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17546600000011

第11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1)

捻军的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的失当

曾国藩、李鸿章平定捻军的策略

东捻之战

西捻之战

收复了南京以后,国内的征伐之气消去了大半。不过捻军的叛乱还在继续,忧患仍然没有平歇。捻军的造反,开始于山东的无业游民。到咸丰三年(1853年)时,洪秀全攻陷了安庆、南京,安徽省全省都大为震动,捻党趁着这个机会,在宿州、亳州、寿州、蒙县等地兴起,横行于安徽、山东、河南一带。所到之处,大肆掠夺,政府官兵无法控制。有奉命率军剿逆的,都被捻军反击,且屡战屡败,所以捻军的气焰也变得越来越嚣张。到了咸丰七年(1857年)冬天,他们的游骑便开始侵扰直隶大名府等地,北京也开始戒严。

现将捻军之乱初起时到李鸿章率军到来以前,所派遣的多次平捻的统帅列表如下:

人 官 任官年份 屯驻地

善 禄 河南提督 咸丰三年 永城县

周天爵 钦差大臣 咸丰三年 宿州

吕贤基 工部左侍郎 咸丰三年 安徽

陆应谷 河南巡抚 咸丰三年 开封府

袁甲三 钦差大臣 咸丰三年 宿州(周天爵卒代之)

舒兴阿 陕甘总督 咸丰三年 陈州

英 桂 河南巡抚 咸丰四年 开封府

武隆额 安徽提督 咸丰五年 亳州

胜 保 钦差大臣 咸丰七年 督江北军

史荣春 提督 咸丰八年 曹州兖州

田在田 总兵 咸丰八年 曹州兖州

邱联恩 总兵 咸丰八年 鹿邑

朱连泰 总兵 咸丰八年 亳州

傅振邦 总兵 咸丰九年 宿州

伊兴额 都统 咸丰九年 宿州

关 保 协领 咸丰九年 督河南军

德楞额 协领 咸丰九年 曹州

胜 保 都统钦差大臣 咸丰十年 督河南军,关保为副都统

穆腾阿 副都统 咸丰十年 安徽(协助袁甲三)

毛昶照 团练大臣 咸丰十年 河南

僧格林沁 蒙古亲王 咸丰十年

曾国藩 钦差大臣 同治三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皇帝北行,避难于热河。捻党趁此机会,侵入山东,在济宁大肆掠夺。德楞额率军与捻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归。随后朝廷开始让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统领军队,追击各路捻军,获得骁勇善战的名声。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的几位首领陈得才、蓝成昌、赖汶洸等与捻军会合。捻军首领张总愚(宗禹)、任柱、牛落江、陈大喜等各自率领数万人,出没于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省的各个州县间穿梭往来,行动迅速,如同暴风骤雨一般难以捉摸。与之相比,清朝官军则疲于奔命。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捻党的一支军队进入湖北省,大肆劫掠襄阳、随州、京山、德安、应山、黄州、靳州等地。舒保战死,僧格林沁的部队也屡次被打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强悍勇猛有余,却不学无术,军纪不够严明,部队在所到之处肆意烧杀淫掠,和太平军、捻军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使得湖北的人民都对其大失所望。

当时南京刚刚被收复,太平军的余党有数万人并入捻军,又转到河南、山东等地,劫掠当地不少城市。同治四年(1865年)春天,僧格林沁勇猛、坚决地率领轻骑,追击捻军头目,一个昼夜奔驰三百里,到达曹州的时候,部下很多人都产生了怨愤乃至反叛的心理。四月二十五日,僧格林沁的部队中了捻军之计,大败,僧格林沁也在奋力作战之后坠马而亡。朝廷上下震惊不已,纷纷表示哀悼。而后急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的军务,又命令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为曾国藩做后勤保障。

清朝官兵在之前的剿捻过程当中,只是不断地追击,一直劳而无功;偶尔进行围攻堵截,也不过是应对一时之急罢了。总的来说,无论是攻还是守,若不是姑息苟且而使捻军有机会养精蓄锐、发展壮大,则是无计划地草率进攻而使得自己的兵力消减、士气受挫,从没有认真统筹全局,确立一个固定的作战策略,以至于兵力消耗了十五年之久,仍然一点成效都没有。曾国藩受命剿捻以后,开始制定了一个对捻军进行大包围,牵制其活动的战略规划,就是先把捻军围堵到一个角落,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歼灭。李鸿章秉承了这一战略方针,从而得以平定中原。

曾国藩,是一位仁人君子,向来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常用持盈保泰、急流勇退的信条来鞭策和提醒自己。成功收复南京以后,他觉得平生的抱负已经得以实现,便急于从官场上引退。等到僧格林沁阵亡后,捻军的势力已迫近京畿之地,情况日益危急,曾国藩才临危受命于败军之际,在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又勉强赴任。然而他认为湘军暮气渐重,恐难以担当大任,便逐渐分批遣撤湘军,只用淮军来奔赴前线应敌。大概曾国藩从开始接受这一任命的时候,就希望把这个重任让给李鸿章,让他借此成就功业,而且怀有这一想法应该很久了。到了同治五年十二月,曾国藩便托病辞去此职,而李鸿章则接任为钦差大臣。曾国藩又回到他原本的两江总督的职位上,为战事筹集后勤粮饷等。

李鸿章的剿捻方略是这样的:他认为捻军已经成为流寇,因而通过围堵迫使其不能流窜,然后会师合力围剿,乃是最好的策略。明朝的孙传庭曾说,想剿灭流寇,就要将他们逼迫到绝路上,在他们困顿、垂死之时歼灭他们。如果不是这样,仅仅是你我互相攻守,通过激烈战斗在个别的城池之间争一时的胜败,那么就算取胜也和彻底消灭流寇的目标相去甚远。李鸿章就是使用了孙传庭的办法,所以在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向朝廷奏称应该将捻军乱党追逼到深山环水的复杂地带,接着弃地逃跑诱其深入,然后集合起各省的兵力,从三面或者四面将其围困。后来曾国藩剿捻大功告成,正是得益于这种策略。

同年(1865年)五月,任柱、赖汶洸等率领大队人马深入山东。李鸿章命令潘鼎新、刘铭传全力追击,想要将他们赶到登州、莱州的海角附近,然后在胶州、莱州的交通要地围困他们,让他们往北不能够窜至京畿之地,往南不能够深入到淮南地区。六月,李鸿章亲自率领军队抵达济宁,在分析了战局形势以后,认为任柱、赖汶洸等各路军队,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并收编了一些散兵游勇和黑恶势力,极其狡猾和剽悍,不能轻视。如果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对他们进行包围,而且逼得太紧、包围圈过于狭小的话,就会让他们看穿计谋,而他们势必急于突破,跳出包围圈。这就很可能稍不留神便错失良机,让战场的整个局面又发生变化。于是制定了先在运河上设防以截断捻军退路,再扼守胶州、莱州以断其咽喉的策略。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一心希望把捻军乱党驱逐出山东省,因此与李鸿章的想法和策略多有不和。七月,敌军突然袭击潍河,而山东省守将王心安的军队驻防在戴庙,任由其偷渡,使得胶州、莱州的防守崩溃。于是一时间对李鸿章的诽谤言论接连不断,朝廷也对其严加责备,甚至出现改变作战策略的建议。李鸿章便再次上奏,认为在运河的东、南、北三面,捻军往来流窜,政府官兵分路围追堵截,虽然使得地方受到了更大侵扰,但是受害的地区也只不过是几个府县而已,如果任由他们达到运河以西,那么将会让多个省都受到践踏,祸患无穷。都是一样的国土,都是一样的臣民,不应该有所不同,厚此薄彼。于是坚持之前的作战策略,没有太多的改变。十月十三日,刘铭传在安邱、潍县一带和捻军交战,大获全胜。二十四日,刘铭传率部追击到赣榆,和骑兵统领善庆一起奋力作战,击毙了任柱,于是东捻军的势力被大大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