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故事我党好作风:与青少年谈优良传统
17547600000024

第24章 ﹃人民﹄成为心中最重要的词—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6)

吴孟超处处为病人着想,从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他说:“用器械咔嚓一声一千多元,我用手缝合分文不要。”在患者眼里,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同样每天工作在医疗一线的钟南山,他的“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精神,被同事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

一个广东台山的小孩来就诊,钟南山考虑到病人家里的实际情况,特意在病历上写上这样一句话:“病人经济已有困难,请尽量只做必要的检查。”他想人之所想,不愿意给病人的家庭增加更多的负担。

无论什么人,只要找到钟南山看病,都会得到认真对待。而钟南山只要接诊了病人,就会负责到底。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出专家门诊的日子,这也是他雷打不动的规矩。

问起钟南山教授在百忙之中为什么开专家门诊,他平静地说:“不管是院士还是院长,我首先是个医生。”

严谨的科学态度

吴孟超和钟南山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都是一丝不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次,医院按照惯例组织病例讨论大会,所讨论的病例是因并发症而死亡的患者,正是吴孟超的病人。

有位医生发言时,为了不伤吴孟超的面子,故意强调病人的身体状况,却被他当场打断。

吴孟超当着几百名医生的面坦言:这个病人的死因跟我们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有关系。

吴孟超著名的“主任查房”让很多医生害怕。他不会放过病例上的每一个错字、化验单上的每一个数据,最讨厌别人说“差不多”、“好像是”。

在他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都对吴孟超的严谨作风印象深刻。吴孟超对每一台手术都毫不懈怠。不论患者什么身份,不论病情轻重,不论患者的CT、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结果多么精准,手术前一天,他都要再和辅助检查科室的医生做一次术前检查;对病灶要充分了解,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万无一失。

每当遇到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时,吴孟超都会召集专家会诊。一次会诊没有将问题全部解决,就再会诊。直到对病情充分了解,达成共识后才制定治疗方案,决不允许有含混之处,目的是要尽最大努力把所有可能的因素都想到。直到把各种应对措施都制定好,他才会上手术台。

钟南山对待科学同样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让他获得了“非典战士”的赞誉。

2003年初,一种人类从没有见过的疾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东部分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2月18日,权威检测机构通过检测得出结论,在广东送去的这两例死亡病例的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衣原体。于是在他的主持下,开始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同日下午,广东省卫生厅专门召开紧急会议。轮到钟南山发言时,他依据大量的事实和临床症候表现,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可能是致命的原因。通过充分论证后,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

会后,有人不无担心地问钟南山,是否会因为自己院士的身份而面对挑战时有所保留。钟南山坦然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3月6日,钟南山在媒体上表达了对衣原体致病说的质疑,旗帜鲜明地指出:按衣原体思路进行治疗的方案是无效的。

在钟南山等专家严谨的科学实验与论证下,广东省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果断地采取了积极防御措施和治疗方案,赢得了时间和主动权。

2003年清明节左右,有权威声音说,疫情“已经得到控制”。钟南山认为在病原体未明,没有找到对病原处理方法的情况下,不宜用“有效控制”的说法,用“有效遏制”比较客观合适。

虽然仅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一位科学家对待科学的严谨和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钟南山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他的“实话实说”促进了“非典”治疗的国际协作,加快了对这一疾病的控制速度。

青春寄语

吴孟超和钟南山对待科学实事求是、对病患负责的工作作风,使他们分别赢得了“中国肝胆第一人”和“抗击非典第一功臣”的美誉。

仁爱之心是医者的精神根本,是医疗事业的基石。正是吴孟超、终南山等杰出的医者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丰碑中的一块块基石。

习近平同志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9人民利益至上—“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践行记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党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提出,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刻思考,既是经验总结,也是努力方向。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密切联系群众。

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中,诠释着共产党人优良工作作风的真正内涵。

体察民情

体察民情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通过体察民情,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具体情况,可以更加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997年3月14日,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恢复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重庆是个老工业基地,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而其中又有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同时还肩负着三峡工程移民的重任。

重庆成立直辖市一年后,其发展情况怎样?人民的生产、生活如何?一直是江泽民同志十分关心的事。他说:“我一定要来看一看。”1998年4月13日,江泽民同志飞抵重庆。

第二天,江泽民同志来到重钢集团下岗职工曾寒波家中。曾寒波在家门口开了一间羊肉汤锅小吃店。

江泽民同志一一询问小吃店的经营情况:小吃店卖什么、收入如何等。曾寒波回答道:一桌汤锅只卖二三十元,来店里吃饭的客人不少,算下来每个月大概有一两千块钱的收入,日子过得还不错。

江泽民同志听后,非常高兴,赞扬他们为国家和工厂分了忧,很好!

他又对随行的负责同志说,一定要鼓励下岗职工转变观念,把企业、社会和职工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这项工作。

同样让江泽民同志牵挂的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百万移民的生活情况。江泽民同志乘船来到涪陵,然后沿着新修的移民扶贫公路—涪丰公路,一路东行,来到了南沱镇的连丰移民新村。

村民们围在村口,翘首等待着总书记的到来。终于,有人喊道“总书记来啦”,人群中顿时沸腾起来。江泽民同志来到人群中,热情地与村民们打招呼。这时,村支书迎了上来,紧握住江泽民同志的手,并把他请进了办公室。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规划图。江泽民同志一边看着图纸,一边听着村支书的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三峡水库淹没地段的村民大都盖起了新房,一个新的连丰村已基本建成。

江泽民同志边听介绍边点头,对南沱镇的新村建设非常满意。当他得知通过移民,全村的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时,说:“这可是件好事呀,集体经济发展了,就有钱为老百姓办点事。”

了解民意

了解民意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前提,通过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信访工作是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十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对于群众反映的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区别情况,正确处理。需要查处的,应提交或责成有关机关查证核实处理。”

每年都有四五十万件群众来信来电寄往中央信访工作部门。针对这件事情,中央领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群众的来信来电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或呈送给相关领导同志查阅,或转交给相关部门研究解决等。同时,还反复强调要重视这项工作,否则就会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第四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接见与会代表时提出:“重视和关心信访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他还讲道,1994年人民群众直接写给他个人的信就有一万多封。1995年也同样如此,每个月他仍会收到近千封人民群众的来信。

虽然处理群众来信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但他还是希望尽可能多地阅读群众来信,工作再忙也要倾听群众的声音。

朱镕基认为,这不但涉及我们党和群众的关系,也攸关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我们党是否倾听群众意见、帮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是一个事关党的宗旨和生命的根本性问题。

集中民智

集中民智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环节。党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制定一个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能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五年计划,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连续十二次听取了有关方面的专题汇报,又到各地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各方建议。

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度,从2000年10月23日起,国家计委同相关新闻单位联合开展了“十五”计划征文活动,就编制“十五”计划向社会公众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广大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教师、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公务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以及海外华人等,纷纷慷慨献言,参与国家大计的制定。

据统计,截至2001年1月31日,累计收到信件11028封、电子邮件1256件、电话500多人次,高峰期一天就有上千封来信。《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参与该计划征文的报社也收到了5200多封稿件。

来信来函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热情十分高涨,纷纷献计献策。

国家计委和有关单位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对每封来信都认真进行登记、编号、分类,并对有价值的建议予以采纳。

珍惜民力

珍惜民力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要求。

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必须十分珍惜。特别是在那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更需要格外珍惜民力。绝不能动辄集资,加重群众的负担;动辄“以工代赋”,建设一些有名无实的“工程”,浪费群众的人力;动辄就搞什么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万亩果园”、“万头猪场”、“万亩蔬菜”等等。

为了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并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该计划力争到2000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