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的核心是明白,孔子名言“智者不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论语·宪问》),曾国藩也这样看,说:“智即明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四)因此智称为明智。
古人讲智,大体分四个方面。第一是在大是大非上不糊涂,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明辨是非的心,叫做智。第二是在对人的认识上不糊涂,所谓知人知己。学生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答“知人”。(《论语·颜渊》)老子更看重知己,说:“知人者知,自知者明。”(《老子·第33章》)认清别人的叫知道,认清自己的叫高明。第三是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不糊涂。西汉大儒董仲舒说:“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所谓智,就是能够预见福祸,提前了然利害。事物刚一发动就知道它的变化,事物发展起来就知道它的结局,看到了它的起始就知道它的终了。第四是在对学业的认识上不糊涂,程颐说:“智训知。”(《近思录·道体》)训,解释。智解释为知识。作为道德,智主要是知是非和重学习。
在朱熹那里,智与仁、义、礼一样,也与自然相对应。它属于阴阳二气中的阴、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冬、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水、元亨利贞四品中的贞(《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六)。说智属于阴,是因为它表示的是收敛,人明白了道理、获得了知识,认识就结束了,到此为止,这就是收敛。说智具有冬天的特点,是因为它表示收藏,智慧不像物质财富,一个人有没有有知识、懂不懂道理,从外面根本瞧不见,而是存在于内心,这就是收藏;冬天是收藏的季节,生命处于蛰伏状态,所以说智与冬天相对应。说智相当于水,是因为水是流动的,没有一定的形状,是虚的表现,智慧虚而不实,所以对应水。说智代表贞,是因为人明白了道理、掌握了知识就会更加坚定,而贞就是固守正道(《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六)。
人的一大特征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以智慧支配自己的行为,按照事先设计创造自己的未来,由此可以说前行以明智为根本。
(一)是非
要义
是非是一种观念,知是非就是树立是非观念,具备分清好坏的能力并且真正地去实行。可以概括为:知大义,通事理,顾大局,守正道。
故事
永恒价值
春秋时期,晋国在城濮这个地方即将与楚国展开决战。晋文公重耳把咎犯找来,向他咨询作战的基本方针。晋文公问:“楚国兵多,我们兵少,这一战怎么打呢?”
咎犯开口道:“我听说对经常举行礼仪的君主来说,礼仪越盛大越好;对经常打仗的君主来说,用兵越诡诈越好。所以应该对楚国采取诈术。”
晋文公又征求雍季的意见,并将咎犯的话讲给他听。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全都放掉,哪能捉不到鱼?然而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上的草木都烧光了,哪能捕不到鸟兽?然而第二年就没有鸟兽了。诈伪的道术当下可以带来好处,但不能反复使用,这不是长久之计。”
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建议,用诡计战胜了楚军。
晋文公论功行赏,雍季名列第一。
有人劝谏说:“城濮之战的胜利,是因为采用了咎犯的建议,但颁发奖赏却把他排在后面,这恐怕不大公平吧?”
晋文公说:“不然。咎犯的话只是顾及一时,而雍季的话却是利及百世。哪有把只顾及一时的放在前面,而把利及百世的放在后面的道理呢?”
正因为晋文公有这样的见识,他才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吕氏春秋·义赏》)
国难大于家仇
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县东)展开决战。楚军大败,吴军攻入都城郢(yǐng)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狼狈出逃。
历经艰险,楚昭王逃到了郧(yún)地(今湖北省郧县)。郧地的大夫姓斗,名辛,称郧公辛,他有一个弟弟名叫怀,他们的父亲斗成然做过楚国的令尹(相),死于前任楚王之手。斗怀想趁机杀掉楚昭王,对哥哥说:“楚平王杀了我们的父亲,现在我们杀掉他的儿子,不是很公道吗?”
郧公辛不同意,说:“国君赐死臣子,臣民怎么可以记仇呢?君王的命令就是上天的命令,人因为天命而死,难道我们能够把账算到某个人的头上吗?”
见弟弟不服气,郧公辛又说:“《诗经》中唱道:‘对柔弱者不欺,对刚强者不怕,对可怜者不辱,对霸道者不让(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这正是君子要坚持的。你要明白,避强凌弱是勇敢的人所不齿的,乘人之危是仁爱的人所不为的,伤害亲族是孝义的人所不做的,自毁名誉是智慧的人所不干的(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动无令名,非知也)。如果你一定要冒着这些罪名谋杀国君,我就先杀了你!”
由于郧公辛的保护,斗怀到底没敢动手。楚昭王最后回到了郢都。(《左传·定公四年》)
无意义的勇敢
齐国有两个热衷于炫耀勇敢的人,谁也不服谁的气。这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互相瞪着眼珠子瞧了一会儿,共同提议一起喝几杯。
几巡酒下来,其中一位咂咂嘴,说:“这酒喝得郁闷,没有下酒菜,我去弄些肉来佐酒。”另一人微微一笑,说:“这里就有现成的肉,何劳老兄跑腿?”见对方不解,遂伸出一根手指点了下对方,又点了下自己,补充道:“备一碟豆瓣酱就行。”那人哈哈大笑,大拇指一挑:“好主意!”于是,两人一齐拔出刀子,分别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蘸了酱送进嘴里。你割一条,我割一条,谁也不甘落后。就这样边吃边割,一直到死。
像这样的勇敢还不如没有勇敢。(《吕氏春秋·当务》)
拥立楚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项梁起兵响应。年届70的范增前去见项梁,劝道:“秦朝灭亡六国,最冤的是楚国。自从楚怀王被秦国扣留,一去不返,一直到今天楚国人还在怜惜他。因此楚南公说:‘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陈胜首先起事反秦,不拥立楚王的后裔而自立为王,他的势头不能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都争着来归附您,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所以大家认为您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为王!”项梁认为他说得很对,从民间找到给人家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芈(mǐ)心,立他为楚怀王,以顺从民众的心愿。后来,果然像范增所说,推翻秦朝的主要力量是楚人。(《资治通鉴》卷8)
贯高的是与非
西汉高祖时,赵国相国贯高密谋造反。汉高祖刘邦下令逮捕赵王张敖以及谋反者。参与密谋的赵午等十几人想自杀,贯高骂道:谁让你们这样做?赵王确实没有参与谋反,却被一并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来申辩冤情?于是大家一起被押往都城长安。贯高坚持赵王不知情,狱吏动刑,鞭笞数千下,又用刀刺,贯高被打得体无完肤,就是不松口。高祖又派贯高的老相识前去套问,贯高如实说明。刘邦赦免了张敖,把他降为侯。同时释放贯高。贯高说:我之所以不自杀,忍受拷打,就是为了申辩真相。现在赵王已经洗清冤情,我的责任也尽到了。然而我策动谋害皇帝,又有什么脸面再去侍从他呢!即使皇上不杀我,我心中能不羞愧吗!于是掐断自己的颈脉,自杀了。
东汉学者荀悦评论说:贯高带头谋反作乱,是弑君之贼。虽然他舍身证明赵王无罪,但小的闪亮点不能掩盖大的逆行,私人德行不能冲抵公法罪过。按照《春秋》大义,遵循正道最为重要,他的罪行不可赦免。
司马光评论道:汉高祖由于骄横失去了臣下,贯高由于狠毒伤害了主君。导致贯高谋逆的,是汉高祖的过错;导致张敖亡国的,是贯高的罪过。(《资治通鉴》卷12)
兴者在德
新朝王莽被推翻后,天下无主,群雄逐鹿。刘秀翻开地图,指给将军邓禹看,说:“天下郡国如此之多,我现在仅仅得到其中之一。先前你曾表示,认为我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你为什么这样想?”邓禹回答:“如今海内混乱,人人都盼望英明的君主,好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自古以来兴起者,只在于他的德行厚薄,不在于他的地盘大小(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资治通鉴》卷39)
凭什么成就王业
东汉末年,曹操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获胜,羽翼渐渐丰满。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进言:“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皇帝流落,生产荒废,民众饥馑逃亡,官府连一年的存粮都没有,百姓无法安心生活,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治军奉行仁义以取得胜利,开辟财源以巩固地位。理应尊奉天子以命令不肯臣服之人,修整农业以积蓄军用物资,能够做到这些,王业就可以建成。”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资治通鉴》卷60)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东汉末年,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在平阳包围南匈奴单于,未能攻陷,而对方援军已经到达。钟繇派人前去劝说马腾出兵相助,为他分析利害,马腾听后,犹豫不决。
部将傅干道:“古人说过:‘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操尊奉天子,平定暴乱,法纪严谨,政治清明,上下听从命令,可以称为顺道。袁绍家族倚仗势力强大,犯上作乱,勾结匈奴侵掠中国,可以称为逆德。如今将军已尊奉朝廷,却又暗中骑墙,坐观成败。到时候大局定下来,曹操奉旨问罪,第一个要杀的一定是将军您!”马腾听后十分恐惧。傅干见状,继续说:“明智的人能转祸为福。如今曹操与袁氏家族相持不下,而高干、郭援合力进攻河东郡,曹操虽然精通谋略,但无力挽救河东郡的危局。将军假如能在危急关头领军征讨郭援,内外夹击,定能取胜。将军此举既斩断袁氏家族的臂膀,又解救了河东郡的危险,曹操必然深深感激将军,将军的功名将无人能够相比。”
马腾被说服了,派儿子马超率军一万余人与钟繇会合。(《资治通鉴》卷64)
关羽受印
东汉末年,刘备在汉中称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派费诗前去关羽驻地授印拜将。关羽听说黄忠的地位跟自己一样,愤怒地说:“大丈夫怎么能与老兵站在一起!”不肯接受。
费诗对关羽说:“开创王业的人,所用的人不能全都一样。从前萧何、曹参和汉高祖刘邦是从小的关系,而陈平、韩信是后来才结识的,然而排列地位,韩信最高,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对此有过怨恨。如今汉中王因为一时的功劳,尊崇黄忠,但他心中的轻重,黄忠怎能与君侯您相比!况且汉中王与您犹如一体,休戚相关,祸福与共,所以我认为您不应当计较官号的高下、爵位俸禄的多少。我作为一个使者,奉命而来,您不接受任命,那我只好回去复命,只是我为您这样做感到惋惜,恐怕以后您要后悔的。”
关羽醒悟过来,接受了任命。(《资治通鉴》卷68)
姐姐的见识
三国时,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把魏帝和当政的大将军曹爽阻隔在城外。群臣纷纷出城去投魏帝,有人叫参军辛敞一同去。
辛敞与姐姐宪英商量,说:“天子在外,太傅关闭了城门,人们都说这将不利于国家,事情是这样吗?”宪英说:“依我看,太傅的这个举动,不过仅仅是想诛杀曹爽而已。”辛敞说:“那么事情能成功吗?”宪英说:“大概会成功吧。曹爽的才能无法跟太傅相比。”辛敞说:“那么我不必出城了?”宪英说:“怎么可以安然不出!忠于职守,是人之大义所在。一般人遇到危难,尚应出手相援,何况是你的上司呢?这就好比为人执鞭驾车而突然撒手不管一样,没有比这更凶险的事了(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再说为人承担责任,为人去死,是被视为亲信之人的天职,你只要随大流就可以了。”
于是辛敞跟随众人出城。果然如宪英所料,司马懿要除掉的是曹爽。事后辛敞感叹地说:“如果我不是先同姐姐商量,几乎背离了大义。”(《资治通鉴》卷75)
小孩子的是非观
东汉末年,陈寔与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在中午。时间过了朋友还没有来,陈寔没再等,自己走了。朋友到了,陈寔的儿子陈纪正在门外玩耍。那人问:“令尊在家吗?”陈纪答:“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与人约好的,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陈纪说:“您跟家父约定中午,过了时间还不到,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是没有礼貌。”那位朋友很惭愧,下车招呼他。陈纪径自走进家门,不再理他。(《世说新语·方正》)
东吴苍梧太守张镇是张凭的祖父,他曾经对张凭的父亲说:“我比不上你。”张凭的父亲不明白什么意思。张镇说:“你有个好儿子。”当时张凭只有几岁,拱手说:“爷爷,怎么能用儿子取笑父亲呢!”(《世说新语·排调》)
何晏七岁的时候,已经聪明过人,曹操特别喜爱他。何晏在曹操府第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格子,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听说后把他送回了何家。(《世说新语·夙惠》)
劝人死
南北朝时,南齐尚书令王晏协助萧鸾废掉郁林王坐上帝位,是为齐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