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氏家族全传
17551300000023

第23章 霭龄初恋(3)

也许是孙中山太天真,相信袁世凯能够领导国家实现民主共和;也许他认为清帝退位,革命业已完成。1912年2月13日,就是7虚岁的宣统皇帝溥仪签署退位诏书的第二天,孙中山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并推荐袁世凯继任总统。

袁世凯虽然对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极为恼火,鼓动手下的48位军事将领联名通电,表示要对南京革命政府大动武力,其实他心里想的是既不要孙中山做总统也不要溥仪做皇帝,就是要自己总揽全国大权。他把大总统职位看做一块肥肉,必欲自己吞之而后快。孙中山恰恰相反,他把总统职位看做替人民办事的仆役,得之不喜,弃之不忧。

早在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奔赴伦敦向英国政府请求支持革命的时候,就有一封国内拍往英国的电报。这封电报没有发报人地址姓名,也没有收报人详细地址,收报栏里只有“伦敦孙文”。英国邮电局无法投递,就把电报转给了中国驻英使馆,使馆也不知道孙中山在哪里,又把电报交给了他的一位英国朋友。这位朋友就是当年孙中山被清政府诱捕后,积极营救他脱险的康德黎。孙中山从康德黎手中接过电报后,含着微笑在眼前晃了一下就揣进了衣兜。康德黎不懂中文,对电报内容不甚放心,第二天憋不住还是问了孙中山:“电报中有什么秘密事情吗?”孙中山淡淡地说:“国内要我回去担任总统。”说这话的时候,竟没有任何激动和愉悦之情,别说官本位观念极重的一般中国人,就是这位英国朋友也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应该大大高兴才是。看孙中山无意再谈此事,康德黎不得不再次发问:“请问你打算就职吗?”孙中山说:“如果没有更适当的人选,则由我承担也未尝不可……”

动身回国之前,孙中山给上海《民立报》发回一封电报,电文说:“今闻已有上海会议之组织,欣悉自当推定黎君(元洪),闻黎有拥袁(世凯)之说,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固国基。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吾人必久厌薄。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况点,为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从这封电报中也可看出孙中山对总统职位的态度。

袁世凯则是一开始就瞄准了时机,打算利用这场革命实现他的独裁野心。1909年袁世凯被清朝摄政王载沣解除一切权力退休,他回到河南项城县洹上村老家等待东山再起时,故意叫人拍了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河边垂钓的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以迷惑清廷。但他暗中却与自己亲自训练的六镇军队保持着密切联系。武昌事起,清朝派丁荫昌统帅军队前往镇压,但丁荫昌根本指挥不灵。那些军官都要先请示袁世凯才决定行动。冯国璋跑到洹上村请教袁世凯,袁世凯给了他六个字的方针:“慢慢走,等等看。”这些军队便以需要准备为名拖延出发时间。清廷只好电请袁世凯出山,先是委任他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嫌官小,回电说足疾未愈,无法行动。这个“足疾”,就是当初载沣要他退休的理由。袁世凯不肯出山,却偷阅清廷和前线军队往来的电报,掌握了一切情况。有些电报他还加以篡改,使清廷得不到真实情况,军队按他的意志行动。清朝只好再升任他为钦差大臣,袁世凯又提出六项条件。杨度问他既然想干大事,为什么一推再推?袁世凯笑着说出一番高论:“皙子,你知道拔树的办法吗?马上就用猛力去拔,是不可能把树连根拔起来的;过分去扭,树就会折断。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左右摇撼不已。这样做,才能使树根松动,然后不必用大力,就可以拔起来。清朝是棵大树,而且是三百多年的老树,是不容易拔起来的。现在闹革命的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但不懂拔树的办法;而主张君主立宪的人,虽然懂得拔树的办法,却没有力气。我今天这样做,看起来是退隐,实际上是一直在摇撼大树。现在树根四周的泥土已经松动,大树不久就要拔起来了。”直到清朝正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他才威风八面地开进北京,并且立即以让他出任民国总统为条件,与南方革命党进行谈判。

当初革命党推选孙中山任总统的时候,袁世凯使人在同盟会内部散布:“论功应推黄兴,论才应推宋教仁,论德应推汪精卫。”企图使革命党内部形不成统一意见。这一着不灵,又以处于他掌握之中的清朝为筹码,与南京方面交涉:“清朝退位,孙中山让位;孙中山不让位,则清朝不退位。”革命力量的软弱和一些人的天真,加上孙中山对总统职位的轻淡,袁世凯终于如愿了。

但是真正的革命党人却不愿意大权旁落,使革命成果让人轻易取走。霭龄反对孙中山辞职,既有这种考虑,也有她个人的感情因素。但是她说服不了孙中山,也阻止不了袁世凯的夺权阴谋,憋了满肚子的哀怨和火气。

她找着了一个发泄怨气和火气的机会。

2月12日,清朝以隆裕太后名义签署的皇室退位诏书公布,霭龄一句一字读下来: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主持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个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于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即隆裕太后)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民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乐,海宇安稳,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霭龄不看则已,一看之下,不禁拍案而起。这封诏书是由南京共和政府实业总长张骞代笔起草的。张骞是江苏南通人,清朝科举考试的最末一个状元,文笔漂亮,号称天下第一才子。他在政治上本是君主立宪派代表人物,影响很大。袁世凯受命为清朝总理大臣,组织联合政府时,就把他列为内阁部长,但他不肯到职,转而参加了南京革命政府。皇室退位诏书是大文章,自然公推他代笔起草。霭龄看罢诏书,立即找到张骞,不凉不酸、软中带刺的话就冒了出来:

“张总长,果然是天下第一才子,诏书写得好漂亮哟!”

张骞听出话里有话,不禁有些惶恐,赶忙问:“宋秘书,有什么不合适吗?”

“合适,合适!张总长,在你看来,这大清朝不是被革命推翻,而是深明大义,效法尧舜,将天下禅让了,啊?”霭龄火大话重,毫不留情。

“宋秘书,你在总统身边,说话有分量,可也要有根有据,不能乱猜乱说吧?”张骞架不住,口气也变了。

霭龄把诏书“啪”地往张骞面前一拍:“我乱猜乱说?你看看这里: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是退位还是禅让?”

张骞急忙低头细看,果如霭龄所说,有这样的话。张骞一时急得话也说不完整了:“这,这个,宋秘书,这话可不是我写的……”

“那是谁写的?”

“哎呀!我写完后总统和总长们都看过,确实没有这话,天人可鉴,天人可鉴!”

“张总长,你们就是把孙总统挤得下了台,扶起袁世凯,你的忠心……”

张骞急了:“宋秘书,你……你……”霭龄不讲理的话,其实正戳到了张骞的痛处。袁世凯确实曾派唐绍仪给君主立宪派和保皇派们传过话,说是只要自己上台当总统,保留皇室便没有问题,企图以此换取支持。张骞并没有给袁世凯效力,但这层意思也从未讲到明处,张骞怕有人借此做文章,急于表白自己。也是急中生智,他终于想起了充分理由,立即反击道:

“袁世凯当初拉我入他的联合内阁,我没去;革命党成立共和政府,要我来,我二话没说。这就是明证!我不怕你瞎栽派我……哎,我想起来了!我起草的退位诏书是经你手用电报发到北京的,莫不是你塞进了私货,倒来讹我!”

张状元聪明得很,只要克服了最初的慌乱,他立即转守为攻,向霭龄倒打一耙。

霭龄一下子也想明白了,事实的确如此。她本是借题发挥,现在知道错怪了人,一时竟拿不定主意是硬撑面子呢还是承认事实。张骞看出了她的矛盾心理,也就不再穷追,和颜悦色地说:

“袁世凯诡计多端,他身为清臣,敢篡改清廷的电报,难道就不会私改我们起草的文件吗?这个人正在得势,我看今后我们都得对他多加提防才是。”

霭龄顺水推舟,也对袁世凯发了几句牢骚,算作对张总长的赔礼。

霭龄把这次谈话的结果报告了孙中山,提醒他防范袁世凯的问题。孙中山大度地笑笑说:“不怕他,我们已经制定了《临时约法》,一可以以国会的多数限制他滥用总统权力;二来我们已经公布南京为民国首都,他必须到南京就职,离开了他的北京老巢,到了南京这个革命大本营,他想胡作非为也没有基础了。”

霭龄还想说什么,孙中山又被人拉走了。

2月14日,参议院接受了孙中山的辞呈。但是要等新总统亲到南京就职,孙中山及各国务员自行解职。

霭龄的担心又一次被验证,袁世凯玩弄花招,唆使曹锟在北京发动所谓“兵变”,抢劫前门大栅栏商业区,并冲击南京代表在北京的下榻处。蔡元培等专使只好逃到美国友人住宅避难。袁世凯还策动各地都督、巡抚通电反对袁世凯南下就职。南京方面相信了袁世凯说的他如果到南京就职,北方就会大乱起来,因而做出妥协,同意袁世凯荒唐的“电报宣誓”,在北京履任总统。

霭龄度过了无精打采的一段时光。3月30日,孙中山与袁世凯最后敲定了内阁成员名单,唐绍仪为总理,九名总长中,同盟会员占了四席,分别是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4月1日,孙中山到参议院举行解职礼。他说:“清帝逊位,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达到,只待实现民生主义。”他念念不忘修筑20万里铁路的宏图,表示10年之内不过问政治,一心完成铁路建设计划,使中国在经济上富强起来。

面对孙中山的巨大转折,霭龄一时跟不上趟,她处于矛盾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