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39

第39章 大杀六亲的隋炀帝(4)

皇上驾崩的噩耗传进后宫,宣华夫人吓得战栗失色,她认为这次宫变是由她引起的,她一定会遭到不幸。晡(bū)时(指申时,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一个太监手捧一只小金盒来见宣华夫人,说是太子赐给她的。宣华夫人以为是“赐死”的毒药,竟不敢打开。送盒的太监一个劲地催促。最后还是女侍替夫人打开了。等掀开盒盖一看,哪里有什么毒药,竟是几枚结扎得异常精巧的同心结。女侍们乐了,互相说:“这下子可以免死了。”可是宣华夫人是什么人?她是太子的庶母呀!怎么能接这个同心结呢?她又羞又恼又恨,扭过身去垂泪。宫人们顾不得考虑夫人的心情,只要她不死大家也就沾光。于是有的求告,有的劝说,最后是几个人扯着夫人跪下朝金盒拜了几拜,算是“谢恩”。到了晚上,杨广果然笑嘻嘻地来了。陈氏是个弱女子,哪里有力量反抗?古代把儿辈上淫母辈称之为“(zhēng)”。所以史书上记载着:“其夜,太子焉。”

第二夜,杨广又住到容华夫人蔡氏的宫中去了。这时,他已用不着再戴那恭谨、谦逊等等的假面具,也用不着再演戏,因为他已经是皇上,可以为所欲为了!

他一面在仁寿宫寻欢作乐,一面派杨素的弟弟杨约回到长安,接管了长安留守的职务,并假传文帝的圣旨,将废太子杨勇缢死,追封为房陵王。杨勇的八个儿子也都被毒杀。还怕他们化为厉鬼作祟,埋时尸体头部朝下,让鬼魂钻不出来。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八月十八日,文帝崩于仁寿宫,二十一日发丧。二十二日,杨广就急急忙忙地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元大业。他做了十三年皇帝就亡国了,死后没宗庙可进,因而没有庙号。后来唐高祖给了他一个谥号“炀(yáng)”。按《谥法》注,“逆天虐民曰炀”。杨广得这么个谥号还是挺合适的。下文再提到他时,就要称他为“隋炀帝”了。

关于“六亲”,古代有六种说法,但通常采用的是《老子》的王弼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那么杨广的六亲还有谁呢?父亲和大哥被他杀死了,三弟是病死的,四弟已被囚禁,兄弟中还只剩下个老五。自己当皇帝,老五服不服呢?

管他服不服,先把他召回来再说。于是炀帝派车骑将军屈突通拿着高祖(即文帝杨坚,高祖是他的庙号)的玺书,征汉王杨谅回京,这是文帝刚死,还没发丧时候的事。

杨谅接到玺书时,并不知道父亲已经死了。但他却从玺书中看出了破绽。玺书就是诏书,上面盖着皇帝的御玺(大印),那还有错吗?然而炀帝怎么也没料想到,文帝和汉王有个秘密约定。那是开皇十七年,杨谅接替三哥杨俊去做并州总管。他是文帝最小的儿子,文帝对他十分疼爱。杨谅临走的时候文帝跟他约定,如果用玺书召他来,就在“敕”字旁边加上一个点做记号。有这个记号,说明玺书是真的;没有这一点,那这份玺书就有问题了。

杨广虽然狡诈,可是他哪里知道父亲和五弟会有这种密约呢?

杨谅看出玺书是假的,当然不肯跟屈突通回京。屈突通只好自己走了。不久,消息传来,父皇已经晏驾,大哥也死了,二哥杨广即位。既然“中外颇有异论”,父兄的死因自然也传到杨谅的耳朵里,于是杨谅决定出兵为父亲和大哥报仇。

并州总管管辖的地区很大,西起太行山,东到沧海,南至黄河,在这一大片土地上一共有五十二个州。父皇还准他“便宜行事,不拘律令”,事实上他就是这一方的“小皇帝”。不过北方却有点麻烦,那就是游牧民族的突厥常常来骚扰。有一次,突厥又大举入寇,杨谅带兵迎击,结果吃了个大败仗,士兵阵亡了不少,而民众和财产、牲畜也被大量掠走。说明他这个年轻的主帅还很不成熟。那时打败仗要受惩罚的,杨谅所领军队的将领有几十人受到解职的处分,还要发配到岭南效力。杨谅倒没受到惩罚,那自然因为他是皇帝爱子的缘故。杨谅过意不去,上表给那些受处分的部下讲情,希望把这些人留下。文帝来信斥责他,说:“你是藩王,应当服从朝廷的命令,怎么能因为是自己的旧属,就置国家的宪法于不顾呢?告诉你,小子,你如果一旦没有我,若想妄动,他取你就如在鸡笼里捉雏鸡一般,你的心腹再多也没用。”

文帝这里说的“心腹”,指的就是那些受处分的将领。杨谅的确收拢了一些心腹。那还是太子杨勇被废、蜀王杨秀遭禁的时候,他借口“突厥方强,宜修武备”,大肆招兵买马,充实自己的势力,目的是一旦杨广惹到他头上,他就可以用以自卫。不过跟突厥打了一仗,证明他的这些兵马没有多大用处。而文帝也窥破他的居心,才向他提出警告说:“你绝对干不过他”。那么这个“他”指的是谁呢?当然是新太子杨广啰!

杨谅统辖五十二个州,但他只是主帅,军队分布在下面,由州总管具体掌握。因此,杨谅要出兵还要得到下面各州的总管(多由刺史兼任)的支持。杨谅发出檄书,调各州刺史出兵,结果大多数不同意,肯支持杨谅的只有十九个州。事实上,有些州远在齐、鲁、燕、赵,即便想支持杨谅,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当时积极拥护杨谅起兵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咨议参军王(quē)。王是梁朝名将王僧辩的儿子,颇有抱负,但得不到施展。所以他认为杨谅起兵,正是他施展抱负的机会。还有一个是陈朝的大将萧摩诃,他降隋后郁郁不得志,因而也赞成杨谅起兵反对朝廷。但是总管司马皇甫诞不同意,他对杨谅说:

“从大王的兵力来看,决不是朝廷大军的敌手。而且现在君臣的名分已定,讨逆无名,出兵恐怕无人响应。”

“我就说杨素造反,我去征伐他。”杨谅找了个借口。

“杨素犹在朝中,怎能说他造反?”

“那就说去讨伐杨素,以清君侧。”

要知道,出兵反对朝廷,如果没有能说服人的理由,很难得到大众的支持。不错,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那是他当皇帝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他由于会“演戏”,还博得了个好名声,说他清廉、恭谨、礼贤下士。至于他弑父母,那还是个秘密,并没多少人知道。因此皇甫诞断定,杨谅如果起兵,非失败不可。他叹息说:

“大王一旦身陷叛逆,命系刑书,虽然想当个老百姓,恐怕也得不到了。”

听了这种不吉利的话,杨谅大为恼火,便下令把皇甫诞囚于狱中。

王给杨谅出主意,他说:

“大王的部下,不少人的家属都在关西(这个关指蒲津关,在今山西永济县西的蒲州,扼守黄河渡口,是兵家重地)。如里想占领京师,就使用这些人。蒲津离潼关不远,只要打下潼关,就可长驱而入,直捣长安。这就是所谓的迅雷不及掩耳。如果只想割据旧齐之地(旧齐指北朝时的高氏为帝的齐朝,当时高齐占有南至黄河,北抵燕、代的大片土地),那就应该使用东方人。”

对王的这两个战略,杨谅犹豫不决,最后决定同时进行。他计划兵分三路,一路由大将军刘建率领,出井陉关,占领燕赵等地。一路由大将军余公理率领,出太谷,奔河阳;同时大将军綦(qí)良率军出滏口,扑黎阳。这两支人马算作一路,目的是占领河南。第三路是主力,由柱国纥单贵、王聃和总管府兵曹斐文安率领,攻打蒲州。

就在这时,传来代州总管李景抗命的消息。代州在晋阳以北,所辖的雁门关是并州北方的门户。假如并州大军出征,李景从后面杀来,便会前后受敌。于是杨谅不得不再分出一路人马,去征服代州。这一路便由柱国乔钟葵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