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552400000038

第38章 前行以明智为根本(4)

武则天当政时,徐敬业起兵讨伐她。朝廷加大镇压,冤狱四起。麟台正字陈子昂上书,认为徐敬业造反无碍全局,当前的紧张局势是别有用心的人借机营私而造成的。他以隋朝为例,说:当时天下还算太平,人心思定,远远没有到土崩的地步。然而隋炀帝看不到大局,指使兵部尚书樊子盖专门进行屠戮,制造冤案,致使人心思变,再加上瘟疫流行,水旱灾害接踵而至,民众怨声载道。结果局面越发不可收拾,终于酿成大乱,导致隋朝灭亡。他最后说:“古人云:‘记住前面的教训,作为今后的借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恳请陛下考虑!”(《资治通鉴》卷203)

好学的文盲君主

十六国时,有个后赵,君主石勒出身底层,没有上过学,却喜欢让儒生读书给他听,经常根据自己的经验议论古今得失,听到他见解的人没有不心悦诚服的。石勒曾让人读《汉书》,听到郦食其劝说汉王刘邦册立战国时诸侯的后裔为君主,去各地复国,吃惊地说:“这种做法应该说是失策。”不解道,“可为什么刘邦还能夺得天下呢?”等念到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停止了这一做法时,石勒松了口气,说:“原来靠的是这个。”(《资治通鉴》卷95)

五代时,后唐明宗李嗣源也没上过学。他说:“我虽然不识字,但喜欢听儒生讲说经文大义,这可以开发人的智慧和思考。”(《资治通鉴》卷278)

学习与兴国

南北朝时的北魏,是鲜卑建立的政权,文化非常落后。

北魏第一代国主拓跋珪问博士李先:“天下什么东西最好,可以用来增益人的精神和智慧?”回答是:“什么也不如书籍。”又问:“书籍一共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搜集到一起?”答:“自有文字以来,书籍在每一代人都有增加,到今天已经难以统计了。如果陛下您喜欢书籍,何愁收集不到?”拓跋珪听从了李先的话,命令各地郡县大规模搜集书籍,全部送到京都平城。拓跋珪设置了五经博士,增加太学生的名额,共达3000人。

第三代国主拓跋焘重视教育,严令王公大臣必须送儿子到太学读书,百工、商人的儿子也要学习,继承父兄的职业。他委任索敞为中书博士,主持教育。当时北魏崇尚武功,贵族子弟都不把读书当回事。索敞担任中书博士十余年,勤于诱导,对学生严肃有礼,贵族子弟都敬畏他,大多能刻苦学习,建功立业,前后在朝中担任尚书、牧守的,就有几十人。宣威将军常爽在温水的西岸设置学馆,教授学生700多人。常爽订立赏罚条例,弟子们服从他,就像侍奉严明的君主。自此北魏的读书风气开始振兴。中书侍郎高允每每称赞常爽教导有方,说:“汉代的文翁以柔取胜,而先生您却以刚直取胜,方法虽然不同,但造就人才的功效是一样的。”(《资治通鉴》卷111、123)

学风渐兴,北魏随之强盛起来,终于统一了北方。

差不多150年后,到了北魏孝庄帝时,从北方返回的南梁将军陈庆之特别看重北方人,朱异觉得很奇怪,便问其中缘由。陈庆之说:“当初我总以为长江以北属戎狄之乡,等到了洛阳后才知道,礼仪人物都在中原,远非江东所能企及,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北方人呢?”(《资治通鉴》卷153)

教育关乎接班人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向群臣咨询安定民众的方法。秘书丞李彪上密奏说:“一个国家是走向兴盛还是走向衰亡,关键在于帝王的继承人是善良还是邪恶,而善恶与否又在于教育训导的得失。先前文成皇帝曾经对文武百官说:‘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年龄还小,心不能专一。等到大了,登上帝位,日理万机,又没有时间温习功课了。今天想起来,不能说仅仅只是我个人的过错,也有师傅管教不严、努力不够的责任。’当时尚书立即脱下帽子,请求处分。这是不久前发生的事,值得借鉴。我认为应该效法古代制度,设立师傅这一官职,专门教育训导太子。”(《资治通鉴》卷136)

不学习的后果

南北朝时,北齐孝昭帝高演废掉侄子,自己做了皇帝。母亲娄太后叮嘱高演不要杀废帝,他没听,还是杀了。高演出外打猎,蹿出一只兔子,马惊了,把他掀翻在地,摔断了肋骨。娄太后前去探望高演的伤势,再三询问废帝在哪里,高演不说话。娄太后勃然大怒,说:“被你杀了吧?不听我的话,你死了也活该!”头都不回地去了。高演很快死了。

北齐学者颜之推(《颜氏家训》的作者)评论道:孝昭帝的天性是极孝敬的,但做事不知忌讳,才有这样的下场,这实在是因为不学习所造成的后果。(《资治通鉴》卷168)

尊师

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尊于谨为“三老”,在太学举行仪式。

武帝先到。于谨进门时,武帝在大门和屏风之间迎接,于谨答谢还礼。官员在厅堂中间设下三老席,座位朝南。太师宇文护摆几案,大司马豆卢宁码鞋。武帝跪着放好盛装调料的食器,挽起衣袖为于谨割肉,于谨吃完后,武帝跪着送上酒盂请于谨漱口。官员撤去器皿,武帝面北而站请教治国理政的道理。

于谨答道:木材经过墨线校正才能够平直,君主听从劝谏才能够圣明。圣明的君主虚心听取劝谏就可以知道得失,由此天下才能够安定。又说:可以失去粮食失去军队,但不能失去信用;希望陛下坚守信用而不丢失。还说:有功必赏,有罪必罚,那么做好事的人就会一天天多起来,做坏事的人就会一天天少下去。最后说:言论和行为,是立身的基础,希望陛下三思以后再说话,九虑以后再行动,千万不要出现过错。天子有了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没有人不知道,希望陛下慎言慎行。

武帝再次拜谢表示听从,于谨答谢还礼。仪礼结束后武帝离开太学。(《资治通鉴》卷169)

仇士良的经验

唐朝武宗时,大宦官、禁军首领仇士良退休,他的部属送他返回家中。仇士良向他们传授保持权力和恩宠的诀窍。他说:“侍奉皇帝,绝不能让他闲下来,必须以奢靡来欢悦他的感官,经常变换花样,供他游戏玩乐,使他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情。这样我们这些人才可以得志。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皇帝读书,不能让他亲近儒生。否则他从书中见到了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经验教训,就会忧虑惧怕,那么我们这些人就将遭到疏远和拒斥。”对于他的这番话,部属跪拜道谢。(《资治通鉴》卷247)

小结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学习的时代。人类进步空前加速,前沿领域的科技更新速度已经缩短为几年一个周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活节奏的快捷,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观念之间的冲撞与融合更加激烈,同质文化下不同时期所形成的观念之间的更迭更加明显,这就需要加强学习。对于官员来说,不只要了解科技和经济,还要钻研人文思想,紧紧抓牢学习这个把手,否则将会很快被疾行的时代列车甩出队伍。

这方面,我们真应该学学孔子。在学习上他有两大突出特点,一个是勤,一个是乐。孔子是一个“发愤忘食”的人(《论语·述而》),用起功来,连饭都忘记了吃。他曾这样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地方,一定能找到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但要说到好学,他们就不如我了。孔子不是一般的好学,他的好学前面还要再加上两个字:笃信,所谓“笃信好学”。(《论语·泰伯》)笃,一心一意。在孔子那里,好学已经成了一种信念。也许正是这种信念下所形成的习惯,学习一点也不觉得苦,而是大快乐。《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在孔子看来,快乐是学习的至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习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总之在孔子那里,学习是一种信念、一种习性、一种乐趣、一种生活。就像本书第一章所说的仁爱是人的存在一样,这里也可以说,学习是人的存在。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观点鲜明。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这意味着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党成为学习型党,国家成为学习型国家,民族成为学习型民族,学习化是全方位的。习近平同志还强调:“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有与学习融为一体,我们才能尽快现中国梦、世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