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17546600000008

第8章 军事家李鸿章(上)(2)

那时,曾国藩已经接受了独自征讨太平军的重任,肩上的责任很重,没有人可以替他分担,也没有人可以牵制他。于是他派李鸿章负责平定江苏,左宗棠负责平定浙江,曾国荃负责平定南京。南京,是太平天国的根据地,而南京与江浙两省相互庇护,才形成了太平天国国强大的势力。所以若不扫清江苏的太平军,则南京不可能被包围,而如果不包围太平军的老巢南京,则扫清江苏的敌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就在淮军前往上海的时候,曾国荃和杨载福(后改名为杨岳斌)、彭玉麟等,计划以水陆并进,击破长江南北两岸的太平军堡垒。四月份,曾国荃从太平府出发,顺着长江而下,拿下金柱关,夺取东梁山营寨,进一步攻克秣陵关、三汊河、江心洲、蒲包洲等军事要塞。五月份,他便率军进驻南京城外的雨花台。实际上他的这些战功得力于李鸿章解除了松江之围。所以,说起这次战役的战绩时大家清楚,湘军之所以能够攻下南京,消灭大量敌军,并不是曾国荃一个人的功劳,实际得益于李鸿章等人消灭了其他的一些势力,断绝他们的粮饷和支援部队,让这些军队形成了孤立的局面,这样一来,太平军的主力也不得不坐以待毙。而淮军之所以能够平定江南,立下大功,也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功劳,实际得益于曾国荃等人直捣太平天国的巢穴,使他们的精兵强将产生了后顾之忧,战斗的锐气受到了挫败。苏东坡词曾有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同治元年、同治二年期间,也呈现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一次豪杰并起的局面。

李秀成,这位李鸿章的劲敌,乃是太平军将领后起之秀当中最为优秀的。洪秀全最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他队伍当中的杰出将领是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当时人称为“五王”。后来,冯云山、萧朝贵战死于湖南;杨秀清、韦昌辉在南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石达开则自己胸怀远大志向,不满足于现状,独树一帜,转战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四川等省,我行我素,自此,从前的“五王”也就不复存在。咸丰四年(1854年)、五年(1855年)之间,是政府军队最萎靡不振的时候,也是太平天国的士气最为低落的时候。李秀成出身于普通士兵,地位低下,当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割据一方时,他也只不过是杨秀清军中的一个服役的小侍卫。但是他非常聪慧机敏,擅长谋略,胆识过人。所以在太平天国晚期的时候,他得以扬起太平天国的余力,翻江倒海,掀起一阵巨浪,使政府官兵疲于应对,使得太平天国运动能够推迟六七年的时间才被平定,全是由于李秀成和陈玉成二人的力量所致。陈玉成驰骋于长江上游地区,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掀起一阵飓风,李秀成则出没于长江下游及入海口一带,在苏州、杭州、常州、扬州等地激起狂波巨浪。等陈玉成战死以后,洪秀全所能依靠的能撑起太平天国的将领,就只剩下李秀成一个了。李秀成不但智勇过人,而且胸怀宽广,对待下属宽仁厚爱,深得将士之心。所以,当时虽然安庆已被清军收复,但下游的太平军仍然奋勇作战,形势更加糟糕。自从曾家兄弟合围雨花台之后,在江苏各地和南京的大小战役仍然持续着,并让李鸿章、曾国荃费尽心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勉强求得了表面上胜利的人,正是李秀成。所以谈论李鸿章,就不可不知晓李秀成这个人。

李鸿章自南汇战役之后,根基渐渐稳固下来,就打算和南京的官兵相互配合,牵制太平军的兵力,于是确定了进攻的策略。这一年的七月,他派程学启、郭松林等人突袭青浦县城,随后收复了该县,又命另外的一支军队乘坐汽船渡海,进攻浙江绍兴府的余姚县,又收复了该县。八月,李秀成派谭绍洸率领十多万人,进犯北新泾(江苏地界,离上海只有几里地),刘铭传在半路堵截,进攻并大败谭绍洸,于是太平军便退守苏州。

同月,淮军和常胜军一同进入浙江,进攻慈溪县,将其收复。在这场战役当中,常胜军的统帅华尔奋勇向前,不幸胸部中弹身亡,死前留下遗命要求身着中国的服装下葬。之后美国人白齐文代理统率常胜军。

这一年春秋之交的那段时间,江南地区瘟疫流行,很多官兵被传染,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李秀成想乘着这个机会,解救南京之围,于是在闰八月的时候,挑选了苏州、常州的精兵十多万人奔赴南京,将曾国荃军队大营团团围住,调用了几十门西洋开花大炮,集中火力轰炸。连续十五天,清朝官兵拼死战斗,士气没有丝毫受挫。九月,李秀成又令李世贤从浙江率领十多万人合围南京,攻击也变得更加猛烈了。曾国藩听到消息后,非常担心,急忙从别处调集了大量援兵。然而当时浙江以及长江以北各支清朝政府官兵,都各自有各自的任务而无法进行救援。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两军自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激烈战争。当时太平军有大军二十多万人,而陷于重围当中的清朝官兵不过区区三万多人,而且有过半的将领和士兵先后病死、战死以及负伤。而曾国荃与将士同甘苦、共患难,就像家人、父子间一样团结关爱,因而三军将士愿意为其战死,所以能够抵抗并战胜十倍以上的敌人。李秀成看到其并不能解南京之围,又因为江苏省内的官兵的士气又逐渐高涨起来,于是他便担心江苏地区失守而南京也不能够独全。十月,李秀成便带兵撤退,解除了雨花台之围。

[按语:在这场战役以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大势已去。驻军于敌人坚固的城池下,乃是兵家大忌。向荣、向春,都曾犯此大忌而两度遭受失败,所以曾国藩非常警惕,也非常慎重。最开始曾国荃驻扎在雨花台的时候,曾国藩就多次告诫他。到这场战役时,外有十倍于政府军的敌军,内有走投无路、拼死一战的末路之人,政府官兵的危险处境,可以说前所未有。太平军明知清朝官兵此时力薄势寡,而且伤亡惨重,却不敢奋力搏杀,与之决一死战,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建立非凡战功,而是功亏一篑,率领军队退去,导致进退失策,随后走向灭亡,到底是什么原因?这大概都是由于当时太平军将领已极度富贵荣华、骄奢淫逸、贪生怕死,因而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清朝官兵们始料不及的。曾国藩曾说:“军队最怕士气低落。”在道光、咸丰两朝之际,清朝官兵全都暮气沉沉、士气低落,而太平军却朝气蓬勃、士气高涨;到了同治初年,太平军都变得士气低落,而清朝官兵则朝气蓬勃。成败的关键,正在于此。实在地讲,以李秀成这样的贤能之才,尚且不能避免失败,像洪秀全这样的冢中枯骨,更是不值一提了!所谓灭亡六国的,实际上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朝;灭亡秦朝的,实际上是秦朝统治者自身,而并不是天下之人。殷鉴不远,有志于夺取天下的人,应该以此来警告自己。洪秀全最早不过是一个市井无赖,等抓住机会后在短时间里崛起,不到几年的时间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但他却没有在当时风起云涌的社会局势下,通过战争来成就一番大业,而是很快就偏安苟且于南京,将其作为安乐窝,不求进取,筑起宫宅院,真是和陈涉一般目光短浅、见识低微的人。死守在一座城市里,等着别人来包围。所以向荣、和春的溃败,并不是因为洪秀全有克敌制胜、起死回生的招数,实在是洪秀全所遇到的对手也和他相当,差不了多少,从而得以苟延残喘,勉强支撑了一段时间。唉!洪秀全的崛起和失败都在一线之间,这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所致?君子都会说:“是人的原因。”

[又按:这场战役是淮军和湘军诸位将领最终立下功劳的最大关键点。如果没有包围南京,就不能够牵制江苏、浙江一带的太平军,而李鸿章新创建的淮军,也难以很快取得胜利;如果没有攻打江苏、浙江一带,那也不能够解除南京的重重包围,这样的话曾国荃的久战疲惫的军队也将难以保全。读史的人不能不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李秀成包围南京的时候,让他属下的将领谭绍洸、陈炳文在苏州留守。九月时,谭绍洸等率领十多万兵力,分别从金山、太仓向东进发。淮军的各位将领防御、抵挡了他们,并和他们在三江口、四江口展开了交战,相互间各有胜负。太平军又沿着运河安营扎寨,绵延几十里,还在运河及其支流上面架起了浮桥,从而方便相互往来和联系,进攻黄渡,把清军包围在四江口,狂攻猛打。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命令各位将领,攻打太平军的大本营。可太平军骁勇善战,淮军很快就招架不住。而此时,刘铭传、郭松林、程学启等将领身先士卒,挥剑冲杀,淮军的士气为之大振,于是大败太平军,抓获、歼灭了一万多人,四江口之围才得以解除。

常胜军的统帅华尔死后,白齐文凭借副手的资格继任其职位。白齐文这个人的为人,与华尔完全不同,是个满腹阴谋、贪权狡诈之徒。当时他看到清朝官兵在战场上的被动和窘迫后,便在私底下接洽太平军将领李秀成。十月,白齐文暗中计划在松江城为李秀成做内应。到了上海以后,白齐文胁迫上海道台杨坊,向他索取巨额的军费。杨坊没有答应他,于是他便殴打了杨坊一顿,抢到四万两白银后逃走。李鸿章听到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马上和英国领事馆进行交涉,罢免了白齐文的职务,并让其偿还他抢劫所得的全部财物,随后又用英国军官戈登接替了他的职务。常胜军这才开始重新听命于李鸿章,发挥其作用,时为同治二年二月。这实际上是李鸿章与外国机构交涉的第一件事情,他的果敢决断以及强硬的外交姿态,得到了评论家们的肯定和赞许。

白齐文被罢免以后,李鸿章本想要杀了他,但是因美国领事馆的阻止,于是便将其放了。之后,白齐文又投降于李秀成,为李秀成担任军事参谋,策划了多次战役,但都比较局限,没有多大成效。他曾劝说李秀成放弃江苏、浙江一带,砍掉那里的桑茶,毁掉那里的房屋,然后集结兵力北上,占据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中原腹地,而控制东南地区,因为清朝官兵水师的势力范围到不了那里,由此大业可成。但李秀成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白齐文又为太平军购买大量军械,抢掠了一些汽船,得到了几门最新式的大炮,献给李秀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苏州战役当中,清朝官兵几百人战死于宝带桥。后来,白齐文感到在李秀成那里也不得志,便又前往漳州投靠其他的太平军部队,最终被郭松林所抓获并杀掉。

先前曾国藩抓住了太平军的一个信使,从他那里得到了洪秀全给李秀成的手谕,说湖南、湖北以及江北地区,现在正兵力空虚,让李秀成率领二十万军队前往,先攻下常熟,然后一边攻打扬州,一边紧盯着安徽、湖北一带。于是曾国藩便派遣李鸿章率部先发制人,告诉他应该迅速拿下太仓州以便干预常熟的形势,从而牵制李秀成,让其没有将军队开赴江北地区的机会。李鸿章所持想法也正好如此。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李鸿章就下令常熟的守将,让他们死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而后派遣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率领军队驾轮船前往福山,与太平军交战几十次,都获得了胜利;此外,派遣程学启、李鹤京攻打太仓昆山县,分散太平军的兵力,而命令戈登率领常胜军与淮军一起,共同攻打福山,最终攻克下来,常熟之围得以解除。三月,收复了太仓、昆山,抓获太平军七千多人。在这过程中,程学启居功至伟,从此戈登愈加佩服程学启。

五月,李秀成从无锡出发,与他的五名部将一起,率领水陆大军数十万人企图增援江阴,占领常熟。李鸿章派遣他的弟弟李鹤章以及刘铭传、郭松林等人分路抵御太平军。刘铭传、郭松林与太平军的先锋部队相遇,并击败他,取得了胜利。然而太平军来势汹汹,非常猛烈,双方的伤亡人数几乎差不多。当时太平军沿着运河的河岸筑起连营,北起北,南到张泾桥,东起陈市,西到长寿,纵横六七十里,其间有堡垒上百座,全都扼守在运河的险要位置。太平军还把运河的桥梁全部拆毁,在河上备置了炮船,水陆军队相互呼应,形势一度极为紧张。

李鹤章与刘铭传经过商量后,偷偷收集木材建造了浮桥,在半夜时候迅速渡河奇袭太平军,攻破在北的太平军营地三十二座。郭松林同样发动进攻,奋力作战,攻破在南的太平军营地三十五座。周盛波的部队,则攻破在麦市桥的太平军营地二十三座。于是太平军大溃败,死伤几十万人,横尸遍地、河流堵塞。又擒拿了太平军的将领一百多人,获得马五百余匹,战船二十艘,兵器、弹药、粮草等不计其数。从此顾山以西再也没有太平军活动的踪迹,淮军的士气也受到了极大鼓舞。六月,吴江的太平军守将望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