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52

第52章 两个想做“武则天第二”的公主(3)

“相王当初已居帝座,为群臣所拥护。如今人心未安,家国事重,相王怎么能拘守小节,不早即位以治理天下呢?”

李隆基说:

“父王性情恬淡,不把帝位放在心上。以前虽然已有天下,仍然让于别人,何况今上乃是亲兄的儿子,父王怎肯去代之呢?”

刘幽求说:

“众心不可违弃,相王虽然想要独善其身,然而对社稷也不关心吗?”

李成器和李隆基去见相王,用刘幽求的话来说服他。相王想想,终于答应了。甲辰这天,少帝李重茂坐在太极殿的御座上,而相王立于中宗的梓宫旁边。太平公主对十六岁的少帝说:

“皇帝把这个位子让给叔父吧,好吗?”

李重茂这几天糊里糊涂,只知道宫里闹翻了天,对他肯定不利,却又不知所措,对姑姑说的话又怎敢不听呢?于是太平公主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诏敕,传位于相王。

这时少帝还坐在御座上。太平公主走过去,把他领下来,对他说:

“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不是孩儿的座位啦!”在场的大臣欢呼起来,睿宗第二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封少帝为温王。

11月,葬孝和皇帝李显于定陵,庙号中宗。但韦后却未能祔葬,因为她已被贬为庶人。被贬为庶人的还有安乐公主裹儿,而她的庶人又与众不同,前面还增加了两个字,称作“悖逆庶人”。

新皇帝登基,有许多善后的工作要做,诸如大赦天下,封奖功臣,捉拿和贬谪韦后的余党,对以前冤死的太子李重俊、张柬之等“五王”、成王李千里和李多祚等人予以平反,恢复爵号,还要追削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爵谥,平其坟墓,开棺暴尸……应该一提的是,朝廷要派使臣去往均州宣慰谯王李重福。

谯王李重福又是怎么一个人呢?

李重福是中宗的庶长子,被封为谯王。他的妃子姓张,是张易之的甥女。当初邵王李重润兄妹议论武则天,有人告诉张易之,张易之又去向武则天告发,李重润等才被逼自杀。韦后便怀疑是谯王妃告的密,迁怒李重福。其实这件事倒与李重福夫妇无关,告密的另有其人。然而黑锅已经背上,那就只好自认倒霉了。中宗即位以后,便把他这个儿子外迁均州刺史。

中宗死后,韦后临朝。有个叫郑的吏部侍郎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赴任途中偷偷地跑到均州,去见李重福。郑动员李重福起兵征伐韦氏。但还没等他们组织好,韦氏就失败了。这些人中有个洛阳人,名叫张灵均,他对李重福说:

“大王是先帝的长子,应当继位为天子。相王虽然有功,但他不应承继大统,东都的官民都企望大王。如果大王潜入洛阳,发动左右屯的营兵(守卫宫城的军队),袭杀洛阳留守(镇守洛阳的主官),占据东都,就如神兵天降。然后再西取陕州,东取河南、河北,天下就可传檄而定,这可是成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呀!”

李重福采纳了张灵均的建议,跟郑商量。未从举事,先拟定了登基后的敕书,李重福将改元“中元克复”;将尊睿宗为皇季叔,以温王为皇太弟,封郑为左丞相知内外文事,张灵均为右丞相、天柱大将军,知内外武事,同伙中还有个叫严善思的,封为礼部尚书,知吏部事。准备工作做完了,郑先潜入洛阳,住在他的好朋友驸马都尉裴巽家里,等着接应。李重福和张灵均则率领纠集到的几百人,向洛阳进发。

郑借住在裴巽家里,行踪不密,走漏了风声。县官便到裴巽家里查问。这时,有人报告县官,李重福已经向洛阳来了,县官也顾不得查了,赶快跑去告诉留守。这留守是个胆小鬼,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弃官逃走了。于是群官俱都逃匿。只有长史崔日知没跑,组织留守府的卫卒去保卫皇城。

这时李重福一伙人已来到洛阳城外的天津桥,被留台侍御史李邕看见。李邕认识李重福,看这伙人手执兵刃,乱糟糟跑来,知道他们是要来占领东都。李邕便急忙驰到左屯营,告诉营中将领说:

“谯王得罪先帝,如今无故带人进入东都,必是作乱,你们应该趁这个机会立功,博取富贵。”他又跑到右屯营,照样布置。又去告诉皇城的守兵,把皇城门关上,作好防御的准备。这时李重福那几百人已入了洛阳城,先去屯营。营中的士兵向他们发箭,箭如雨下,李重福根本进不了屯营。没有办法,只好转向左掖门,想占领皇城。可是城门已经关了,崔日知领留守府的卫卒在城楼上抵抗,李重福便下令放火烧城门。火还没点着,左屯营的士兵已经开营杀来了。李重福率领的是乌合之众,一见军队杀来,竟一哄而散。李重福单骑逃出上东门,到山谷里隐藏起来。第二天,留守派兵到山上搜索。李重福东躲西藏,不小心跌进漕渠里,淹死了——又一位王子就这样死于非命。

嗣后,朝廷撤了留守的职,拜长史崔日知为留守。侍御史李邕也得到升迁。

郑知道李重福失败,便化装成一个妇人,藏在车里,想混出城去。那时洛阳各门盘查行人。军士看他的举动不像女人,便让他把头巾摘下来,现出了一张丑脸,满布络腮胡须,终于没混过去。那张灵均也被拿获。崔日知审讯他们。郑吓得身体如筛糠一般,抖个不停,问他话也哆哆嗦嗦答不出来。那张灵均倒是神色自若,他“呸”了郑一口,说:

“跟这种废物共同举事,不失败才怪!”

郑和张灵均都被斩于东都,灭其全族。

那郑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到处钻营,看谁有势力便去投靠。他最早依附来俊臣,给这个酷吏做密探。后来来俊臣被处死,他便去谄事张易之。“二张”败后,他被贬为司户参军。由于贪赃,被上司追查,他逃到东都,又去投靠武三思。他很会装腔作势,看到武三思,他先是大哭三声,却又大笑三声。武三思挺奇怪,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

“我刚见大王时,大哭三声,是对大王将被戮而悲哀。大王虽得天子之意,但‘五大臣’位高权重,个个胆略过人,废天后(指武则天)竟易如反掌。大王自思,势位跟天后比谁重?所以臣以为大王危在旦夕。然而我又大笑三声,这是为什么?就是为大王得遇微臣而庆幸,臣自有对付‘五大臣’之策。”

武三思很高兴,请他登楼和他长谈,韦后和武三思加害“五大臣”的阴谋,有不少就是郑出的主意。武三思保他做了吏部侍郎。武三思和韦后失败后,他再去依附谯王李重福,怂恿他造反,结果终于身败名裂。史书说他:“初,附来俊臣得进;俊臣诛,附张易之;易之诛,附韦氏;韦氏败,又附谯王重福,竟至族诛。”俗话说,“玩火者必自焚”,这也是玩弄阴谋诡计的人必然得到的下场。

这一节讲第二个想当“武则天第二”的公主,她就是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长得有点像男子,“方额广颐”,看起来颇具威严,而且很有权略。武则天认为她这个小女儿很像自己,因此对太平公主十分喜爱,武则天生了四男二女,只有她不曾受过任何折磨。高宗也对她很宠信。唐朝规定,公主可以享受食邑三百户,而太平公主最早就得到一千二百户,后来竟累计到三千户,是规定的十倍。那就是说,这三千户老百姓的税赋都归太平公主所有。

当初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封为太原王。咸亨元年,太原王妃死了,武则天为给她母亲“追福”,让太平公主做了女官。公主处理政务挺有办法,有了些名气。后来吐蕃来请求和亲,就指名要太平公主。高宗便建了一座太平观,让太平公主做了观主。女道士是出家人,不能结婚,用这个办法把吐蕃请婚的请求拒绝了。

太宗的女儿城阳公主嫁给光禄卿薛曜,他们生了个儿子,名叫薛绍。武则天见薛绍长得十分英俊,便把太平公主许配给他。成婚那天,时间是黄昏以后,送亲的人个个手执火炬,队伍由兴安门往南,经过三条大街,直达驸马府所在的宣阳坊,沿途夹路栽植的槐树竟大部分被火炬烤死了。

薛绍的哥哥薛娶的是姓萧的女子。武则天以为她出身低微,说:

“我的女儿怎么能跟田舍女子做妯娌呢!”竟要让薛把妻子休了。后来有人告诉她,说萧氏是太宗时大臣萧瑀的侄孙,而萧瑀的儿子萧锐又是太宗女儿襄城公主的驸马。有这种国家旧姻的关系,萧夫妻才未被拆散——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的宠爱了。

太平公主跟薛绍生了四个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薛崇。

垂拱四年,武则天杀了李唐的一些宗室,各地的王子惴惴不安,一些人便联合起来,起兵反对武则天,其中有博州刺史琅王李冲。后来诸王失败,薛绍和哥哥薛、薛绪都受到牵连。薛、薛绪被处死;薛绍由于太平公主的关系,只打了一百杖,押于狱中。薛绍在狱中瘐(yǔ)死。

尽管武则天疼爱她的女儿,但这个女婿既然敢于反对她,那也是照样惩处,不予宽容。

太平公主成了寡妇。武则天让她改嫁,问她看中了什么人?太平公主说武攸暨不错。武攸暨是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当时任右卫中郎将。但武攸暨已经有了老婆。武则天就派人偷偷杀死了武攸暨的妻子,而把太平公主嫁给他。

太平公主一直厮守在母亲身边,眼见母亲的事业轰轰烈烈,内心深处除了敬佩之外,也还十分羡慕,她多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母亲那样主宰天下啊!事实上,她也从母亲那里得到过学习锻炼的机会。史书说:“太后以为类己(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很像自己),宠爱特厚,常与密议天下事。”这样,就使她逐渐形成了想当“武则天第二”的野心。

不过太平公主却也乖觉,她眼见哥哥们一个个遭了母亲的迫害,知道母亲最忌有人染指她的权位,即便是亲生的子女也不行。所以太平公主把自己的野心深深地隐藏起来,她奉公守法,不做分外的事,即使是驸马薛绍的生命不保,她也不去向母亲求情。

“五大臣”发动政变之后,武则天退位,中宗皇帝登基。皇帝喜欢他这一弟一妹,给太平公主的名号上面加上了“镇国”二字。这虽然只是一种荣誉,但也引发了太平公主的野心。对哥哥的庸懦她是知道的,再加上韦后和安乐公主弄权,她也就不甘落后了。中宗下令准许公主开府,而她的后夫武攸暨又做了司徒,并加开府仪同三司。接着又加实封,食邑竟达万户,简直成了京师的第一人家。

但是,太平公主终究是中宗的妹妹,在皇帝面前,不如韦后和安乐公主那样随便,太平公主愤愤不平,因而与安乐公主不和。她俩各有一部分朋党,互相谮毁,弄得中宗左右为难。有一天,他对修文馆直学士武平一说:

“近来内外的亲贵关系不睦,有什么方法能使她们和气相处呢?”

武平一回答说:

“这都是由于有谗谮的人暗中离间,应该对她们多加诲谕,让她们斥逐奸佞、断绝谗言。如果还不行,就请陛下舍近图远,抑制慈心,严加管教,不要使之积恶太多,不可挽回。”

中宗觉得武平一的话很对,赐给金帛,但却不能照办。终于导致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将他毒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