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故事我党好作风:与青少年谈优良传统
17547600000015

第15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共产党的学习作风(6)

活到老,学到老

毛泽东读书贵在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他总是能巧妙地运用各种典故,深入浅出地阐述各种道理,教育干部群众。1945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毛泽东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全党同志把伟大的革命事业坚持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同,激发起全党的无穷斗志。毛泽东之所以能厚积薄发,信手拈来,奥秘就在于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真正用毕生时间为“活到老、学到老”做了生动注解。

1938年8月22日,45岁的毛泽东在中央党校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你死了,你还是没有学完,而由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再学下去。照这样说,人类已经学了多少年呢?据说是五十万年,有文明史可考的只有二三千年而已。以后还要学多少年呢?那可长哉长哉,不知有多少儿孙,一代一代学下去。”

到了晚年,毛泽东虽然身体衰弱了,眼睛更是一度出现了严重的眼疾,但是他仍然坚持学习,坚持读书。他时常邀请教师到中南海为其上课,并请人为他读书读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双腿浮肿,无法站立与行走,只能坐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看书看报。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的芦荻,多年以后仍能清晰地回想起当年与毛主席畅谈古典诗词的情景。

毛泽东逝世前,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脑子清醒,仍然坚持看书。可确切知道的是,他当时看的是宋代笔记《容斋随笔》和刚刚编译出版的《三木武夫及其政见》。三木武夫当时正在竞选日本自民党总裁,看来他临终前很关注此事。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病历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插着许多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7个多小时后便辞世了。

毛泽东以他亲身实践兑现了曾在延安说过的话:“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已经不是活到老、读到老,而是读到死。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谁说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无法书写出绝妙的诗篇?毛泽东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一点也不逊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不仅在诗词创作上独领风骚,让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尽折腰,而且在巧用、巧改诗词妙句上,也是冠古绝今的高手。

17岁时,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前往50多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的路程。临行前,他立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

年少的毛泽东并不知道,从走出大山这一刻起,他已经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尽管前路漫漫,有无数的风雨险阻,但是毛泽东选择了勇往直前。学堂里的富家子弟不学无术,却经常嘲笑和排斥来自山村的毛泽东,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以一首《咏蛙》抒发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满腔的抱负、恢宏的气势跃然纸上。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国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充分肯定、积极领导和推动了火热的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6年,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时,他再次来到橘子洲,并写下了洋溢激情、充满着英雄主义情怀的名篇《沁园春·长沙》。他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宏大气魄,向现实与命运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书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情怀,发出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激动人心的呼唤,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这首词正是毛泽东一生的写照,无论他遭遇任何艰险,他总能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步伐依旧坚定,斗志依旧昂扬。

毛泽东的诗词洋溢着澎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也间接地为共产党赢得了许多认同。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举国欢腾,全国人民迫切希望早日过上和平生活。在国内外强烈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下,蒋介石于1945年8月接连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对于蒋介石的意图,毛泽东是有清醒认识的。但是为了尽最大努力避免内战,也为了在全国人民面前揭露蒋介石的“假和谈,真内战”的图谋,8月28日,毛泽东飞赴重庆,拉开了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序幕。

在重庆活动期间,毛泽东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广泛交往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展示共产党人的政治诉求、精神信仰与革命理想。8月30日,时任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负责人的柳亚子登门拜会毛泽东。柳亚子当时正在编撰《民国诗选》一书,希望能将已经在社会上脍炙人口的毛泽东七律诗《长征》选编入册。由于此前毛泽东的诗词并没有在社会上公开发表过,柳亚子只能从各种传抄版本中摘录词句并请毛泽东亲笔书写,以便勘误修正。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把这首诗抄录下来,而是把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赠给了柳亚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随这首词作给柳亚子的信中,毛泽东写道:“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手捧这篇大作,柳亚子激动不已。他深深地为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澎湃气势所震撼,赞叹毛泽东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

1945年11月,《新民报》晚刊首次将这首词作公开发表,短时间内多家报纸纷纷转载,轰动全国。蒋介石震怒,极力安排反动文人撰文批驳贬低,而社会爱国进步人士也纷纷发文应对,一下子围绕这首词作的舆论纷争盛极一时。

毛泽东的雄才大略通过他的诗词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被民众所熟悉。透过其文采斐然、气象万千的诗句词章,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备受推崇。

青春寄语

嗜书如命,勤学不辍,学以致用,奋斗终身……是毛泽东一生学习的真实写照。终身学习也成就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巧读书,读好书,并且善于将书本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才是对于“学习”一词的正确体悟。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骤起,部分人急于求成,时时幻想能够不劳而获、轻松成功。这个时候,人们更加需要发扬这种“勤学不辍”的精神。

青少年只有抚平焦躁,稳定心绪,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人生的高楼才会高耸而稳固。

8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改革开放初期的“学习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解放思想,开始反思历史和重新放眼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在许多方面同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

为了尽快缩小差距,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发展,邓小平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此后,全国掀起了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热潮。党和国家一方面派出一批批留学人员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聘用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全球视角,世界眼光。

对外开放,最迫切的是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李岚清在《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中提到,“文革”结束时,我国科学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多数领域相差约15年到20年,有些领域相差更多一些。

为了尽快改变经济科技落后的面貌,中央领导层逐步形成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共识。

1978年3月,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这一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在访问日本期间,他专门对日本具备现代先进水平的企业、高科技设施等进行了详细考察。

乘坐日本的新干线高速列车时,面对记者采访,邓小平感慨地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邓小平还参观了君津制铁所和神奈川县的汽车制造厂。对现代化炼钢厂的详细考察,使邓小平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在相关方面的巨大差距,促成了上海宝山钢铁厂成套设备的引进。此次设备引进项目,为中国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为了进一步开拓视野,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率领考察团,先后对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五国进行了经济考察。

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派出如此大规模的经济考察代表团,大张旗鼓地奔赴西方国家考察经济。

考察团一行一共访问了15个西方城市,参观了众多的工厂、农场、港口码头、市场、学校、科研单位和居民区,考察了比利时的大港口、法国的核电站,以及马赛、汉堡等著名城市。

那些城市的生产管理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电脑取代人脑,往往在偌大的工厂车间里只有少量工作人员在操作控制。

大家愈发地意识到,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奋起直追,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把好的东西学回来”。

不懈追赶,立足超越。

从1979年起,国家开始调整对外引进技术的工作。

1980年,国家进出口委在向国务院呈送《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的报告中提出:引进外国适用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目的,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大量的外汇还是用于进口成套设备,甚至同一种成套设备重复进口许多套,忽视了引进设备制造技术和扶持国内的制造能力。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特别是引进了技术和进口了设备,国内的科研设计和其他技术工作必须跟上,以利消化、掌握和发展。

1981年1月21日,国务院将上述《条例》和国家进出口委的报告一并下发,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自己的技术水平及制造能力,就要立足于严格控制进口成套设备,同时加强引进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特别是要注意提高我国在机械、电器、电子、仪表制造工业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条例》明确指出:凡是国内能够提供的设备,国内能够承担的勘探、设计工作,以及采取与外国厂商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都必须在国内安排解决,保障有限的外汇资金真正用到最关键的地方。

根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1980年至1984年间,全国技术引进项目和设备进口项目共计1.6万项,使用外汇120多亿美元。其中包括彩电生产线113条,电冰箱生产线70条,复印机生产线15条,铝型材加工生产线35条,集成电路生产线22条,矽钢片剪切线7条,浮法玻璃生产线6条,此外还有大量食品、轻工产品等生产线。这些技术和设备在许多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终于依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彩电等多个方面,快速赶超世界领先水平。

在对外交流中学习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之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我国对外经贸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国家急需迅速培养大量满足对外开放需要的专门人才。正是客观形势的强烈需求,使得国内掀起了一股培训相关人才的热潮。

当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人才培训和学习的重中之重,要尽快让大家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意义。

学习方法主要是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我国历史上兴衰与开放的关系,同时通过驻外使领馆及其他各种渠道收集整理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新加坡、巴西、南斯拉夫、墨西哥、印度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有关资料,印发全国供学习讨论。邀请一些出国考察团组介绍情况,同时也利用接待外国政府代表团的机会与有关人员交谈,学习知识。

此外,还组织业务骨干到一些重点国家、地区进行短期培训和考察,并对每一批出国培训的学员都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每个团组回国后必须写出详细的学习、考察报告,并将这些报告选编作为学习材料印发。要求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带头学习,在机关内部讲授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等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