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氏家族全传
17551300000036

第36章 哈佛学子(1)

宋子文的哈佛梦

热爱是成功之母,成功是热爱之初。

作为“哈佛”的硕士生,宋子文到纽约国际银行见习上班后,他的心情是惬意的。因为这是当代世界金融中心,并且位于繁华的曼哈顿的华尔街。他要将多年学习的理论付诸实践,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继承父辈的伟业,做中西经济贸易的代理人,为落后的祖国崛起而迈开自己人生的第一步,亦是重要的一步。

西方人办事崇尚高效,以时间高于金钱的观念,令那些银行的大小职员们,不要说工作,连吃饭、走路、说话都是快节奏的。这是令东方人不可思议的。

宋子文作为国际银行的小职员,主要办理华侨、华商向中国亲眷和在国内兴办的企业汇款事宜。按理说这项工作并不十分复杂,但他却干得认真。当时中国华侨在美国拥有相当数量,其中不乏大款,子文均与他们结下深交。这为他日后回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对他了解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了见习的舞台。

宋子文的工作是忙碌的,只有每天的傍晚是属于自己的。送走了华侨商客们,整理完卫生,在院子里洒上清水,在自己的房间摆出那张活动的桌椅,打开自己的公文包,便埋头学习,或做笔记,或去近郊的哥伦比亚大学听课等。

平心而论,要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是不大容易的。

心中大志在,何求办不到?宋子文靠他的勤奋和天才,每天都与时间赛跑。工作不误,学习良好。有时,他还能抽出时间,去看望在那里学习的小妹和子良,给他们些零花钱。实际上美龄不缺这些钱,但表明了兄对妹的小小情谊,美龄也是高兴的。每次她都感谢地收下,并问一些牵挂的心事。

“家里来信了吗?”美龄问。

“二姐来信了。”子文道。

“OK,说了些什么?”

“爸妈都很好,二姐当了孙叔叔的秘书。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已成了爸爸的事业。大姐已与哈哈孔结婚。爸爸还说要来美国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款等等。”

“关于爸爸要来的事,昨天我也收到了妈咪的信。关于大姐、二姐的消息妈咪并没告诉我。”

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感到“家书抵万金”的重要。

兄妹分别两年后,也即是1917年,宋美龄从韦尔斯文理学院毕业,子良还在哈佛攻读学士。宋子文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真正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在祖国的召唤下,在宋父催促下,兄妹二人顺利完成了他们在异国求学的任务,结伴回国,弟弟子良把他们送上了船。

新的征途在等待着他们,摆在子文、美龄面前的将是怎样举起手来迎接。祖国啊,一提到您的名字,就令海外赤子热泪盈眶。大海扬波,掀起山一样的巨浪,宋家兄妹的心却早已飞回了东方。

应该说,宋家六姐弟的西方求学像一场富有戏剧性的接力赛,每个人都是接力棒的受棒者和传递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场“接力赛”既培养了子女的独立自重,又培养了兄妹间的深厚友谊和学习间的比赛,这也是他们一生受益不少的。

应该说这也是宋家父母的刻意安排。

宋家父母第二项刻意安排是让三兄弟全部学经济,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完全在经济建设。

在子良经济学士毕业的时候,宋家父母在朋友的帮助下,已为老儿子安办完哈佛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切入学手续。说实在的,在三个女儿当年求学时,他们二老没有落泪,可是当老儿走上船时,二老却热泪盈眶。他们显然老了。和二位哥哥相比,子安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就比较羸弱。他们更多担心的是子安的身体。因此他们二老在子安的身上就没更多的加负担:“不要像你大哥、二哥一样,非要拿个经济学博士文凭来,有个经济学学士就行了。”

应该说这也是宋家父母的因人施教,实事求是。

不久,在异国他乡的美国,宋子良迎来了小弟宋子安。他们兄弟二人在哥哥子文打下良好基础的学校里学习,有如神助,处处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兄弟二人互助鼓励,在生活上互助关照。兄弟二人比翼齐飞,把兄姐们好的经验和传统继承下来。

父亲寄来的钱,子良总是多拿出一部分给子安。子安的衣服和帽子都是子良为其买的。和哥哥子良相比,子安多了依赖性,少了开拓性,因此在后来事业的发展上,也与哥哥子良有差距。

每逢假期,子良常带子安去旅游去爬山。有时候,还带小弟去探险。他们常常玩得尽兴。每到这个时候,子安心里总想着哥哥子良毕业的临近:“二哥,我真怕你走!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呀?”

子良哈哈笑道:“当初,我也和你一样,真怕子文哥哥走。后来他走了,什么事也没有。每个人都要有这个过程的。我相信小弟比谁做得都好。”

“二哥,阿爸来信说,不是要来美国看咱们吗,什么时候来啊?”子安歪头问。

子良回答:“就在这两天吧。”

“阿爸来我请客!”子安高兴地跳了起来。

子良摊牌道:“我要不分你那么多的钱,你能请得起客吗?”

子安伸了伸舌头道:“请客也有你哇,我一并感谢还不成。”说完又扮了个鬼脸。不一会儿,他取出小提琴又跳又弹又唱,子良也用手掌击着拍子。

一个周末的早晨,查理带着一大堆好吃的东西来看望儿子了。父子相见,是一场亲情的会餐。尤其是子安,高兴地问这问那,父亲一一都告诉了他。

“妈咪的病好了吗?”

“好是好不彻底了,因为不是一会儿半会儿得的。不过,经过马克大夫的精心调理,比以前要好多了。”

“你这次来美,还有其他事吗?”子良也问。

“看看你们,了却心愿,这是其一;其二我还要为孙大总统筹措革命的资金。等革命胜利了,你们都有可能做中国的财政部长。中国要建设,特别是经济人才更缺,所以要求你们三兄弟要好好学习知识,报效祖国。我这次在美的时间不会太长,与一些朋友会会面,如果你们有时间也尽量参加。他们中间不乏学经济的,他们的实践经验是你们一生都学不尽的。”

说到这里,子良、子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经济讲究资源,我们愿意接受爸爸的人力资源。只怕爸爸高兴地会朋友,把我们兄弟给忘了。”

后又谈到孙中山,子安又问起二姐来,查理回答,她很好,她很爱中山的革命事业。这时子安也向父亲表示说:“今后,我也要像二姐一样,追随孙中山的事业。”查理说,“你大哥子文也在争取献身孙中山的事业。我已经给你二姐说了,二姐正在推荐,说要做广州革命大本营的秘书。等你们完成学业,我要把你们兄弟都送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不过,爸爸希望你们现在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啊。”子良回答,“阿爸你放心吧,我还要读博士哩。”子安也不示弱,“我也要读博士哩。”

查理笑了,说,“你们三兄弟有志气,我宋家要出三个博士,爸爸高兴,掏钱也痛快!”说完打开黑色的手提包,拿出一沓崭新的美元来:“这是我的博士培养费用!”子良、子安都会心地笑了,“阿爸你就放心吧!”

送走了爸爸,兄弟俩又投入到书山书海的学习中,为那经济学博士文凭。

“汉冶萍”公司的管账

像鸟儿一样,三兄弟中,先是大哥子文带着经济学博士的头衔,回到了国内。

这时的国内形势已有所缓和,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大本营,已由日本转移到国内。宋氏一家人也结束了流浪生涯回到了上海。在举国讨袁声中,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在国人的一片唾骂声中一命呜呼。此时,有人认为,袁贼已死,天下太平。而宋父自有主见,对形势并不乐观。他主张为恢复约法应继续斗争,并积极协助孙中山先生起草《恢复约法宣言》。

尽管头顶乌云翻滚,军阀混战一团;尽管革命的前途还很茫然;尽管宋父心里还像那翻滚的乌云,并不平静。对于子女的留学归国,为宋父和家人增添了亮光和喜色。晚餐,妈咪让仆人做了几个菜,加了法国葡萄名酒,以示欢迎子文的“海归”。全家围着餐桌,谈笑风生,尽享天伦之乐。

“爸爸,我的工作……”宋子文抹抹嘴角问。

“本来,我想让你留在身边,统管财务,一起为革命做点工作。这也是我送你留学的初衷,大概你也知道。”说到这里,宋父叹了口气,“形势不由人啊!国家已成这个样子,国将不国,军阀混战,烽火连天,不要说搞经济,就是连性命也难保全。国乱则民不安。爸爸已经与孙先生捆绑在一起,以立国兴邦为己任,铲除军阀割据,实现天下大同。可是这个路还要走很长很长啊!加上花盆难栽万年松,关于你的工作一事,我已考虑很久,准备先让你去汉冶萍公司。这个大公司,在国内外声誉很高。希望你能进去,发挥你的才能,帮助他们把公司搞好,做出些成绩来,让阿爸看看。”

“阿爸,我听你的安排。”宋子文显得有些激动。

“不过,盛总裁还没有给我最后回信。我相信多年的至交,他会给面子的。”宋查理说到这里,站起来:“由小到大,先从小来,一个人连一个厂都治理不好,难成国家栋梁之才!子文,我说得对吗?”

“是,阿爸。我相信我的知识和异国关系,一定能胜任的。阿爸,请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