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17550600000006

第6章 歃血为盟(下)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然而,就在这一天,从朝鲜战场传来消息:麦克阿瑟向朝鲜人民军发出劝降书,同时命令“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朝鲜挺进。

朝鲜战局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金日成向中国和苏联发出紧急求援。斯大林随即给******发去电报:“朝鲜同志陷入了困境,如果您认为能为朝鲜人提供援军,哪怕五六个师也好,应即刻向三八线开进,从而使朝鲜同志能够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

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的参战迫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想到了中国出兵的问题。一开始朝鲜人民军的进攻顺利,势如破竹,当时的******就想派兵参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但斯大林并不急于使用中国军队,因为这涉及苏联出动空军及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而当美军仁川登陆、三八线被突破的最危急时刻,斯大林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希望中国立即出兵援朝。出兵还是不出兵?******面临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抉择。

10月2日凌晨,******起草了一封发往苏联的电报:

“我们决定用志愿军的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然而,俄国档案馆在1994年解密的电报却是另外一个版本。苏联驻华大使罗申于10月3日发电报给斯大林,其中转达了******的意见:

“****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表示谨慎是必要的。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

一个说出兵,一个说不出兵,这两封电报的意思截然相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于10月2日凌晨写的那封电报,还是很乐观的……(他)认为中国必须出兵,然后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等。但是到了10月2日的白天开会(的时候)发现,所有人几乎都反对,尤其是军事干部反对,因为美国人推进速度太快了……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直接造成中国跟“联合国军”这种全面的对抗,就不是一个东北的问题,不是一个朝鲜的问题……已经涉及中国可能会陷入战争的问题。大家都开始犹豫,所以******在10月3日跟苏联大使又当面起草了另一封电报,让苏联大使寄出了另一封电报,就反映了政治局的意见,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意见,说中国不能出兵。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0月3日,******紧急约见印度大使潘尼迦,希望他将中国对朝鲜局势的严正立场转告美国:“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我们要管。”

10月5日下午,在******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再次开会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应当机立断。最后,会议决定派兵入朝作战。

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入侵北朝鲜。

10月8日,******正式发布了关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率第13兵团及所属4个军和边防炮兵司令部及所属3个炮兵师待命出动。

当天,******写信给金日成,告诉他中国决定应邀出兵援助朝鲜。同时,他发了一封电报给斯大林:

“我党中央全会一致同意您的意见……但必须立即派******同志和****同志前往您的所在地。他们的使命请予保密。”

那么,******和****的秘密使命是什么呢?出兵在即,******究竟还有什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呢?

1950年10月10日,******、****乘飞机来到风光秀丽的黑海之滨疗养地拜会了斯大林。

政治局还在开会,******就和我父亲(师哲)去了,当晚就和斯大林谈判直到第二天太阳都老高了。

——师秋朗(******的俄文翻译 师哲之女)

斯大林问中国出兵有什么问题?******说,我们的装备不如美国。斯大林说,这个没有问题,你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第二,我们只有陆军,而美国有海陆空三军,我们怎么和他们打?所以苏联必须出空军。斯大林说,这个没有问题,但空军比较复杂,准备时间比较长,所以你们先去打,苏联空军两个月,最晚两个半月,会出去打。******想了想说不行,我们就这样出去怎么跟人家打?不然我们也等两个半月。斯大林一听说不行,再过两个月,黄花菜都凉了,朝鲜早被人灭了,还要你出兵干嘛。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正当志愿军厉兵秣马,积极准备出兵之时,斯大林却犹豫起来!因为在三个月前,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央曾与苏共中央进行了初步协商,中国一旦出兵援朝,苏联就立即出动空军,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作战。然而,如今却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无法与苏联达成明确的协议,所以******才迟迟没有正面回答斯大林的要求,而是专门派******和****到苏联拜会斯大林,当面说明中国出兵的困难。其实,这只是要求斯大林兑现自己承诺的一种谈判手段。但是,******万万没想到,斯大林对此竟然早有准备。

最后天亮了,斯大林说,你们不出兵了是吧,那就给金日成发个电报告诉他怎么撤退。就这样,电报也起好了,发出去了。

——师秋朗(******的俄文翻译 师哲之女)

与此同时,******向******汇报了会谈结果,******表示同意。然而,过了一夜,******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他立即给******发了一份电报:

“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有利。”

中央来的电报说是出兵。******支着头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呆了半天,******只好硬着头皮去找莫洛托夫,说中央来电还是出兵。莫洛托夫说这个事怎么谈,你们刚是坚持不出兵,现在又出兵,******说那现在不是决定出兵了嘛。

——师秋朗(******的俄文翻译 师哲之女)

为了帮助朝鲜取得战争胜利,守住社会主义的东方战线,在出兵问题上,******不得已做出了让步。同时,他在电报中让******向斯大林确认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苏联提供的武器弹药装备,中国现在没有钱付,能不能以贷款的形式来办。斯大林说没问题,我们还可以用半价来算,等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再结账。第二件事,是要让斯大林保证苏联空军在两个月之内,最迟两个半月出动。这个时候,斯大林的答复就有意思了。他说,就算我们参战,苏联空军也不会越过鸭绿江。******一想,我们在朝鲜打仗,苏联飞机不过鸭绿江算是参战吗?于是第一时间发电报通知******。

此时,接到出兵命令的彭德怀已经在鸭绿江边准备指挥军队渡江。******得知斯大林的态度后,立即把彭德怀从前线召回北京,并于10月18日再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在10月18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最终决定无论苏联空军是否参战,中国都义无反顾地出兵援助朝鲜,******坚定地说:“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但不能听任美国侵入中朝边界而置之不理。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950年10月19日,就在平壤沦陷的那一天,******命令先头部队出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和炮兵第8师、高射炮兵第1团,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美援朝的大幕就此拉开。而斯大林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做出这个决定是十分不容易的。那时候很困难,苏联飞机不参战,给我们的武器都是“二战”剩下来的,还要半价。

——荣植(驻苏使馆工作人员)

中央、******反复讨论、研究,是很慎重的,这是对国家负责的态度。

——李海文(《师哲口述:中苏关系见证录》作者)

在朝鲜战争前期,中国出兵援助朝鲜是为了保证东北的安宁。

因为中国当时整个的重工业基地在东北,如果“联合国军”美国的军队到了鸭绿江边上,朝鲜人民军、朝鲜中央、朝鲜共产党退到东北区,那么东北就成了一个战场了,至少成了一个前线了,那整个东北的建设,经济恢复各方面都会受到非常大的一个牵制,整个内陆也会受到很大牵制。所以他希望能够把美国人“联合国军”推到一个适当的范围,那样对中国不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然而,到了10月,“联合国军”已经越过三八线,朝鲜人民军已经遭受重创。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中国国内经济又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会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呢?

******后来说了一句话对我很有启示,他讲中国出兵主要不是军事问题,就是你打败了也要去……那就说明******在出兵的背后是有政治考虑,那么这个政治的考虑是什么?在我分析,主要是为了维持中苏同盟。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虽然保证了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盟友关系,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和谐。因为双方利益的冲突,斯大林对******的猜疑和不满也有所增加。再加上历史的原因,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对******始终持一种不太信任的态度。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后,的确需要在共同处理一些重大国际事务的斗争实践中增加友谊和信任。

******心里应该很清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以后,斯大林对******还是不信任。围绕中国出兵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说明斯大林心里在打鼓,他不相信中国人会单独出兵与美国人作战。你陆军出去了,我飞机一上,你又回来了,那我怎么办?所以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斯大林对******的不信任,背后就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很可能会成为一张废纸。那中国所需要的帮助和援助就不可能到来……国内的许多问题,管理问题,苏联专家等一系列问题,谁来帮助解决?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长期担任******秘书的胡乔木曾经说过:“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二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胡耀邦曾经回忆说:“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毛主席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了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他就刮胡子了。”兵是出了,但是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援助,志愿军抵御美军的进攻谈何容易!在中国已经出兵的情况下,斯大林真的会明哲保身,隔岸观火吗?

10月25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打响了第一场遭遇战。出人意料的是,10月29日,苏联的驻华顾问就通知******,斯大林已同意苏联空军“在安东担任防空”的任务,并可飞越中朝边境,还答应10天后将基地从沈阳移至安东。11月1日,苏联空军首次在鸭绿江上空投入战斗。在之前的多次交涉中,斯大林始终强调苏联没有做好准备。那么,苏联空军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出动,并在鸭绿江上空作战呢?

其实,斯大林早已做好了两手准备。就在中国决心孤军奋战的时候,苏联空军也在紧张地整编和集结。10月24日,也就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一次战役打响的前一天,苏联各空军师和坦克团的组建工作结束,并陆续开始按计划运往中国。

然而,苏联虽然派了大量的空军支援朝鲜,但出于对美苏关系的考虑,苏联在心理上和作战技术的发挥方面都给苏联飞行员造成了障碍。在所下达的命令中,严禁任何飞机从苏联领土起飞投入作战;苏联飞机要消除一切自身的标志:伪装成中国或朝鲜的飞机;所有苏联飞行员都要穿上中国军人的军服,并写下保证书,宣誓决不泄露他们曾到过朝鲜作战。苏联飞行员还奉命在任何时候都不得在空中通话时使用俄语。最为重要的是,绝对不能有苏联飞行员被俘。斯大林所顾虑的,当然是担心苏联空军参战的事实暴露以后,激化美苏之间的矛盾。

这个美国都知道。为什么呢,在空军作战的时候,飞机很近的。一看,苏联是白种人,和我们中国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看就知道。当时只不过我们没有宣传,美国人、苏联也没有宣传。这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李海文(《师哲口述:中苏关系见证录》作者)

到了1950年底,战局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苏联空军的作战半径继续向南扩展。在第三次战役时,中朝军队已经越过三八线,而苏联空军由于其基地在中国境内,受到飞行距离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南下,致使中朝军队在南部地区的物资运输和部队调动,完全处于敌方空军的威胁之下。

******深知,此前苏联空军只在中朝边境作战。而要进入朝鲜纵深地区,对斯大林来说,又是一个难题。那么,斯大林会答应******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吗?

出人意料的是,斯大林立即表示将着手解决。后来由于朝鲜境内机场的修建工作屡遭美国轰炸机的破坏,因而苏联空军部队未能进驻朝鲜。但这些情况足以说明,斯大林对于使用苏联空军支援中朝军队作战问题的考虑,确实比中国出兵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双方也因此逐渐取得了信任。

在战争过程中,面对中朝双方对于战争指挥权的问题,斯大林完全赞成由中国同志来统一指挥。并同意彭德怀在三次战役之后提出的休整补充建议,以缓解志愿军的压力。

1951年7月10日,中美朝进行开城停战谈判,由于中美双方在战俘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谈判陷入胶着状态。当******提出继续打下去的时候,斯大林从苏联与美国对抗的全球战略出发,再次表示了对******的支持。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不仅在军事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援助,对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方面的援助更是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中国现代工业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就是苏联在朝鲜战争期间开始援建的。从1950年到1953年,先后来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他们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苏联专家源源不断地来,各大企业的恢复……增加贷款、援建项目等等。所以我认为******这样做,是取得了他预想的结果。这样子,中苏同盟是经过朝鲜战争,特别是经过中国出兵的这个决定,才得以真正地建立起来。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1953年3月5日,在朝鲜战争的军事冲突和停战谈判都处于僵局的时候,斯大林去世了。

随着苏联新任领导人的上台以及对外政策的变化,停战谈判中趋向让步和缓和的方针逐渐占了上风。******审时度势,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采纳了苏共领导人的意见。

1953年7月27日,艰苦的板门店谈判终于有了结果,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结束。中苏同盟关系也从此走上了新的发展历程。

******与斯大林之间的这次合作,为中苏同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着实感到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利益,在联手对付帝国主义的挑衅和侵略时,如何平等、互利、处理好兄弟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当重大的课题,同时也潜藏着一种令人忧心的危机。那么,斯大林逝世后,他的继任者又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