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生命禁区”中的强者和弱者。每年5—9月是羌塘草原最富有生机的时节,风和日暖,降雨充足,植被繁茂,人欢畜旺,这里俨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乐园。但是,低调生活的野牦牛“俏也不争春”,拱手让出丰美的草地,集体离开了人口密集的羌塘南部,退守荒无人烟的羌塘西北地区,如同史前时代的生灵一般在高达5300米的羌塘草原腹地奔驰游荡,留下模糊的远去的背影。
野牦牛算得上羌塘草原上的长毛巨兽,身高可达2.2米,体重可达1.3吨,以针茅、蒿草等粗硬的草本植物为食,食量相当于7只绵羊的总进食量。因此,家养的牦牛体魄和性格远逊于野牦牛。随着牧场的进逼,野牦牛的生存空间一直处在压缩状态,而且面临被盗猎的安全隐患。作为一个需要广阔领地来游移活动的种群,羌塘自然保护区西北地区成了它们最后的避难和立身之所。
令人好奇的是,这儿生长着世界罕见的金丝野牦牛,据估计,约有170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内有400多种野生动物,金丝野牦牛是其中亮丽的种群。它们是野牦牛中的一种,因其毛色呈金黄色而得名,但是其角和蹄呈白色。金丝野牦牛不像一般的野牦牛天生一副“倔脾气”,看到人就会跑过来顶撞,而更像是野牦牛种群里的“绅士”,老实温顺,行走姿势优美,经常在雪山中款款漫步。然而,也许是生性害羞,惧怕生人,外人不能随便接近它们。其嗅觉非常灵敏,凭借风向就能嗅出人类或者其他种类动物的踪迹,因此人极不容易走近它们。
藏羚羊,被称为高原上的野生精灵。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是该地区野生动物的典型代表。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是同藏北的恶劣气候相伴而生的精灵,由于此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藏羚羊的饮食方式,在实验室里是难以复制的,所以惯于在野外长途迁徙、饱受风霜的藏羚羊,极不适应人工圈养。
藏羚羊的生存风险,缘于其羊绒的珍贵。研究发现,藏羚羊绒是中空的,且格外柔软;只有这样轻柔保暖的羊绒,才可能让藏羚羊抵御藏北的烈风暴雪。有牧民给藏羚羊人工取过羊绒,结果被取羊绒后的藏羚羊很快就冻死在风雪中。藏羚羊绒是藏羚羊生存的保障,却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进行藏羚羊绒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不法分子一度疯狂盗猎藏羚羊。我国从未有过采用藏羚羊绒制作高档服装的风俗习惯,至今没有藏羚羊绒及其织品的消费市场,藏羚羊绒走私最终都在境外成交(血腥的藏羚羊绒要么从南疆流向中亚,要么从日喀则或者阿里流向南亚)。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市场上每公斤藏羚羊绒卖到1500美元,一条普通的藏羚羊披肩价格高达5000美元。
盗猎者伺机而动,选择夜晚追杀藏羚羊。一开始采用兽夹零星捕捉或者用棍棒击杀藏羚羊、剥皮,后发展到团队协同,驾驶汽车,使用小口径步枪大量射杀机警的藏羚羊。狡猾的盗猎者白天探寻到藏羚羊的栖息地,晚上寻路开着车灯冲进藏羚羊群。藏羚羊在被灯光照射时会保持静止,这时小口径步枪纷纷开火,并不强烈的枪声会让藏羚羊不知道子弹从何处射出。有盗猎者在车的保险杠两侧捆绑着宽于车子的粗木棍,刹那之间驾车冲入羊群,撞击藏羚羊以迅速捕之。仅1988年6月到10月,拉萨海关查处走私出口藏羚羊皮711张。有人由此断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制止这种国际性的非法贸易,那么藏羚羊将不日灭绝。
因此,保护藏羚羊成为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紧迫任务。199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反盗猎藏羚羊的紧急通知。在保护区内,推行藏羚羊保护领导责任制,地、县、乡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起了以乡村为基础、自下而上的野生动物保护机制。建立了一支拥有60名正式林业干部职工和24名专业森林公安民警的保护队伍,还聘请了专职野生动物保护员120名;通过采取迁移居民、划定四季草场、落实草场养护责任制,以及控制草场载畜量、提高出栏率、加强草场建设等新举措,大大缓解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与家畜争草的矛盾,为藏羚羊创造宽松的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特点,依据国家及自治区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政策,那曲地区先后制定了《那曲地区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办法》《那曲地区野生动物保护通告》等地方性法规;充分发挥当地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精心组织了藏羚羊保护主题宣传活动,还恰当利用羌塘恰青赛马节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日,采取以案说法、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品、张贴标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得依法保护藏羚羊的意识在藏北草原生根发芽,动员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
相关执法部门坚持以《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为依据,先后组织了“绿盾行动”“春雷行动”“候鸟行动”“藏羚羊保护专项行动”等整治行动。自1999年以来,那曲地区破获各类案件456起,其中重特大刑事案件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和违法人员426人,收缴藏羚羊及其他野生动物毛皮4886张,头、角570件,非法交通工具88辆、枪械29枝、子弹7586发、毒药1420公斤、夹子和套子2400副,捣毁非法加工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制品的窝点3个。每年在藏羚羊迁徙、配种季节,林业部门都会随时组织森林公安、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以确保藏羚羊安全为主题的集中巡防活动。
在如此高压形势之下,猎杀藏羚羊非法行为仍然时有发生。2012年9月13日,拉萨市当雄县乌玛塘检查站从一辆无牌照的小货车上查获藏羚羊羊头60个、羊皮102张。所以,全方位严控严查偷猎藏羚羊行动,时刻都不能松懈。
西藏还主动跟青海、新疆相关部门携手,共同保护藏羚羊。我国西部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疆巴州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主要栖息地。根据西藏林业部门百名研究人员协力完成的《西藏藏羚羊生物生态学研究》结果,藏羚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西部近80多万平方千米的高寒荒漠地区,其中80%的区域在羌塘境内,世界上70%的藏羚羊种群数量保存在西藏羌塘境内。
为了充分保护藏羚羊,2010年9月7日,三省(区)代表在青海西宁市签订了四大保护区联手保护藏羚羊协议,每年定期共同开展联合巡护、栖息地保护、科学研究、人员交流、信息互通、协同办案、生态教育等活动。
另外,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的“野牦牛队”1992年成立,自筹资金、武装打击藏羚羊盗猎团伙。1994年1月,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遭遇而壮烈牺牲;2002年6月,西藏自治区尼玛县森林公安罗布玉杰倒在盗猎团伙的枪口下。在生死面前,藏羚羊的守护者甘愿以自己生命换取藏羚羊的生命。
近期,自治区环保厅相关领导在拉萨举行的“西藏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20万只左右。
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等保护现状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保护工程的基本内容是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地、湿地、天然林以及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高原原生植被和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的丰富含义。自然保护区,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一定面积的陆地或者水体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加以特殊保护与管理的自然区域。
生物界和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变化、发展,但是人类频繁活动的干扰使它们不能按照最初自然条件下的演替来完成其固有活动,所以国家把森林、草原、水域、湿地、荒漠、海洋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自然历史遗迹划出一定面积,设置专门机构、拨付专门资金,把自然保护区管护起来。在自然保护区内严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或者一切生产性的经营活动,完全放任自然流程正常进行,还包括特定时间内一些自然作用,比如自然火烧、群落自然演替、自然病虫害、风暴、地震等,同时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都必须办理一定的手续,依法缴纳保护管理费。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在于谋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一致。自然保护区既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综合体的陈列馆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又是调剂环境的主力军,所以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建设被视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工作。当然,在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可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是前提是保护,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被放在首位,眼前的经济效益不能作为保护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关于这一点,世界发达国家莫不如是。
一般的自然保护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往往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汇集了面积大、功能完整的生物群落或者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需要加以绝对保护,禁止一切人类活动的干扰。例外的情况是适当开展无替代场所的、旨在进行有效保护的科研活动。缓冲区,即核心区的拱卫区,起着防止和缓冲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或者干扰的保护作用,保持着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却可以进行以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以及开展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的旅游活动。实验区,是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实验的地区,在此区允许组织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和科研人员的关系,比如开辟教育宣传基地,为公众认知物种、生态系统和自然界提供场所,建立生态系统观测站、苗圃和种子繁育基地、野生动物饲养场、生态旅游景点等,但是必须保持着跟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
在自然保护区内,可以通过恰当布设生境走廊,把保护区破碎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生境走廊作为适应于生物移动的通道,把不同地方保护区联结成保护区网。当然,不同物种要求的廊道类型不同,主要包括为了动物交配、繁殖、取食、休息而需要周期性地在不同生境类型中迁徙的廊道,以及异质种群中个体在不同生境斑块间的廊道,以进行永久性的迁入迁出。比如青藏铁路线似乎拦腰斩断了途经地区的野生动物的生境,为了修复该区域内破碎的生境,特地在铁路线下适当的地点建设廊道,方便铁路两侧野生动物跨越铁路线,在原来区域内自由流动。再如我国保护大熊猫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多达40余处,这些保护区彼此之间隔离而不能相互交流,其保护作用大为降低,这就需要生境走廊把分散的保护区连接成一个或者若干个保护区网络。增设生境走廊的费用很高,同时生境走廊的利益可能也很大,只要可能,就应当把生境连接起来。
自然保护区的大小是生境质量的函数,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区面积是密不可分的。设计与规划自然保护区需要在区域、国家和地区三个层次上综合考虑,以最小的代价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从基因、物种、群落和景观层次上着眼,尽量使所设立的保护区囊括本地的特有物种。这样一来,着眼于国家生态环境全局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重点而特殊的区域作系统保护规划显得异常重要,目的是保护整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特征,其中包括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保护规划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出规划区域内具有指示作用的物种和生态系统,通常以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物种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且脆弱的生态系统作为指标,这些保护对象得到保护的同时,其他动物也得到了保护。
西藏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现状。目前已经建立了47个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全区重要的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划定了,这是根据其生态功能及其微环境特征划定的,接下来就是展开相关调查和定位研究,包括了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及其关系的研究,包括了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生物群落等子项目。现代生态学理论可以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生态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理想环境。近期研究包括了生物进化的生活史研究、土壤种子库方面的针对性研究等。
湿地资源的概念含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连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指过湿的土壤,泛指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地带。从类型上分,有沼泽湿地、草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海岸湿地、河口海湾湿地和人工湿地等。湿地的价值评价以及保护与恢复的相关问题,学术界仍在讨论。明确的是,湿地是重要生物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拥有自身特定的生物群落,庇护和繁育着一定规模的野生动植物,同时为周围地区提供宜人的环境。湿地具有解污、大气组分调节、气候调节、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并且是一种特色旅游资源,提供景观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