗没有回答,先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君王,打算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一个侍臣请求让他试试。君王同意了。三个月后,侍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惜已经死了。他就用500金买下马头,回来复命。君王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如今你却拿死马来糊弄我,还花掉了我500金!’侍臣说:‘死马您都肯出500金来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听说了这件事,一定会认为您是真心实意想买千里马的,很快就会有人送来千里马。’没过一年,千里马就送上门来了,而且有3匹之多。

“大王您打算招揽人才,那么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比我贤良的人一定会不远千里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尊郭隗为师,专门给他修建了一座宫室。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一时,燕国人才济济。在他们的治理下,燕国渐渐变了,28年后, 一跃而成为强国。燕昭王命令乐毅为上将军,联合其他国家讨伐齐国,攻克了都城临淄,一把大火烧掉了宫殿和宗庙,打得整个齐国只剩下了2两座孤城。要不是燕昭王去世,田单使反间计离间继任的燕惠王与乐毅的关系,齐国恐怕就保不住了。(《资治通鉴》卷3)

输送人才

西汉武帝时,朝廷招揽人才,武帝亲自出题进行考核。董仲舒在回答治国理政方略时说:“古代选人强调‘功’。所谓功,指的是以为官是否称职来划分等级,而不是看任职时间的长短。才能低的人虽然任职时间很长,也只能做小官,才能高的人虽然任职时间不长,也不妨做辅政大臣。正因为如此,官吏们都能够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去接受‘功’的考核。现在则不是这样。任职时间长就可以取得富贵,就可以升官晋职。结果好官与坏官、贤良与不肖混杂在一起,不能显示出优劣。

“我愚蠢地认为,应当安排列侯、郡守、二千石俸禄官员,各自从所管辖的官吏和民众中选择贤良,每年选送两人到朝廷服务。这样做,也为观察大臣的能力提供了一条途径,所选送的人贤良,就给以奖赏,所选送的人不肖,就给以惩罚。这样一来,二千石俸禄官员便都会尽心于寻求贤良,天下优秀人才也就可以为朝廷所得而任用为官。只要能够普遍获得天下优秀人才,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盛世便不难达到,尧、舜的美名也可以企及。不以任职时间的长短为‘功’,把实际贤能放在首位,衡量才能而授予官职,考查德行而确定地位,那么好官与坏官便相互区别了,贤良与不肖便界限分明了。”(《资治通鉴》卷17)

人才以需要为转移

西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和军事作战的任务很重,需要大量人才。武帝下诏说:“我深深地叮嘱主管官员,要扶持廉吏,举荐孝子,希望能养成风气,继承和发扬古代圣人的事业。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必有忠信之士;三人共同行走,必有可做我老师的贤人。(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现在有的地方全郡也不举荐一个人才,这说明教化不能贯彻下去,致使那些努力多年的君子遭到埋没,不能上达。况且,举荐贤才的人给予上等奖赏,埋没贤才的人处以公开惩办,是古代的为政之道。(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所以应该议决二千石官员不举荐人才的罪名!”

有关部门奏报:“不能举荐孝子的官员,不遵守诏令,应当按‘不敬’罪论处;不能发现廉吏的官员,不胜任职务,应当免官。”武帝批准了这一意见。

武帝经过反省,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争,封田千秋为富民侯,表示要休养生息,致力于富民和养民。武帝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精通轮种法,在土地耕耘技术和农具制造方面都有不少改良。赵过把这些技术传授给民众,用力少而收获多,人们都感到很便利。

司马光评论道:天下果然不是没有人才啊!汉武帝喜欢征服四周蛮夷建立功业,便有许多勇武不怕死的人充满朝廷,开疆拓土,无不如愿。后来休养生息,重视农业,便有赵过等人教导民众耕耘,使他们获得利益。同一位君王,志趣不同,涌现的人才也就不同。假如汉武帝兼有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气度,复兴商、周时期的太平盛世,难道会没有夏、商、周三代的辅佐之臣吗(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资治通鉴》卷18、22)

上任头件事

东汉桓帝时,陈蕃的一言一行都被视为读书人的楷模。他初入官场,便怀抱着革新国家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下车伊始,就打听徐稚的住处,打算先去拜访。主簿禀报说:“大家都希望府君您先进官署视事。”陈蕃说:“周武王战胜殷商,征尘未洗,特意从贤人商容住处路过,扶住车前横木伏下身子行礼致敬。我敬重贤人又有什么不合适的呢?”(《世说新语·德行》)

求贤若渴

南北朝时,北魏国主拓跋焘逐步统一北方。

拓跋焘下诏说:“如今南方的宋国已被击溃,北方的夏国已被消灭,我将偃武修文,整理被废弛的职事,起用散落的人才。范阳人卢玄、博陵人崔绰、赵郡人李灵、河间人邢颍、勃海人高允、广平人游雅、太原人张伟等,都是贤人的后裔,才干在当地都是第一流的。《易经》说:‘我有好的酒器,和你一起享用。’凡是才华能与卢玄相当的,各州郡都要遵照朝廷的敕令按照礼仪把他们送到京师来。”于是征召卢玄等以及州郡举荐的人才几百人,根据他们的情况分别任用。(《资治通鉴》卷122)

人才在于求

十六国时,后秦王姚兴认为南凉国困难重重,想趁机兼并它,便派尚书郎韦宗前去观察局势。南凉国主秃发傉(nù)檀与韦宗交谈,论及天下大事,纵横驰骋,酣畅淋漓。韦宗出来后叹道:“奇异之才,英雄之器,不一定只是华夏中原才有;明晰的智慧,敏锐的见识,也不一定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今天我知道了九州地域之外,除了儒学五经,大有人在。”(《资治通鉴》卷114)

后秦王姚兴命令群臣寻求和举荐贤才。右仆射梁喜说:“臣屡屡接受诏命,然而始终没有得到人才,可见世上人才之缺。”姚兴说:“自古帝王的兴盛,从来没有从前代借取宰相的,也从来没有从未来选拔将领的,都是在现世取得人才,从而使国家得到治理。您自己对人才的识别昏暗不明,怎么可以诬蔑四海没有贤才呢?”(自古帝王之兴,未尝取相于昔人,待将于将来,随时任才,皆能致治。卿自识拔不明,岂得远诬四海乎?)大臣们都非常高兴。(《资治通鉴》卷116)

唐太宗命封德彝举荐贤良,很久没有动静。太宗问他怎么回事,回答是:“不是我不上心,而是现在确实没有出类拔萃的人!”太宗说:“君子使用人就像使用器具,只取他们各自的长处。古代为政达到大治的君主,所使用的人才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来的吗?恰恰应当责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可以诬蔑一个时代的人呢?”(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封德彝惭愧而退。(《资治通鉴》卷192)

宰相的过失

武则天当政时,徐敬业起兵造反,发布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其中说:“先帝坟墓上的黄土还没有干,他已经成年的孤儿如今在哪里!”这是揭露武则天废黜、迫害、流放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们。又说:“试看今日国境之内,究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则天看过檄文,问:“谁写的?”有人答:“骆宾王。”武则天说:“这是宰相的过失。此人有如此才华,却让他漂泊零落,失之交臂!”(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资治通鉴》卷203)

求才要有行动

唐德宗向都官员外郎关播咨询办好政事的关键。关播答:“为政的根本,在于必须寻求有道贤人,与他们共同治理国家。”(为政之本,必求有道贤人与之为理。)德宗说:“我近来已经颁布诏书,寻求贤才,还派出使者普遍搜罗寻访,这大概可以保证治政需要了吧!”关播说:“下诏寻求和使者举荐,只能得到一些凭着文词来推进自己宦途的人罢了,有道贤人哪里会随着一纸公文而到来呢(安有有道贤人肯随牒举选乎)!”德宗听了很高兴。(《资治通鉴》卷226)

小结

人才索求问题上,最根本的是赤诚。是真心实意地渴求人才还是说说而已?这就是“求千里马”和“叶公好龙”的区别。效果当然也不一样,燕国靠着人才迅速恢复了元气,击败了强大敌国,而鲁国没有可以振兴国家的人才,一天不如一天,在战国时期的大重组中早早地就被兼并掉了。

(二)敬

要义

敬就是现在常说的尊重人才,表现为恭敬、爱护和

信任。

故事

冯谖

齐国人冯谖(xuān)一贫如洗,无法生存,托人把自己介绍给孟尝君,愿意做寄食的门客。

孟尝君打量着冯谖问道:“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冯谖摇摇头:“没有。”孟尝君又问:“先生有什么才能吗?”冯谖还是摇摇头:“没有。”孟尝君笑了,收留了他。孟尝君身边的人是势利眼,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就拿粗茶淡饭对付他。

没过多久,冯谖背靠柱子,手指头叩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家去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说了,吩咐道:“给他一般门客待遇,让他有鱼吃。”

没过多久,冯谖又叩着剑唱起来:“长剑啊,咱们还是家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孟尝君听说了,吩咐道:“给他车客待遇,让他有车坐。”

没过多久,冯谖又叩着剑唱起来:“长剑啊,咱们家去吧,养家没有钱。”孟尝君听说了,吩咐资助他的老母亲衣食用度。这样,才听不到冯谖的牢骚了。

后来,孟尝君找人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去收债,冯谖自告奋勇地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免除了百姓的债务,烧掉了契约,替孟尝君买回了人心,使他在失势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得以在薛邑安身。接着他又前去游说魏王,使他聘请孟尝君为国相,从而造成齐王的恐慌,请孟尝君回去重掌国政。这样,他为孟尝君营造了三个落脚之地,被称为“狡兔三窟”。(《战国策·齐四》)

眉毛

楚国大夫杞离对熊蛰父说:“你知道有一种蜂叫乌蜂吗?黄蜂竭尽全力地采花酿蜜,而乌蜂不会酿蜜只会吃蜜。所以,黄蜂就用泥巴把蜂房的门堵严,蜂王专门监管蜂蜜,把那些不劳而食的乌蜂全部赶走,如果有谁赖着不走,群蜂一拥而上鸣叫着咬死它。”

熊蛰父静静地听着,知道杞离话里有话。

果然,杞离转到了他的身上:“张开眼看看朝廷里的人吧。

无论官职大小,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出冻疮,尽力承担国家重任,他们都是对国家有益的人。可您呢?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星星还没出来,你就睡觉了,太阳出来了,你还没有起身。你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啊,心里还惦记着课税,我真担心您变成乌蜂啊!”

熊蛰父微微一笑,说:“不知道您注意过人的面孔没有?眼睛、鼻子、嘴巴,每天都是要使用的,唯独眉毛没有事儿干,您完全可以把他去掉呀。可是,人人都有眉毛,偏偏你没有,那像什么呢?楚国这么大,如果连一个吃喝玩乐之辈都没有,我担心那就要成为一个缺少眉毛的人,从而惹人笑话了。”

楚王听了这番话,对待熊蛰父更加尊敬了。(《郁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