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故事我党好作风:与青少年谈优良传统
17547600000030

第30章 为官清正,做人清白—中国共产党的生活作风(5)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出生于山东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她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但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和四门外语,翻译著作16部,创作了《向天堂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等作品。

1983年,张海迪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同时获得“八十年代的雷锋”、“当代保尔”的美誉。

张海迪1993年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2008年11月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我是船,书是帆。

五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张海迪的身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的路……”爸爸妈妈跑遍了各大医院,医生们仍然一筹莫展。

瘫痪给小海迪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第三次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连脖子也不敢扭。可是,她多么想看书啊!

小海迪突然想起来,小时候躺在床上,能从镜子的反射中看到楼下的小朋友上下学,让镜子帮助读书,不是很好的办法吗?她让妈妈把书放在枕头边,在桌子上支一面与眼睛平行的镜子,这样她就能从镜子里看书了。

从镜子里看书很艰难,所有的字都是反的,一页书要看好半天。看的时间长了,眼睛里的字就变得模糊了,闭一会眼,字才能重新清晰。

就是靠这种“镜子书”,她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她会见了保尔。从《我的大学》中,她结识了高尔基。后来,她又知道了海伦·凯勒。

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她不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她开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识的过程中,爬行是不行的。她已经感到有一股力量能推动她起飞、翱翔。

十几年里,张海迪以惊人的恒心和毅力,系统地学习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知识,学习了一门又一门外语。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她参加了1981年山东省的高考预选,取得了总分336分的成绩,超过了入选分数线。1991年,她因患癌症再次手术。手术后,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书籍使张海迪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生命是什么?她说,书本告诉她,即使是痛苦的生命,只要不放弃,也会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我要像海伦说的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吸取使生命之树常青的养料。”

知识使张海迪成了一个精神上健全的人、上进的人。面对生活,她的头上有了一盏不灭的灯,永远有光亮照射着前方。

她说:“我是船,书是帆。尽管生活在大海上还会浓雾弥漫,还会有狂风巨浪,但有了帆,我的航线就不会偏离,我的船就不会沉没……”

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

1970年,国家正处在“文革”的动乱时期,15岁的小海迪跟随下乡劳动的父母来到鲁西平原一个小乡村—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

到了农闲时节,张海迪就帮忙辅导当地孩子们的功课,教他们唱歌,还抽空为孩子们理发、做书包、缝补衣服。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农民生了病常常得不到治疗,张海迪便开始自学针灸。

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先后为病人针灸一万多人次,甚至治好了一些疑难病症。耿其元大爷哑巴了六年,经过张海迪的治疗,竟然能开口说话了。张海迪还治愈了全身瘫痪的女青年,使她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几位残疾儿童在她的治疗下,也能又跑又跳地上学去了。

面对人们感激的话语,张海迪体会到了“社会需要我”的幸福。回望这段难忘的岁月,她充满激情地说:“正是这段生活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用双手多为人民做些什么。”

回到县城后,莘县城关医院聘张海迪为临时工,为她单独开了个针灸科。针灸大夫的功力全在一根针上。张海迪下肢截瘫,上身的力量全压在盆腔和臀部,躯干要保持平衡,全靠胳膊支在轮椅的扶手上。

给病人扎针时,如果是扎手、扎腿,她一只手拿针,一只手还可以支在轮椅的扶手上。但如果是扎耳、扎舌,她就必须两只手都腾出来。这时身体便瘫软在轮椅里,软肋硌在扶手上,肋间神经便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时间一长,扶手把右肋骨挤得塌陷了,足足陷进去一拳之深,脊柱也弯曲成“S”型了。

张海迪告诉挂号处,针灸科没有限额,挂多少,看多少,几点看完,几点下班。每当张海迪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医院下班的时间早就过了。

在医院工作一个月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个月来我治疗近七百个病人,这解放了多少劳动力啊!看到恢复健康的社员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我心里真是太高兴了。”

张海迪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她为小山村建起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青少年们奋发向上。

越是残疾,越要美丽。

初次见到张海迪的人都会感到出乎意料,她是那样活泼、开朗,谈笑风生,充满朝气。她说:“我做过很多美好的梦,我梦见自己正站着唱歌;我梦见自己在大道上奔跑;梦见自己展开双翅在天空翱翔……”

梦醒来后,她并不沮丧,而是加倍地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她写小说,画油画,拍电视,唱歌,读硕士……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张海迪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越是残疾,越要美丽。”

残疾并不能剥夺她渴望旅行和飞行的梦想。她在文集《独自飞行》中说,在很小的时候,她就渴望独自去旅行。

有一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给她打来电话,邀请她去北京拍摄一部专题片。她答应了,并且一个人安全地到达北京。那一刻,她想起有一次美国大使馆文化处打电话问她,是否能独自去美国访问。那时她的回答是No,但现在她可以说,I can go everywhere by myself !

张海迪认为,残疾可以剥夺一个人的行动自由,却不能限制他的心去飞翔。1994年9月,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张海迪作为运动员参加了女子气手枪40×10米的射击比赛。为了备战,在为期两个月的艰苦训练中,她进行了一次次超越极限、挑战潜能的练习。比赛时,张海迪在75分钟打完40发子弹,总成绩338环,平均每发8.45环,这个成绩超出了教练的预期。

关于婚姻和生活,张海迪有着非常美好的向往。身体的残疾并不意味着向世俗眼光妥协,而是要有决心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在1983年被树成楷模之前,她就已经结婚了。她喜欢布置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做装修设计,像健康人一样洗衣服、拖地,把家收拾得一尘不染。

虽然没有孩子,但张海迪说,母爱是博大的,我还可以爱更多的孩子。

青春寄语

在张海迪童年的时候,医生曾经断言她活不过27岁,而如今她已过59周岁了。这么多年来,张海迪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感叹。

是什么使残缺的生命爆发出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答案在于她从知识的海洋中、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所感悟出的人生意义—一个人活着,不应是为我而存在,应该为别人的需要而存在。

残疾的躯体从未剥夺过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想要飞翔的心。在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她创造了一个奇迹。

8常修为政之德,常思律己之心—新世纪的“时代先锋”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作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极大地推进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发扬。

2007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即: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党员干部在生活细节中表现出来的质朴平和、严谨自律、情趣高尚,更能反映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常修为政之德

生活琐事非小事,生活反映政治,琐事凸显形象。

“百姓书记”梁雨润曾先后任山西省夏县纪委书记、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等职。他离开夏县赴运城任职的那一天感动了许多人:数百名群众敲锣放炮来相送,打出一幅幅写着“百姓的好书记”、“夏县人民想念您”的横幅,村嫂们还自编自演了《梁书记是咱百姓的好书记》的歌舞……

人民群众的口碑是对官员的最高褒奖,这种荣誉的赢得无疑与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表现出的作风分不开。

梁雨润常说:“管不住自己,就站不稳脚跟。”为此,他一直坚持“三个管住”: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 ;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多年来,娱乐场所或高档饭店他不进,与案子相关的礼品宴请他一律不受,抵制了各种诱惑。

出生在黄河岸边的梁雨润,善良、正直、淳朴,对农民群众饱含一腔深情。他曾说:“只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没有办不了的事。”就这样,他总是把群众的事当头等大事办,践行着为官最朴素的道德。而他一家却住在70平方米的房子里多年没换过。

在当地一所师范学校工作的妻子许倩玲也从没沾过丈夫的光,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指望不上他。

女儿中专毕业时想去公检法机关工作,他不仅坚决不托人说情,还不让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女儿气得好长时间怨恨他,后来通过公开招考,成为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一名临时工。

对从小拉扯自己长大的奶奶,他始终心怀内疚。奶奶93岁时离世,按当地风俗,高寿老人谢世是喜事,家里人想操办得体面些。梁雨润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还召集了家庭会议,提出少通知些亲属,不录像也不收礼金,祭奠仪式、酒席等一律简化。他的三叔哪里肯,非要请来戏班子要热热闹闹唱三天。梁雨润硬是把已经进村的戏班子给截了回去。气得三叔大骂他是不孝子孙。梁雨润看着跟他吵翻脸而去的三叔,含着泪花默默地守在奶奶的灵堂前:“奶奶,请您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原谅孙子吧!”

梁雨润长期在一线奔波,早已满身病痛,但面对群众,他总是精神百倍,干事雷厉风行。担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后,他依然不论严冬酷暑,总是七点钟就来到省委或省政府门口,看看有没有上访群众,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良好的精神,就没有一流的工作;没有过硬的作风,就不可能攻坚克难。”

常思贪欲之害

人民村官沈浩,给群众心中留下温暖,让小岗村人难舍难分。

沈浩作为安徽省直机关的优秀年轻干部,在2004年2月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沈浩有个十岁的女儿沈王一,因为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汪汪舍不得爸爸走,临别前把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送给爸爸,还在背面写了一串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

这个相框被沈浩常年放在办公桌上,陪伴他在小岗整整六个年头。一张照片、一句话,就像一盏明灯,也像一面镜子,给他带来温暖和思念,也带来警示和无尽的力量。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贪是万恶之源,因为贪会不计后果,鲁莽行事。再者绝不可狂。狂与妄是相联的,人要自信但不可狂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都不可狂妄,狂妄就会冲动,冲动就犯错误。另外,平时要加强修养,少说多做,多筹划,做有把握之事,说管用之语。”“遵纪守法才是最大的谨慎,为人民服务才是最大的做人做事。”

沈浩坚守小岗,六年如一日。初到小岗村,他很快就入乡随俗了:抽的是两块钱一包的香烟,穿着村里五块钱买的老棉鞋;到村民家里从不讲究,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剩饭端起来就吃;遇见以前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张口就是“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小岗人评价沈浩“眼皮不往上翻,跟咱亲近”,“嗓门大,老远就跟人招呼”。他总是笑着踱进村民的院子,随意坐在人家的门槛上,跟老人唠嗑。留他吃饭,他总爱开玩笑地问:“行,给不给吃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