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50

第50章 两个想做“武则天第二”的公主(1)

武则天当上了皇帝,威震天下。便有两位公主也要向她学习,做一个“武则天第二”。这两位公主不是外人,一个是武则天的女儿,一个是她的孙女。

让我们先讲讲武则天的孙女的故事。

武则天的这个孙女名叫“裹儿”。

一个皇家的女孩子,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粗俗的名字?这还得从她父亲李哲说起。

李哲因为说了一句气话,便被母后从刚坐了两个月的皇帝宝座上撵下来,贬为庐陵王,送到房州安置。裹儿就是在去往房州途中,在马车里出生的。母亲韦妃没有准备,只好把衣服脱下来做襁褓,裹住这小女婴的身体,因此就给她起个小名叫“裹儿”。

庐陵王在房州安置。事实上,“安置”只是名义上好听,其实就是幽禁,不但没有自由,不许到别处去,而且终日提心吊胆,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朝廷就会派来使臣,给予追加的处分。这在唐朝是很平常的事情。因此庐陵王的生活很不安定。小裹儿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庐陵王性格庸懦,那窝囊劲甚至比他父亲高宗皇帝还厉害些。他怕母后武则天杀他,听说有京里的官员来到房州,便立刻准备了药酒,打算自杀,免得受刀斧之苦。韦妃对他说:

“不就是一死吗?怎么死还不是一样,你急着去死干什么呢?”

其实那是一场虚惊,事后庐陵王对韦妃十分感激,如果不是她的阻拦,也许他已经死了。感激之余,庐陵王对妻子“许愿”:“将来有一天我若能够复位,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决不干涉。”

裹儿在担惊受怕的岁月里长大,那种紧张的生活刺激着她小小的心灵。她懂事以后,既恨她的祖母,却又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向往,她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那么一天,能够像祖母那样为所欲为,把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想叫谁死,谁就别想活。

她十四岁那年,庐陵王被母后召回洛阳;接着,弟弟李旦又把太子位让给他。小裹儿住进了东宫,被封为安乐公主。她是韦妃的小女儿,上面还有一个哥哥邵王李重润和姐姐长宁公主。后来哥哥和她的同父异母姐姐永泰公主背后议论祖母,被逼自杀。韦妃就对她这个出生于马车中的小女儿格外疼爱。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了,在迎仙宫的长生殿养病,只有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在跟前侍奉,宰相竟累月得不到接见。张氏兄弟已培植了相当的势力,如果女皇一旦晏驾,他们乘机夺权是很有可能的事。那时候宰相狄仁杰已经病故了,另外两个宰相杨再思和李峤庸碌无能,同平章事的还有天官侍郎崔玄和凤阁(即中书省)侍郎张柬之。他俩怕“二张”得逞,想把他们除掉,就跟司刑少卿桓彦范、尚书右丞敬晖和相王府司马袁恕巳商量,说服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和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武卫将军薛思行等,准备发动一次武装的宫廷政变,除掉“二张”。他们想先跟太子商量。洛阳皇宫的北门跟长安皇宫的北门一样,也叫玄武门。太子东宫在玄武门外。皇太子每天进宫向母亲请安,就从玄武门出入。张柬之便在玄武门等着太子,见面后跟他商量政变的事。太子每次晋谒母亲,还要得到“二张”的许可,他早已感到“二张”的威胁。听说大臣们要帮助自己去掉“二张”,自然同意,便与张柬之约定了举事的日期。

癸卯那天,张柬之、崔玄、桓彦范和薛思行等人带五百名羽林军来到玄武门,又派李多祚和左散骑侍郎李湛、驸马都尉王同皎去请太子。他们到了东宫,见到太子李显(做太子后李哲恢复原名李显)。那庸懦的太子却又打了退堂鼓,不干了,借口说,圣上正在病中,怕诛杀“二张”会惊了圣驾。李湛急了,说:

“诸位将相不顾身家性命,只是为了天下社稷,殿下临时后退,这不是把这些人纳入鼎镬(锅)之中吗?就请殿下自己出去对他们说吧!”

太子还在犹豫,驸马王同皎过去抱起他来,扶坐在马上,一行人向玄武门奔去。张柬之等见太子来了,便率领羽林军进入玄武门。守门的禁卫们见是白发苍苍的老宰相领头,后面还有羽林军的几位将军,便谁也不来过问拦阻。政变军队一路不曾遇到抵抗,顺利地来到迎仙宫。这时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正在廊庑(wǔ)下商量事情,见张柬之等闯进来,还要耍威风,大声喝斥:

“圣上刚刚睡着,你们怎敢来打扰,不要脑袋了吗?”话声刚落,张柬之一挥手,两名羽林军小校走上来,一刀一个,把两颗涂着脂粉的脑袋砍掉了。

宫人们惊叫着跑进长生殿,把女皇惊醒了。武则天挣扎着坐起来问:

“谁在作乱?”

张柬之走过去,行礼说:

“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的命令将他们诛杀了。因为怕走漏消息,所以不曾启奏,惊扰了陛下,臣等万死!”

武则天见太子站在众人的后面,便恶狠狠地瞪他一眼,说:

“原来是你呀!好吧,既然已经把那两个小子杀了,你就回东宫吧!”

太子听了转身就要往外走,桓彦范拦住他,面对武则天说:

“太子怎么还回东宫呢?当年天皇(指高宗)以爱子托付陛下,如今太子年龄已这么大了,还久居东宫,这不合天意民心。我等众臣是不忘太宗皇帝和天皇的恩德,这才奉太子以诛贼臣。何况陛下圣体欠安,何不趁此传位于太子,以顺天人之意呢?”

武则天看看大势已去,便叹口气,躺了下去,算是默认了吧!接着该办传位的手续了,自有宰相去办理。甲辰那天,女皇下敕,让太子监国,大赦天下。第二天,下敕传位于太子。第三天,太子即位——应该说是“复位”,因为他以前曾做过两个月的皇帝。史书叙述喜欢用皇帝的庙号,那么下面就还以“中宗”来称呼他吧。

那时,“二张”的余党都消灭了,拥护他复位的张柬之等人得到了封赏,个个升级晋爵,这些不去详叙。值得一提的是,中宗给他弟弟相王李旦的封号上面加上“安国”二字,称为“安国相王”。妹妹太平公主则加号为“镇国太平公主”。至于韦妃册立为皇后,更是必然的事。那已故去的后父韦玄贞也被追赠为“上洛王”,总算死后沾了女婿的光。

然而朝廷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纰漏,那就是诸武的势力仍然没动,他们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首,仍然把持朝政。而这多少跟安乐公主有点关系,因为安乐公主就是武三思的儿媳。

李显把女儿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是因为武三思是他的表兄,他们这是亲上加亲。而当他做了皇帝之后,朝臣中有人上疏,请他罢黜诸武,他当然不肯答应了。不但不予罢黜,反而加爵升官。他即位之初,就把武三思封为司空。唐朝司空的地位很高,是“三公”之一,品阶是正一品,而宰相班子里的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则只是正二品。可见中宗对武三思的信任。中宗还常常穿上便衣,到武三思的府上串门。监察御史崔皎秘密给皇帝上疏说:“国命刚刚恢复,则天皇帝还在西宫,人心仍然浮动,而周(武则天的朝代号)的旧臣尚列居朝廷,陛下怎么能轻易出游,不怕发生意外吗?”崔皎说的本是好话,你皇帝不听也就罢了,可这个糊涂皇帝,却要把崔皎的疏文给武三思看。试想,武氏一伙人还不得把崔皎恨之入骨吗?

五大臣发动政变的时候,有人就建议顺便把诸武除掉。但五大臣意见不一致。这样一拖延,就失去了机会。如果当时下手,五大臣控制全局,那时把诸武收拾掉是不成问题的。等到皇帝登基,权力归于皇帝掌握,再想干什么就得皇帝点头了。中宗既然肯借机升武三思的官职,又怎肯杀他呢?五大臣几次上奏,请求处置诸武,中宗就是不听。

安乐公主做了武三思的儿媳,但她仍然常常回宫,和母后相聚。她在宫中结交了一个女友,两人交情很深。这个女人名叫上官婉儿。

关于上官婉儿的身世,此处略作交代。

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仪曾任西台(即中书省)侍郎。那还是麟德(高宗经常改换年号,他在位时共用年号十四个,“麟德”是他的第四个年号)元年(公元664年),高宗被武则天辖制,也想试着反抗一下。有一天,他把上官仪找来,让他起草一份诏书,要将武则天的后位废掉。早有武则天收买的宫女跑去向武则天密报。武则天怒气冲冲地赶来。这时上官仪已经把诏书写好,自己退出宫去,而那份诏书却还留在桌上。皇后一阵风似的赶来,高宗想把诏书收好已来不及。武则天一把将诏书拿在手中,略略一看,就瞪起眼睛,恶狠狠地将头向高宗的怀里撞,嚷着说:“你杀了我算啦,还废我干什么?杀呀,杀呀!”

皇后珠冠上的珠翠撞在皇帝身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高宗久处于皇后的积威之下,手足无措,对皇后的撒泼毫无办法,只得吞吞吐吐地说:

“这不是我的意思。”

“不是你的意思,难道是我的意思?”

“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皇帝要嫁祸于人了,他指着诏书说,“你看,那不是上官仪的笔迹吗?”

第二天,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便上疏诬告上官仪造反,顺便把废太子李忠牵连进去,因为李忠被封陈王时,上官仪曾担任过陈王府的谘议参军。这样一来可就是“一石二鸟”,既处置了上官仪,又杀害了李忠(李忠当时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皇帝一句瞎话,就断送了上官仪一家。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被处死,全家籍没。那时上官婉儿还是小姑娘,也被没入宫中为奴。

上官婉儿长得聪明伶俐,武则天倒挺喜欢她,便让她在宫中读书。

上官婉儿逐渐长大,学习又很用功,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女官,而对吏事更为熟习。武则天有些需动笔墨的事情,常常由她代笔。后来官员们的奏章也都由她批理了,武则天竟离不开她。中宗即位以后,宫内的事仍然委她处理,并封她为婕妤,做了宫眷。这个女人最会看风色,她见安乐公主极得帝后的宠爱,便去亲近她,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上官婉儿早先就和武三思私通,跟安乐公主交好后,就可以有去武三思府的借口了。上官婉儿要讨好韦后。那时皇帝即位,按唐朝宫廷制度,可以添些宫眷(上官婕妤便是其中的一个),新入宫的多是年轻貌美的少女,皇帝免不了对韦后疏淡起来。上官婉儿便把武三思推荐给韦后,做了韦后的情夫。中宗在房州时曾跟韦后约定,他复位后任凭韦后干什么都不干涉,因此他虽然发现武三思和韦后的关系暧昧,但他是个守信用的人,说过的话算数,所以也不去干涉。有时韦后跟武三思玩双陆(一种可以赌输赢的棋类),他还坐在旁边为他们点发筹码哩!

中宗对武三思言听计从。武三思看时机已到,便向五大臣发起反攻了。他和韦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等人商议,先采取“欲擒故纵”和“釜底抽薪”的计策。他们为中宗划策,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罢免他们的职务,赐给金帛鞍马,准许他们初一、十五入朝。但接着又任他们为外州刺史,将他们赶出京师。“五大臣”虽然成了“五王”,但权力尽失,只好任凭诸武宰割了。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武三思和韦后的丑行还是从宫中传了出来。武三思伺机想了一个计策,一方面陷害“五王”,一方面震慑那些敢于议论他的人。他暗地里派人写了皇后秽行的传单,贴于天津桥。这样把皇后的丑行公开张扬出去,皇帝的脸面何存?中宗发火了,派御史大夫李承嘉去办这个诽谤案。李承嘉正是武三思一党,侦查出结果,回复皇上,说是“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巳、崔玄五个人派人干的”,还进一步说,“传单上虽然表面上要求废黜皇后,其实乃是谋逆,企图造反”。他的处理意见是“族诛”——即杀全族。

武三思怕皇帝心软,一面让儿媳安乐公主在宫内进谗,一面让侍御史郑在外边活动,非置“五王”于死地不可。但中宗还是念着“五王”拥立他的好处,只给了“五王”以长流边远州郡的处分。

武三思到了这一步,仍然不肯撒手,竟然假传圣旨,派大理正(管刑狱的大理寺的官员)周利用到各流放地把“五王”处死。周利用下去的时候,张柬之和崔玄已经死了,周利用便把敬晖、桓彦范、袁恕巳分别杀死,回京复命。武三思立刻升他为御史中丞,作为对这个帮凶的奖励。

周利用和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宗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五个人是武三思的耳目。他们到处伸头探脑,只要听到有一点不利于武三思的议论,马上向武三思报告。当时人们便把他们叫作“五狗”。

武三思的爪牙里还有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等人,他们大多是朝廷各部门的主官。事实上,整个朝政几乎都控制在武三思手中。武三思扬言说:

“我不知道什么叫善人,什么叫恶人。只要有善于我的,我就认为是善人;而有恶于我的,就是恶人。”

中宗即位之初,感念弟弟相王李旦让太子位给他的好处,曾想立李旦为皇太弟,待自己百年之后,将帝位传给他。但李旦对做皇帝没兴趣,推却不干。安乐公主见有机可乘,就去怂恿父亲,要皇帝立她为皇太女。历史上皇帝确定接班人,通常是立儿子,叫皇太子;有时偶或有立孙子的,叫皇太孙;自然也有立弟弟为皇太弟的,但唯独没有立皇太女的。所以中宗还不想创这个先例,对女儿的请求只是笑着摇头。当时韦后生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已死,中宗没有嫡子,便和大臣们商量,立他的庶子李重俊为皇太子(史书上只说李重俊为后宫所生,母亲是谁没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