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17546600000002

第2章 序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早年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回乡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后入曾国藩幕府,受命在安徽组建淮军,并赴上海开辟东线战场。旋署江苏巡抚,攻占苏、常。太平天国失败后,他任两江总督,解体曾国藩镇压了捻军。1870年,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常驻天津,主持对外交涉,成为办理“洋务”的领导人物。

在十九世纪下半期,李鸿章堪称是当时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引领风骚的佼佼者。他插足事务之多,涉及面之广,在同僚中罕有其匹。在政治上,他官居一品,先后任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一度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96年~1898年),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治国理念,以图适应“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方面,他热衷创办近代企业,晚清早期举办的四大军工企业中,他独占其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以后又扩展到民用工业领域,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并力倡修建铁路 ;在文教方面,他重视“储才”,建议设“洋学局”,赞赏西方的教育制度,并建立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电报学堂和医学堂;在军事方面,他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曾先后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海军两支近代化的武装部队;在外交方面,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代表清政府经办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涉,几乎“无约不予”,绝大部分对华条约差不多都由他出面签订,以至在外国人眼中,李鸿章就是清政府的化身。也正因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署者,所以邓小平说,如果不在1997年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李鸿章的一生几乎就是晚清史的一个缩影,所以,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1873年~1929年)在李氏去世后不久写成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别称《李鸿章》)中,就认为李鸿章是近代“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李鸿章逝世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而梁启超也就在这一年完成了他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对李鸿章一生的是非功过作出评价。这部传记篇幅不长(约七万余字),但梁氏却力图创新。他一改中国传统史传的写法,采取夹叙夹议的评传体。诚如作者在“序例”中所言:“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他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是:“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应该说,梁启超的评价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他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而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杨肇南同志就读文科,勤于阅读,对文学、历史、哲学、法律均有涉及。考虑到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观点。又感到梁氏原著以浅近文言写成,不便于今天的青年阅读,遂决定将其改写成现代汉语文体,并增加了一些相关注释,配以部分历史图片,使该书更具可读性,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他希望我为这部书写一篇序言,兹聊缀数语以表祝贺之意。

杨东梁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前馆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