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故事我党好作风:与青少年谈优良传统
17547600000028

第28章 为官清正,做人清白—中国共产党的生活作风(3)

这个工友很受感动,很快改掉了毛病,不仅还清了债,对自己的开销也有了规划,每月还能节余10元钱帮助家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他从心底里佩服“好八连”培养出来的人。

青春寄语

从农村转战城市,从战场再到“十里洋场”,面对巨大的考验,八连官兵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成为一个时代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旗帜。

岁月流淌,精神传承永不停止;时代变迁,英雄传人更增添风采。

“好八连”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环境下,如何保持一种品质,如何坚守一方净土,南京路上好八连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回答。

4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雷锋的“一颗螺丝钉”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他以“一颗螺丝钉”精神,在农民、政府公务员、工人、士兵等各个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60年,《毛主席的好战士》《茁壮的新苗》《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等一系列报道,使雷锋的事迹广为传颂。

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后,国防部命名他所在的班为“雷锋班”。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为之题词。郭沫若、贺敬之等著名诗人创作了赞扬雷锋的诗歌,雷锋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

《接过雷锋的枪》《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脍炙人口,《雷锋日记》《雷锋的故事》等书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精神”在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等人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几位行人背着背包,挽着裤腿,匆匆行走在湖南省望城县的山间小道上。

县委书记张兴玉走在前面,身后跟着机要秘书冯乐群和雷锋。为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他们一家一户地走访群众。当看到一户人家穷得揭不开锅时,张兴玉从口袋里掏出30多元钱塞进老农的手中,说:“老乡,咬咬牙,好好把日子操持操持,会好的!”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雷锋的脑海中。这颗播入心灵的爱的种子,从此便在他的生命中蓬勃生长着。

1957年,望城县委决定将团山湖开垦成一个国营农场,让荒芜的湖洲地变成米粮仓。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困难,财政拮据。为了购买建设农场所用的拖拉机,县团委发出了捐款的号召。雷锋把工作一年多来的全部积蓄20元钱,一分不留地拿出来支援国家建设。

那时,雷锋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十几元钱。吃饭、穿衣、日常用品以及各种生活费用,都要靠这十几元钱。平时他每餐总是几分钱的菜,穿在里面的衣服已是补丁摞补丁。他攒的这些钱,本来是想买床新棉絮的。他盖的棉絮还是刚解放时发的救济被,早已经变得硬邦邦的了。在这次捐款活动中,雷锋是全县青少年中捐得最多的一个。

1960年,雷锋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在旧社会受苦受罪的穷苦孤儿,居然能成为一个解放军战士,我真不知说什么好,我一定要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有一天,雷锋上街办事,看到抚顺市望花区的人民群众正在庆贺人民公社成立。这个欢欣鼓舞的场面让雷锋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他想,作为一名战士,我能为刚刚建立的人民公社做点什么呢?

雷锋左思右想,脑子里闪出了捐款的念头。他到储蓄所取了200元钱,准备捐给人民公社。那时,雷锋的存折上总共有203元钱,都是他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公社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对雷锋说:“你的一片心意我们收下,但是钱我们不能收,还是留着你自己用或者寄回家里去吧。”雷锋激动而诚恳地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呀!”在雷锋的一再要求下,公社的工作人员最终答应收下100元钱。

不久,雷锋得知辽阳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又将剩下的100元钱,连同一封慰问信,寄给了辽阳市委。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雷锋不到七岁就成了孤儿。但是,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爱。正是这份关爱,让雷锋成为“东北的一团火”,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照亮了他人,温暖着他人。

在部队里,雷锋总是悄悄地替战友洗衣服、缝被子。当战友遇到困难时,雷锋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同班战友周述明一直是个乐观的小伙子。可是有一天,他在接到家里的来信后,情绪突然变得低落起来。雷锋关切地询问他怎么回事,小周却只是摇头,什么话都不说。后来,雷锋无意中得知,小周的父亲病了,家里希望他回去看看,或者寄些钱。

雷锋知道小周在经济上比较困难。他偷偷抄下小周家的通信地址,取出自己的存款,以小周的名义寄往小周家,还写信安慰老人家好好养病。过了几天,周述明接到家里的回信,说寄去的钱收到了,用于父亲的医药费和住院费,父亲的病情得到好转,现在已经康复出院。信里还叫小周在部队安心工作,不要惦记家里。

周述明读完信后纳闷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当他得知钱是雷锋寄去的时候,紧紧地握住雷锋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有一天半夜,连队突然吹起了紧急集合号,大家连忙从酣睡中起床、穿衣服。匆忙之中,战士小韩的棉裤让电瓶里的盐酸水烧蚀了几个小洞。演习回来后,小韩又累又困,顾不上有洞的棉裤,直接脱了衣服钻进被窝睡觉了。

这天正好是雷锋值夜班。他回来后,看到有的战友蹬开了被子,便轻手轻脚地过去帮他们盖好。这时,他发现小韩的棉裤被烧了几个小洞,心想,这么冷的天,可不能让小韩穿着透风的衣裤去出操、出车。

于是,雷锋轻轻拿起小韩的棉裤,想给他缝补一下。可这大半夜里,哪里去找合适的补丁布呢?雷锋琢磨了一会儿,发现自己棉帽里的衬布很合适。他毫不犹豫地把衬布拆下来,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补着。缝完之后,他把裤子放回原处,便睡觉去了。

第二天出完操,大家围着火炉烤火。小韩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裤子已经补好了:“哎,怪呀,这是谁给我补的裤子?”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后来,夜间站岗的小乔告诉小韩:“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啊!”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出差的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就多了。无论走到哪里,雷锋总会把好事做到哪里。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有一次,雷锋在沈阳站换车。一出检票口,他就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小孩的中年妇女。仔细一问,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一不小心把车票和钱都弄丢了,着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补了一张车票,塞到她手里说:“大嫂,快拿着上车吧,车快开了。”那位妇女看着手中的车票,含着眼泪感动地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我好把钱给你寄去。”雷锋笑了笑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还有一次,雷锋乘火车回抚顺。准备上车时,他看见一位背着大包袱的老太太。她喘着粗气,走走停停,显得十分吃力。雷锋立马迎上前去,关切地问道:“大娘,您到哪儿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的!”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就把大包袱接过来,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

火车上的人很挤,雷锋给老人找好了座位,自己就站在她身旁。火车开动了,雷锋拿出在车站刚买的面包往老人手里塞。老人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饥。”雷锋笑着说。

老人说她是第一次来找儿子,还不知道儿子住在什么地方。老人边说边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来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为了让老人安心,雷锋说:“大娘,你莫急,有地址就好办,下了车我帮你找。”

火车到站后,雷锋把自己的背包存放到车站,背上老人的包袱,领着老人四处打听。一直找了两三个小时,他们才找到那个地址和老人的儿子。

青春寄语

雷锋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只有一颗朴实无华、简单纯净的心。

平凡升华伟大,短暂铸造永恒。他坚守着“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信条,诠释了和平年代人民英雄的伟大与永恒。

半个多世纪过去,雷锋依然是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习近平同志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他又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5降工资,减口粮,吃野菜—三年困难时期的共和国领袖

1959年到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和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国家经济建设发生严重困难,出现全国性的粮食短缺。

不少地区因食物不足而普遍发生浮肿病,一些省份农村死亡人口增加。

面对工农业生产跌入谷底、生活资料匮乏的严酷现实,党中央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带头实行“低标准,瓜菜代”,即粮食定量标准从低,以瓜菜代替口粮。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以身作则带头示范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果断采取了三项措施:精简城市人口,支援生产第一线;压缩城市人口粮食定量;进口一部分粮食。

毛泽东带头示范,提出不吃肉、不吃鸡蛋,精简身边工作人员。l960年12月26日晨,毛泽东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信:“林克、高智、子龙、李银桥、王敬先、小封、汪东兴七同志认真一阅。除汪东兴外,你们六人都下去。”

“从1961年1月1日起,我不吃猪肉和鸡了,因为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

“我看有米饭,有青菜和油盐就可以了。”

“买东西一定要给人家钱,一张纸、一支笔也如此。千万不能向地方上要东西。”

毛泽东不仅以身作则,而且对于身边工作人员也是严格要求。在他的感召下,几位国家领导人积极实行。粮食定量减少了,为了增加些营养,食堂的大师傅们采集一些可食的植物,如挖野菜、捋榆钱儿等,与粮食掺和着吃。

当时,几位国家领导人都不吃肉了。毛泽东有过七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纪录。周恩来担心主席的健康,关切地劝他吃一点肉。毛泽东回了一句:“你吃了吗?”周恩来一下子不说话了。

一次,有一位警卫战士到北京大学看望毛泽东的女儿李讷。他见李讷在学校里吃不饱、容易饿,便把情况反映给李银桥。李银桥自作主张,让卫士悄悄送去了一包饼干。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严厉批评了李银桥:“三令五申不要搞特殊化,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李银桥辩解道:“别人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

毛泽东生气地拍着桌子说:“别人我不管,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见毛泽东如此较真儿,大家都不敢再违规了。李讷一点接济也得不到,消瘦了许多。

与人民同甘共苦

周恩来和邓颖超也精简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减少了自己的粮食定量。他们提出两人共用一名厨师、一名服务员,留两名卫士轮流值班。伙房管理员由邓颖超的司机兼任,家务由周恩来的司机协助,其他人都下去。

大家知道总理工作最忙,参加各种活动最多,为了保证他的工作和安全,都不同意这样的精简安排。周恩来坚持说,以后在中南海参加活动,自己骑自行车去,司机和卫士都不要去了。

当时粮食定量是男24斤、女23斤。周恩来说,我每天只要半斤,月定量改为15斤。邓颖超说,我比你吃得少,改成一个月13斤吧。

1959年4月初,周恩来去杭州参加会议。那时只有杭州市场供给不错,糖果、肉蛋等副食品不需要凭票购买。

临去参加会议前,周恩来特地对同行的工作人员规定和嘱咐了三条:一是车辆和随员要从简;二是到了杭州不许买东西和帮别人带东西;三是按标准吃饭、付钱,付全国通用粮票。

会议期间,中央首长和工作人员一起用餐,然后根据物价标准付钱,无一人例外。回京的前一晚,浙江省委接待处特意为总理准备了一筐蔬菜,请求随行人员带回北京。

工作人员解释说,来前总理就有规定,不准往回带任何东西。省委接待处的同志很不理解,因为这些菜在杭州的任意摊点都能买得到,而且都附了发票,照价付款就可以了。工作人员知道总理一向要求严格、绝不搞特殊化,还是坚决谢绝了。

第二天,工作人员发现有两筐蔬菜放在飞机的行李舱里。飞机上的负责同志说,是省委接待处安排给中办供应站带的,里边附了发票,中办供应站会按价结账的。

回京后的第二天,周恩来用餐时看到餐桌上摆的都是北京根本没有的杭州菜,生气地问卫士长:“临走前我是怎么规定的?不准买东西,带东西,你为什么不遵守?”

卫士长解释道,这是浙江省委接待处给中办供应站代买的,是卖给各位领导的,其他领导同志也都有。

周恩来听着这样的解释更火了:“我问你,北京的老百姓能不能吃上这样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