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17550600000010

第10章 独领风骚(下)

1957年11月,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汇聚莫斯科,参加纪念“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会议并发表了《莫斯科宣言》,这是自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诞生以来,全世界共产党人召开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甚至是空前绝后的一次盛会。很多人认为,莫斯科会议得以召开,是由于苏共的倡议,并得到了包括中共在内的各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响应。但事实上,把握风向标的看似是赫鲁晓夫,其实是毛泽东。毛泽东才是这次会议的幕后“总导演”。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继而又在波匈事件的危机处理上显得是力不从心,这一切无疑是大大降低了苏共中央的威信,动摇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关键时刻,毛泽东从大局出发,帮助赫鲁晓夫迅速摆脱困境,游刃有余地斡旋于各兄弟党之间,成为苏联与其他国家之间最有效的矛盾调解者。从此,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声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也使得莫斯科在共产党世界的领导权受到了来自北京的严峻挑战。那么,毛泽东将如何“导演”这场盛况空前的各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呢?

在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发生后,如何稳定局势,统一思想,把社会主义阵营重新组织起来,中苏两党都在用心思考,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共产党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对此尤为迫切,他希望能够尽早召开会议。而当时有威望、有能力召集世界各国共产党开会的,非毛泽东莫属。可是,让赫鲁晓夫万万没想到的是,毛泽东第一个就表示不愿意参加会议。

他拖了很长时间,原来的理由纯粹是外交上的。因为他是国家元首,他是国家主席,他1950年去了莫斯科,以后没有国家元首到中国来,你赫鲁晓夫来,你是党的书记,国家元首得一来一往,我们国家元首不能老往你们家跑,你们就不来我们这儿。所以1957年就派伏罗希洛夫来了一趟嘛。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1957 年4 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应邀访华。毛泽东将招待的规格提到最高,远远超出了1954 年接待赫鲁晓夫的水平。他不仅亲自前往机场迎接伏罗希洛夫,而且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和宴会,伏罗希洛夫所到之处,中方还特意组织群众夹道欢迎,载歌载舞,盛况空前。

赫鲁晓夫本想借此机会,让毛泽东答应来莫斯科参加会议。但是,当伏罗希洛夫访问结束回国后,毛泽东以身体不适为由,迟迟不给赫鲁晓夫明确的答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央内部定了,去是肯定定了,但是他复信去的这个时机是有选择的,因为涉及中苏之间的一些具体的谈判,就是苏联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当时主要是核技术。

——牛军(中共党史专家)

原来,毛泽东想要的是来自苏联的核援助。其实,早在1950年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的时候,斯大林曾炫耀地为毛泽东放映了苏联原子弹试验的影片,毛泽东为之震动,在回国的路上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个东西有用,我们也要搞。

等到1954年10月份,赫鲁晓夫来了,他给中国送了个大礼包,贷款、增加项目、归还旅顺港,等等。所以赫鲁晓夫挺得意的,跟毛主席讲,说主席这下满意了吧,你还想要什么?意思是该给的我都给你了。毛泽东说,我还想要原子弹。赫鲁晓夫一听就傻了,说你要那玩意儿干什么,说那玩意儿很花钱的,我们有就够了,你们就不用了。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此后,虽然苏方陆陆续续地向中国提供了一些原子能方面的援助,但关键的原子弹核心技术却迟迟不肯提供。因为苏联历来认为,他们可以向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核保护,却不希望他们分享核武器的秘密,更不想让中国人掌握进入核武库大门的钥匙。1957年6月,正当中苏双方关于此项谈判一度陷入僵局的时候,苏共中央内部爆发了一场旨在推倒赫鲁晓夫的党内斗争,而正是这场权力斗争给了毛泽东一次绝佳的机会。

6 月18 日,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一批苏共元老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召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对赫鲁晓夫的工作作风和过左经济政策进行了激烈批评,并主张解除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职务。

但这个事呢,赫鲁晓夫做得很聪明,他就采取了一个拖延的政策。他说,你不是要免我职吗,咱们要先把问题(说清楚),我错在哪儿,他就拖延。实际上,他悄悄地给国防部长朱可夫打电话,因为国防部长也是他提拔起来的。所以他非常忠实于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让他连夜把所有的中央委员调到莫斯科来,召开中央全会。结果第二天早上,克里姆林宫就被包围了,主席团就没法开,人家要求,说你主席团,没有权力罢免总书记,只有开中央全会才可以,现在要求立刻召开特别中央全会。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中央全会支持他(赫鲁晓夫)的人多。结果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就变成反党集团了。

——郑异凡(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研究员)

短短10天里,苏共的元老们突然变成了“反党集团”,这个事件顿时引起了苏联国内和各国兄弟党的极大质疑。这一次,赫鲁晓夫再度想到了毛泽东。

他立即派他的亲密顾问米高扬飞赴北京争取毛泽东的同情与支持。毛泽东说了一句话“真理在赫鲁晓夫一边”,就等于支持了他。没有这个支持,他当时是不放心的。

——荣植(驻苏使馆工作人员)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苏共中央全会的内容和决议。从此,苏联更加倚重中国。半个月后,苏联突然在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方面表现出积极态度。同时,苏方希望毛泽东参加即将在莫斯科召开的各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帮助苏共及赫鲁晓夫渡过难关。但毛泽东依然不给苏方明确的答复。

他(赫鲁晓夫)求着毛泽东,毛泽东一直不答应他参加这个会。说冬天你们那边太冷,我看到时候有没有时间吧。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眼看莫斯科会议即将召开,赫鲁晓夫只得将纸捅破,明确答应向中国提供核援助。

苏联前脚答应,说你们来谈判,可以提供原子弹技术了,后脚毛泽东就对他们说可以去了。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一直到《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以后,毛泽东表示去,因为对赫鲁晓夫来说,你不来,这个会就等于是失败了嘛,中方等于是利用这个机会,争取了更多的(利益),让苏联做出更多的让步。

——牛军(中共党史专家)

这次,毛泽东用自己的政治智慧,迫使赫鲁晓夫主动提出为新中国提供核援助。半个月后,毛泽东亲自到访莫斯科,一方面给足了刚从一场政变当中站稳脚跟的赫鲁晓夫面子,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固,毛泽东同样也是十分在意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7年11月,毛泽东在寒冷的冬天,登上了赫鲁晓夫派来的专机,第二次飞往苏联,这也是他一生当中最后一次踏出国门。

苏方对毛泽东的欢迎仪式,从边境城市伊尔库茨克就开始了。但苏联人的热情似乎并不足以融化毛泽东对于寒冷气候的不适。到达伊尔库茨克时,毛泽东以比较怕冷为由没有下飞机,只是在机舱里接受了苏联代表的祝福。

8小时后,飞机徐徐降落在莫斯科机场,赫鲁晓夫等苏联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满面笑容地向舷梯走来。

随后,毛泽东发表了一篇简短讲话:

“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找到了彻底解放和繁荣富强的道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事业中得到了苏联人民巨大的同情和慷慨的援助。我们两国人民已经在共同的斗争中结成了兄弟般的同盟。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我们分开。”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从伟大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保证世界和平的坚强堡垒。”“以苏联为首”的提法,尽管在中国的报纸上一直频频出现,但从波匈事件以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大使用了。因为自1956年以来,接连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苏共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和威信受到严重打击。很多国家提出要“以中国和苏联为首”,有的提议就“以中国为首”。甚至苏共本身都在考虑,应该尽量避免提到苏联的领导作用,放弃“以苏为首”的这种表述。

当时在苏联社会,就传了一句话,毛主席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家,说赫鲁晓夫就知道种玉米。这都是苏联人自己讲的,就说明当时中共的政治地位已经远远高于苏联共产党。包括报考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的前提都是你有没有读过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而这次,毛泽东刚刚踏上苏联的土地,就旗帜鲜明地肯定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强调要“以苏联为首”,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其实道理很简单,毛泽东自己都讲过,他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政治大国,但是在经济上还很弱,你没实力,说人家美国不怕我们,人家怕苏联,因为苏联有原子弹,我们没有。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他(毛泽东)就说赫鲁晓夫你这朵花很好看,但是红花还要绿叶扶,意思就是说,大家让你这儿当领袖,其实必须有大家在这儿让你当,不然你这个也是没有意义。

——牛军(中共党史专家)

可见,毛泽东维护苏共的威望,坚持“以苏联为首”,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阵地。在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公开讲话和私下会谈中,说得最多也是这个话题。

但是,对于“以苏联为首”的说法,波兰、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共产党都明确表示反对,其他很多党代表的内心也不赞成,只是保持了沉默而已。所以,毛泽东除了劝告苏共接受这个口号外,还要说服其他各国共产党。

在整个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广泛接触各国共产党领导人,不仅促成了“以苏联为首”的提议,也和他们交换了对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看法。毛泽东成为整个会议期间最为活跃的领导人,其风头远远盖过了东道主赫鲁晓夫。同时,他的一举一动也被当时在苏联留学的中国学生密切关注。自从毛主席踏上苏联国土,中国留学生们每天起来的头一件事,就是买一张《真理报》看看有什么新消息。有很多学生还给中国大使馆打电话、写信,请求能够亲眼见到毛主席。那么,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

1957年11月17日一大早,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大礼堂。10点左右,能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

下午,毛主席出现在人山人海的大礼堂,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四五千名中国留学生像潮水一般向前涌动,大家都希望能和毛主席靠得近一些。

毛主席最开始讲,你们青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大家热烈鼓掌,最受鼓舞的就是这几句话。

——朱瑞真(毛泽东访苏随行翻译)

他用湖南话讲“世界是你们的”,“世界”很多同志听不懂。他发现了以后,就用手比画了一个球,他说world,结果很多懂英文的人,就哗哗鼓掌,说懂了,懂了,懂了。

——苏红(留苏学生)

在讲话中,毛主席纵论天下,旁征博引,讲出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名言。

毛泽东当时对学生非常好,像爷爷对孙子那样,关系密切,学生也非常(激动),感情也非常激动,问毛主席,你这次来,跟上一次来有什么感觉?他说大不同了。我上一次来是当儿子的,我这一次来,就不一样了。

——荣植(驻苏使馆工作人员)

毛主席的讲话亲切和蔼,风趣幽默。台上台下,有问有答,其乐融融,大礼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近一个半小时的接见和讲话,使大家沉浸在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之中。礼堂讲话结束后,毛泽东一行还临时决定参观留学生宿舍。他们来到的正是苏红的寝室。

当时我们因为很兴奋,也顾不得来了谁,我们也没看。后来毛主席就给我们介绍……这是邓小平。我一看,邓小平靠在墙上站着呢……后来我就觉得很不好意思,马上站起来说,小平同志,请你过来坐,对不起。毛主席就一把把我拉着又坐回去,他半开玩笑地说,他是总书记,让他站在那里,站一会儿,为人民服务。

——苏红(留苏学生)

毛主席得到了中国留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却为何在第二天遭到了苏联人的不满?他在莫斯科会议上语惊四座,蜜月期的中苏关系为何产生了裂缝?

11月18日是莫斯科大会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做最后一次发言。

毛泽东在讲话中说:“世界人民力量的伟大团结就象征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旺发达”;“现在世界上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因为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然后到年底,核动力潜艇试制成功,所以他在国防新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再加上中国“一五”计划完成,整个现代化工业基础的奠定,所以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十分强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认为形势大好,力量倍增,像毛泽东讲的,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说社会主义阵营就是像东方初升的太阳,一天天好起来,说帝国主义像日薄西山,一天天烂下去。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显然,毛泽东的意思是社会主义的力量与帝国主义的力量相比,占了压倒性的优势。但这话在敏感的苏联人听起来,却变了味,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日趋壮大的中国在他们的东面。

苏共内部听不懂他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是直译过去的……他们内部就揣测……毛泽东在会上公然讲东风压倒西风,就讲中国压倒苏联。

——牛军(中共党史专家)

另外,让众多代表感到更不安的,是毛泽东的另一段关于“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美帝国主义和原子弹都是纸老虎,没有什么好怕的。只要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它们,在战术上重视它们,就不难战而胜之。”

(毛泽东)说战争没什么可怕的,就算核战争、原子战争,又能怎么样,不过就是多死一些人而已。他说全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他说我们中国6亿人,死一半,还剩3亿,我怕谁啊。这话一说完,底下鸦雀无声,全惊呆了。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特别底下喝茶的时候,他们几个议论纷纷,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诺沃提尼说,毛泽东怎么了,他们6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可我们才两千万人,大家都不能接受这个。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所以赫鲁晓夫后来在1963年,讲过一段特别刺激的话,他说“在尸骨累累白骨堆上,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都是针对毛泽东当时说的这句话。那毛泽东本人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极而言之嘛,他的中心意思就是不要怕……根据威慑理论,就是你恐吓我,但是我如果不害怕,这恐吓就没有意义了。

——牛军(中共党史专家)

最终,社会主义阵营签署了著名的《莫斯科宣言》。这份宣言被认为是中苏两党彼此让步与妥协的产物,其中既肯定了中共所坚持的“以苏联为首”与暴力革命的过渡方式,也肯定了苏联所坚持的苏共二十大的纲领路线。

中苏两党团结协作,确实也是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巩固。但是在这里头,也隐藏着危机,这个危机就是,通过这次大会,反映出来中苏两党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以及在今后的对外斗争的路线方针上,出现了一些分歧。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莫斯科会议是中苏关系在“蜜月期”的最高峰,但也成为了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1957 年11 月20 日晚,毛泽东一行启程回国。赫鲁晓夫照样殷勤地举行宴会,并且亲自到机场送行。可以想象,毛泽东是带着一种完全不同于他第一次访苏时的满意心情离开莫斯科的。可他不曾想到,第一次访苏尽管心里郁闷,结果却是两党关系的日趋好转;而第二次访苏尽管心情愉快,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两党两国关系的渐趋恶化。

1958年7月31日,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的南苑机场。飞机刚刚停稳,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便急匆匆地走下飞机。但与他首次访华不同的是,这天的南苑机场显得格外冷清,机场上没有以往热情的欢迎人群,也没有隆重的阅兵仪式,毛泽东主席只是同赫鲁晓夫简单握手致意后,两人便匆匆上车前往中南海。这场简单的迎接仪式显得低调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