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17546600000027

第27章 结论(2)

李鸿章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常常都带有傲慢轻侮的神色,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还常常戏耍和嘲弄他人,只有在面对曾国藩的时候,他才如同面对严父一般,毕恭毕敬,有些时候甚至让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

李鸿章与外国人交涉的时候,常表现出尤其轻蔑、侮辱的态度,他大概是在内心里将他们全都看作市侩小人,说他们都是奔着利益而来,我也就精打细算,把利益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种崇洋媚外的劣根性,在李鸿章身上是没有的。

在外国人当中,李鸿章最为敬重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戈登,一个是美国将军格兰特——他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立下了大功。格兰特到天津访问的时候,李鸿章用高规格的礼节接待了他。此后在接见美国公使的时候,李鸿章也经常询问格兰特的生活起居。等到他出访西方各国,经过美国的时候,听说美国人为格兰特设立纪念碑,还立即赠送了白银千两以表敬慕之情。

李鸿章做事情非常认真、细致,每遇到一个问题时,必会再三盘问,毫不敷衍。他平时也不轻易许诺,可一旦许诺的事他就必然做到,可以说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李鸿章在欧洲访问的时候,多次问到他人的年龄多大以及家产有多少等等。随行人员有时便提醒他:“这些都是西方人最为忌讳的事情,最好不要再问。”李鸿章却不予理会。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把欧洲人放在眼里,想的不过是把欧洲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罢了。最为可笑的是,李鸿章有一次参观了英国的某一个大工厂,参观完以后,突然对他们的工头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像你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工厂,一年有多少收入啊?”工头回答说:“除了正常薪水之外并没有其他收入。”李鸿章然后缓缓地指向他手上戴着的钻石戒指说:“那么你的这个钻石是从哪里来的?”弄得十分尴尬。这一件事,欧洲人将其传为奇谈。

社会上的人还传说李鸿章富甲天下,这个说法大概不足为信,但李鸿章约有几百万两白银的产业,倒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这些企业中,他都有不少股份。有的人还说,南京、上海等地的当铺银号也大多归他管理。

李鸿章在北京的时候,经常居住在贤良寺。大概是因曾国藩平定江南之后,他第一次入京觐见的时候就是居住在这里,此后也就习以为常了。将来这座寺想必也将会为《春明梦余录》增添一段故事了。

李鸿章平生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未曾担任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戊戌会试那一年,李鸿章正好在北京,心想这次是志在必得,最终却还是没能成功。哪怕是朝殿阅卷大臣的职务,也没有一次派他担任过,李鸿章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像他这样功名盖世的人,还对此念念不忘,可见科举考试对人的毒害之深。

以上的几条,不过是我偶尔拾掇而来的,姑且记录进来,作为观察和了解李鸿章一个侧面的材料。作者与李鸿章之间交往不深,不能够知晓更多他的逸闻轶事,也由于有很多无关大体的事件,记都记不完,所以其他更多的也就不多记述了。然而李鸿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想在此用两句话来对他作个评断,即: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他的短处;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他的长处。唉!李鸿章已经去世,然而国家依旧多难,或许还会出现比李鸿章时代更加糟糕的局面,后世的仁人君子,又将如何面对呢?

我在读日本的报纸时,发现有一篇德富苏峰所写的评论,他对李鸿章的评论有独到之处,现特将其译录如下:

支那的名人李鸿章去世了,东洋地区的政局,从此以后不免会有些寂寞,而不光是替清朝朝廷失去栋梁支柱而感到叹惋。

总的来讲,若说李鸿章这个人有多么伟大,建立的功业有多么巨大,不如说是他的福气和命运过人。他早年就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入翰林院,获得了高贵、清雅名望的地位,恰逢太平天国叛乱,他就做了曾国藩的幕僚,担任淮军统帅,依靠戈登之力平定了江苏;等到他平定捻军的时候,也是秉承了曾国藩遗留下来的策略,从而成就了大功;等他担任直隶总督,办理天津教案,正当他受到法国要挟,狼狈不堪之际,忽然碰上普法战争爆发,法国、英国、俄国、美国,全都忙于应付西欧的大事,而天津教案的事也就无声无息地不了了之。近来这二十五年间,他担任北洋大臣,在天津开设衙门,之后总揽支那的大政,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这实在可以算是他的全盛时代。

虽然如此,他的地位和他的势力,并非全部都是靠侥幸得来的。他在支那文武百官当中,确实有超凡的眼力和敏捷果断的手腕,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他知晓西方东渐的大势,了解外国的文明,并思索利用西方的文明来自强,这样的眼光,即使是他的前辈曾国藩,恐怕也要差他一截,而更不用说左宗棠、曾国荃这些人了。

他在天津训练淮军,用西洋的方法操练他们;兴办北洋水师,在旅顺、威海、大沽等地设防;开办轮船招商局,以方便沿海河川的交通;设置机器局,制造兵器;开办开平煤矿;倡议修建铁路。从军事到商业、工业,没有一个方面他不留意。暂且不论这些想法是否出自于他本人,不论这些大权是否全部都在他手上,也不论他办理的这些事是否卓有成效,如果就说引领大清国前进并达到今日之地位的人究竟是谁?那排在第一位的不得不说是李鸿章。

世界上的人大概都知道李鸿章,却未必知道北京的清廷。尽管李鸿章对于北京的清廷来说,并不是值得深信的人。不光如此,清廷还常用猜疑、嫉恨的眼光来看待他,只不过由于受到来自外界的压迫,而解决此困难和纠纷,除了他无人能办好,所以不得已而用他。而且各省的督抚、满朝的文武官员,对李鸿章心存不满的人,也比比皆是。所以,即使是在他事业的全盛时期,李鸿章在朝廷内部的势力都是非常薄弱的,并不像他在对外时所拥有的那般无限的权力和光荣。

中日战争是李鸿章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他究竟是不是从最开始就打算要和日本一战呢?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李鸿章在情况万分紧急之时,忽然去和俄国公使喀希尼协商,请他帮忙干涉以平息战争的举动来看,则或许从他最开始派兵到朝鲜的时候,就是打算用威胁的手段,让日本不战而屈,是否如此,我们也不得而知。又大概是他自视过高,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对敌情的掌握和考察不到位,对东亚的大势不甚了解。总之,李鸿章算是失误了,在这里也不能为他隐瞒错误。而用一句话来概括,则可以说中日战争实为他平生孤注一掷的一场赌注,而这一掷不中,致使他多年积累下来的功劳、名声,几乎一扫而光。

平常人若是遭受这样的挫折、失意,恐怕没有几个不会忧愤而死的。虽然如此,已经七十三岁高龄的李鸿章,还是能在内承受朝廷的指责,在外则勉力支撑残局,挺身而出负责议和谈判,而在议和中不幸被刺客所袭击后,还能够从容不迫,不辱其命。之后他又远赴俄国,祝贺俄皇加冕,并访问欧美各国,仿佛之前的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毫不介意。他所为一般人不能及的地方,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