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12

第12章 卫太子的冤案及其他(2)

江充要向太子进攻了。他指使胡巫檀何,说宫中有蛊气,不除蛊,皇帝的病就好不了。江充去告诉皇帝,武帝便授权给他让他到宫中查蛊。江充带着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和黄门苏文等在宫中到处折腾,不论是妃嫔的宫室,还是宫女们的寝所,一律掘地三尺,最后掘到皇后和太子宫中,以至于皇后和太子连卧床都无处放了,到处都是纵横的沟。江充扬言:

“太子宫中的木人最多,还掘出了帛书,上面写着不道的话。我即当禀告皇帝。”

江充扬扬得意,似乎太子的性命已操在自己手中。尽管太子以前说过:“父皇聪明,不信邪佞,用不着害怕!”但江充们的陷阱已经挖好了,那些木人明明是江充们自己带来的,公开地栽赃,但父皇能相信自己是无辜的吗?他忧心忡忡,只好去找师傅少傅石德商量。石德自己也愁得要命,因为如果太子犯法,他的师傅们就会处以教导无方的罪名,照例陪斩。现在太子来问计了。石德想来想去,只有破釜沉舟一个办法,杀了江充再说,反正等着也是死。于是便对太子说:

“以前丞相父子(指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及卫伉将军都是因为巫蛊罪而被处死的。如今江充和胡巫掘地找到木偶,也不知是原有的还是胡巫安置的,殿下也没有办法辨明。看来只有捉住江充等人,查实他们的奸诈,禀明皇上,才是唯一生路。”

“江充持有皇上符节,能捉他们吗?”

“如今皇上病在甘泉宫,皇后和太子派家使去请安都不报,是不是其中有什么蹊跷?”

太子摇摇头说:

“我也在为此不安。”

“事情紧急了,”石德说,“太子可不要忘了秦扶苏的教训(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秦始皇死于巡幸途中,次子胡亥矫诏将扶苏杀死)。”

太子还是不肯,他坚定地说:

“为人子的,怎么能擅杀父皇的使者?我看我还是去甘泉向父皇谢罪吧,也许会得到宽容。”

太子要太仆为他准备车马。太仆说钦使江充有令,不得为太子供应车骑。这边江充等人又在加紧准备诬害太子的证据。太子这下子可真急了,他决定采纳石德的意见,孤注一掷了。

七月壬午这天,皇宫又来了一位使者,带着甲士,说是从甘泉宫来的,带来皇帝的诏书。江充、韩说、章赣等人便到殿前迎接。使者问:

“江充、韩说等人都到了吗?”

韩说看出破绽,因为随皇帝到甘泉宫的官员他都认识,为什么来的这位使者这么面生呢?他不肯受诏。一个甲士走过来,一刀砍掉了韩说的脑袋。其余的甲士围上来,将江充等人捉住。

这时太子从殿里走出来。他大骂江充:

“你这个赵虏,以前坑害赵王父子还不满足,还要害我家父子吗?”他吩咐甲士:“把他斩了!”

一贯害人的江充倒在血泊之中。太子又把帮江充为非作歹的胡巫在上林苑中活活烧死。

太子一面派人去告诉皇后,一面征集了皇宫的车马,从武库中取出兵器,把长乐宫的卫卒都武装起来。一时长安城中纷纷扰扰,传说太子造反了。

江充一伙只有黄门苏文逃脱。他急急忙忙奔向甘泉宫,报告皇帝说太子反了。武帝起初不信。因为“知子莫若父”,他是深深了解太子的性格的。他对大臣们说:

“一定是江充闹得过分,太子害怕了,又气江充不过,才发生变故。”他派一个使者去长安城召太子来见。

那个使者是胆小鬼,不敢进城,却跑回来撒谎说:

“太子已经反了,不肯奉诏,还要斩臣,臣只好逃了回来。”

武帝发火了,查问丞相在哪里。那时代替公孙贺做丞相的是刘屈牦,是武帝的侄子。刘屈牦听说宫中变乱,逃出城,却让长史乘快马向甘泉报信。武帝问长史:

“丞相在干什么?”

“丞相未得陛下指示,未敢公开发兵。”

“事情已到了这一步,还要保密吗?看来,丞相比周公差多了,周公诛杀管、蔡,丞相却只顾兄弟之情(太子和丞相是堂兄弟)!”

皇帝让丞相府长史带玺书给丞相,告诉他:

“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不要多杀伤士众。紧闭城门,不要让反者逃脱。”

接着,武帝离开甘泉宫,来到长安城西的建章宫驻跸,发诏让三辅和附近州县都派兵来,由丞相率领,进城平叛。

太子这边已是骑虎之势,欲罢不能了。他矫诏赦出长安各监狱中的囚徒,又号召长安城中的居民来相助,聚集了几万人。太子亲自率领,跟丞相带领的军队在长乐宫西阙下大战,竟打了五昼夜。双方死伤上万人,路边的阳沟里全是血水。

太子率领的多是临时凑集起来的老百姓,战斗力当然不如军队,最终被打败。太子逃出覆盎门(长安城南第一座门)。司直田仁已把城关了,看到太子跑来,竟把城门打开,放太子逃出。丞相在后边追来,听说田仁放了太子,就要将田仁斩首。御史大夫暴胜之对丞相说,司直是二千石吏,应当请皇上批准再斩。丞相便把田仁放了。武帝听说后,迁怒于暴胜之。暴胜之惶恐自杀。

这边皇帝派人去收卫皇后的玺绶,卫皇后也自杀了。

这时武帝怒极,杀了不少有牵连的官员,像那放太子出城的田仁即被腰斩。于是朝臣们有的虽然同情太子,却也不敢出来讲话。人心惶惶,不知怎么办才好。有个叫令狐茂的壶关三老(掌教化的乡官,地位很低)却来大胆上疏。他说:

“江充不过是一个赵国布衣,陛下重用他,而他却借至尊的命令去胁迫太子。纠集一些邪恶之徒,伪造奸诈的证据,使太子进不得见皇帝,退则困于乱臣。冤结无告,才愤而诛杀江充。子盗父兵,只是为了救难自免罢了。臣以为他绝没有邪心。诗经说,‘营营青蝇,止于藩。恺悌君子,岂信谗言?谗言罔报,交乱四国’。以前江充谗杀赵太子,天下都知道他的为人,陛下却还不深省察,让他迫害太子,还要派三公(指丞相)率大兵征讨,臣实在痛心。希望陛下宽心慰意,召回甲兵,不要使太子长久在外逃亡。臣不胜惓惓,待罪于建章宫下。”

在皇帝的怒火头上,朝中大臣个个钳口,而一个乡官三老竟然敢上疏直言,大臣们不得不感到惭愧敬佩。就是武帝也颇为感动。他明白令狐茂说的是事实,他有心发布诏令,赦免太子的罪过,召太子回国。但却已经晚了一步,因为太子已经自杀了。

原来太子逃出长安后,向东跑到湖县,藏匿在泉鸠里一家农户家里。主人家贫,只能编织草鞋卖了钱来供养太子。太子过意不去,想起有个故人住在湖县,听说他家很富有,就派主人去找他,想让他帮帮忙。却不料被官府发觉。官府派役吏来捕太子。太子忖度无法逃脱,关上门自缢而死。这时役吏已经赶来,小卒张富昌一脚将门踹开,新安县令史李寿将太子解下,和张富昌一起施救。可惜为时已晚,太子终于死了。

这时不少人上疏要求重审巫蛊案。经过复查,结果绝大多数是冤枉的。武帝这才明白太子确实是被江充所逼,并没有反叛父亲的意思。于是下令将江充灭族,把黄门苏文焚于渭桥上。又在湖县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在宫里建了一座“思子宫”,以寄托他对被迫害致死的儿子的哀思。

史书说:“天下闻而悲之。”

这一章的题目是《卫太子的冤案及其他》,现在卫太子的冤案讲完了,下面再讲讲“其他”。

这其他共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卫太子死了,武帝还没立太子。武帝共有六个儿子,其中太子刘据和齐王刘闳、昌邑王刘髆已先后死了,膝下还有三个儿子,依次是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和七岁的小儿子刘弗陵。

燕王刘旦聪明博学,如果按长幼顺序,刘旦年长,应立为太子。所以他听说哥哥太子刘据死了,皇帝有病,便派使者上疏请求入宫宿卫(在宫中夜间值宿警卫)。武帝看出他是想趁机谋太子的地位,十分生气,便把他派来的使者斩了。又有人控告他藏匿亡命之徒,武帝下诏削去他辖地的良乡、安次、文安三县。武帝认为这个儿子心地叵测,不喜欢他。

至于广陵王刘胥,长得身高体壮,很有勇力,但他任性胡为,不守法度,不断地惹祸,因此武帝不肯让他当太子。

现在只剩下一个刘弗陵了。前面讲过,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他,武帝封赵婕妤为钩弋夫人,还把钩弋宫门题名为尧母门。刘弗陵也许是在母腹中时间长的缘故,他身躯高大,而且非常聪明,七岁的孩子就像十来岁那样懂事。武帝决定让刘弗陵当太子。又因为他年纪小,需要忠诚干练的大臣辅佐他,便选中了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他让人画了一幅周公背着成王接见诸侯的画赐给霍光,自然是希望霍光能像周公那样辅佐幼主。过了几天,武帝又故意找碴,把钩弋夫人杀了。有的大臣问他说:

“陛下想册立她的儿子,又为什么把她杀了呢?”

武帝回答说:

“往古国家之所以乱,不少是由于主少母壮的缘故。壮年的女主控制朝政,有的不免独居骄蹇,甚至淫乱宫闱,谁又能禁止呢?你忘了吕后的教训吗?所以要立弗陵,就不得不把钩弋先去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