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0月24日黎明,德国和奥匈帝国一共集结了25万大军,用来对付意大利。在意大利的卡波雷托,德奥联军开始时用烟幕弹和毒气榴霰弹,对意军交替密集轰击,然后又使用了芥子气。意大利的防毒面具面对这种毒气,毫无抵抗能力,意军大部窒息而死。随后,德奥联军对意军的防守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轰击,意军的防守阵线全面崩溃。
到24日下午,贝洛的军队已渡过伊松佐河,意军全面溃退。如同以前几次战斗那样,成千上万的意大利人急于投降。而今,他们向胜利者欢呼,“奥匈帝国万岁!”“向罗马进发!”。
在意军逃往皮亚韦后,协约国急忙调了6个法国师和5个英国师去支持他们的伙伴。由于这些增援,意军得以坚守在皮亚韦河后面,以对抗德奥部队,意大利侥幸脱险。
虽然,意大利在一战中,像“墙头的草”不断地随风倒,但是,随着美国加入一战,并且在战后主导了形势,就连英法都没有占到多大便宜,更何况意大利。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带给伦敦灾难的“齐柏林飞艇”
1915年1月19日,走在伦敦大街上的民众,目光被天空吸引,因为在天空中飘下了白花花的传单,上面写着:“英国人:我们已经来过,而且还会再来,不投降就是死!”传单署名“德国人”。
这些传单虽然没有丝毫的杀伤力,但是这一次空袭引起了伦敦的“齐柏林大恐慌”,其震撼不亚于投下大量的炸弹,因为人们不知道下次投下的是炸弹还是传单,对于未知的恐惧,人们总是会放大无数倍。
这些恐慌的始作俑者,就是齐柏林飞艇。热气球是飞艇的前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热气球的作用只是局限在侦察敌情,帮助控制台控制炮火的方向,这要比在战斗机上容易操作。在气球上的观测员通过电话与地面保持联络,如果发现敌机,会对地面部队发出警告。要是敌机冲他开火,他可以跳伞逃生。地面上的人会立即回收气球,争取不让气球起火,与此同时,地面部队会用高射炮去驱逐敌机。在一战期间,海军也使用观测气球来探明海平面远处发生的情况。
热气球有优点,但是缺点也很显着:充气和升空过程耗用的时间太多,且有许多使用的限制条件,因此,飞艇和飞机加入到侦察的行列中来。飞艇由于加了发动机做动力装置,特别适合远程海上侦察。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飞艇的款式主要有两种:软式飞艇和硬式飞艇。软式飞艇的气囊是用胶棉或亚麻布制作的,艇体的外形靠气囊充气产生的压力保持,有动力、可操纵,一般外形采用流线型,它的飞行性能比气球有相当大的提高。
1900年,人类航空史的重要人物之一、德国贵族、工程师和飞行员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发明出了第一艘硬式飞艇,即“齐柏林飞艇”,创建了齐柏林飞艇公司。这种飞艇比软式飞艇性能更加优越,它使用结构完整的龙骨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齐柏林飞艇公司”制造的飞艇不仅用于商业,而且用于军事,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
一战爆发前,德国大力发展军工,制造各种武器。相比于英国一方的军事力量,德国在空军方面无疑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当时,德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部队。这支航空部队由陆、海航空勤务队组成,虽然分别属于德国的陆军和海军,但是有一个统一的协调部门,遇到情况可以迅速分工合作,执行侦察、情报收集以及搜索、救援任务。
一战时,飞机才被发明出来不久,技术很不完善,有很多的技术难关没有攻破,如果贸然升空,无异于让飞行员自杀;退一步讲,当时的飞机载重量很小,用它来空袭敌军,显然是“打一枪就跑”的类型,威胁不大;相比之下,飞艇就不同了,一次升空可以携带几百公斤的炸弹,对敌人的伤害很大,尽管飞艇身躯庞大,容易被流弹击中,但是,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往往是在傍晚携带数千斤的炸弹从德国起飞,飞跃英吉利海峡,在万家灯火的伦敦城的上空,一番轰炸后,立刻飞回,让英国防不胜防,因此,那时德国航空部队的主要力量不是飞机,而是齐柏林飞艇。
在德国军方眼中,齐柏林飞艇是一件利器,无往不胜,无坚不摧,1917年之前,德国一直使用飞艇对英国进行轰炸。这对英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民众心中,造成了无比巨大的恐慌,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在睡梦中就丢了性命。
一战开始时,齐柏林飞艇简直就是英国挥之不去的梦魇,他们面对这种飞艇毫无办法,当时飞机上还没有装备武器,而且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没有,就是白天发现了飞艇,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两个小洞。
1915年5月30日,德军驾驶飞艇在黎明飞临伦敦上空,士兵搬起炸弹,专门向密集的人群投放,造成了近百人的伤亡。虽然伤亡人数并不是很多,但是引起的心理恐慌确实像伦敦冬季的寒风一样,瞬间传遍了英国,造成了“齐柏林大恐慌”。
自1915年至1918年,德国出动飞艇208艘次、飞机435架次对英国实施空袭,其中飞机空袭52次,飞艇空袭51次,投弹约300吨,造成伦敦几千人的伤亡。德国的损失微乎其微,只有80艘飞艇毁于炮火和恶劣天气,人员伤亡却很少。
1915年,英国海军部研制出一种飞艇,专门用来对付德国。这种飞艇采用了最先进的劳斯莱斯鹰牌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74公里,极为灵活,再加上当时新型机枪的发明,对齐柏林飞艇,英国不再束手无策了。
1918年8月5日,德国派出大量的齐柏林飞艇空袭伦敦,但是由于英国早就有了准备,齐柏林飞艇全部被击落,属于齐柏林飞艇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在战后,齐柏林飞艇又被用于民用航空,用来运输乘客。1937年,德国兴登堡号飞艇发生空难,97名乘客和乘务人员中36人不幸罹难,从此,人们普遍对民用飞艇失去了信心,飞艇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致死人数超过一战的“杀人流感”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世界流行,引起世界的恐慌。也许会有人不屑一顾,不就是感冒吗,有必要搞得草木皆兵吗?结果再大不了,还不就是一群人在一起感冒流鼻涕、身体打冷战吗?
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就是小小的流感病毒,发起飙来,会让很多人惊恐不已!
1918年的“杀人流感”又称为“西班牙流感”,西班牙当年因流感死亡人数为800万,杀人流感因此得名。
1918年,当人们还在舔舐一战留下的创伤时,另外一种隐形杀手,正在慢慢逼近这个世界,当它在一瞬间突然开始发难时,整个地球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全世界超过1/5的人受到它的影响,在一年之中,有2000万~4000万人因为患上它而失去了生命,这个数字超过了一战伤亡人数的总和,是迄今为止夺走人命最多的一种传染病——流感。
1918年秋天,当一战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欧洲战场上,趴在战壕里的协约国士兵们,突然开始感觉全身发冷,不断打冷战,继而发起高烧,全身虚脱乏力,症状就像得了一般感冒。刚开始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认为只是普通的流感,在阴冷的秋天,患上感冒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他们错了,患病的协约国士兵,症状突然加重,身体持续高烧不退,士兵因为缺氧而变得脸红脖子粗,不断拼命地喘息,最后,严重到士兵口鼻中不断冒出血沫,极端痛苦地窒息而死。到了这时候,不论是士兵还是军官,都意识到他们大难临头了,可怕的传染病一旦在军营中传播,那将会无一人幸免。
1918年秋天,在战场上传播的确实是流感,不过不是普通的流感,而是真正的“杀人流感”,它的危害极大,如果被传染上,数小时之后,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症状,很快便会死亡。这种要命的流感,不同于一般的感冒,它的死亡率高达2.5%,而一般的流感1000个人也不一定有一人死亡。
这种流感的可怕,就在于你不知道什么时间会被突然感染,而且感染上之后,几小时内,就会死亡,一般的治疗方法也没有效果。就像是几个上班聊天的朋友,其中一人突然患上流感,还没等到下班他就死去了。
其实,早在1918年初春,这种恐怖的杀人流感,就已经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美国的一处军营中,先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100多人被感染上一种怪病,其中46人死亡。美军在一战最后时刻,加入欧洲战场,同时也将这种杀人流感带入欧洲,在最后一年加入战场的美国士兵,死于流感的人数竟然占到美军全部死亡人数的一半。
1918年9月,回美国的运兵船将这种杀人流感,带入美国,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传遍北美大陆。仅仅在一个月,美国就死亡了两万人,占到全部患病人数的5%;在美国大都市纽约,据史料记载在10月23日一天中,就死亡了851人。
杀人流感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横扫世界各地,患病的死亡率直线上升,在局部地区更是高得吓人。到1918年年底,保守估计有超过2000万的患者在这次的流感中丧失性命。
杀人流感既然不是普通的流感,那么又是什么呢?为何它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其致命性又在什么地方?
就在全球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准备一致对付它的时候,杀人流感却在1919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一场梦一样,来得很突然,消失得同样神秘。
后来,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慢慢揭开了“西班牙流感”神秘的面纱。这种致命的“杀人流感”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变异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一般都是在哺乳动物和禽鸟中传播,比如猪和鸡,但是,如何变异,并且传播到人身上,没有1918年流感病毒的样本,科学家们很难得知确切的传染源。
“西班牙流感”为什么对人体的伤害那么大呢?其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在“西班牙流感”的表面有两种微粒,一种叫血凝素,一种叫神经氨酸酶。流感病毒侵入上中呼吸道后,在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下被劈成两半,有毒的部分释放出来,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身体出现发烧、疼痛、乏力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造成上中呼吸道细胞大量坏死,肺与外部的气体交换受阻,氧供应不足,致使许多患者窒息而死。
人类是脆弱的,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可以让世界惊恐不已,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噩梦呢?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和社会都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不能以一己的私利随心所欲。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吧!
德国为什么没有造出原子弹?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在一战和二战中,德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始作俑者,人们不禁会问,德国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掀起两次大战?
经济、地理、民族等方面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是德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领先不能不说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战争的某些阶段,先进的武器甚至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谁也不会想到,风光秀丽的德国竟然是众多杀人利器的生产之地,像杀人如麻的毒气弹、巨大火炮,先进的冲锋枪、火箭弹,以及灭绝人性的焚尸炉、重型坦克,等等,这些技术先进的武器,在战场上就像死神手里的镰刀,大片大片地收割着鲜活的人命。
事实上,如果不是阴差阳错,差一点原子弹也会第一个被德国制造出来。
幸亏这种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战争狂人希特勒还不知道会犯下多少令人发指的罪行,也许人类会因此毁灭在他的手中。
希特勒当初为什么最终没有造出原子弹呢?要知道“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原来都是德国人或者曾经生活在德国的。
二战开始前的德国小城哥廷根,冬暖夏凉,是一座环境优雅,学术氛围相当浓厚的城市。这座小城里有一所大学,以小城的名字命名,就叫哥廷根大学,是欧洲的着名学府。这在所大学里,产生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后来享有“原子弹之父”美誉的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本来是德国人,后来随着家人移居美国。1924年,奥本海默又回到德国,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物理。1927年春天,奥本海默要求参加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考试,但是被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缺乏一系列本应在入学时就必须办好的手续。古板的教育制度让他碰了钉子,不得已,他只好回到了美国。
近代物理学界的泰斗、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和原子弹也扯上了不大不小的干系。爱因斯坦生长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小时候谁也没有看出长大后他将是一个科学发展史上的巨人。爱因斯坦也来过哥廷根,在这个大学城里,他和其他的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开始了人类开发核能的设想。
当时德国纳粹高层官员中大多数人认为:“爱因斯坦的那套理论只在黑板上有意义,在现实中没有实用价值,远不如费迪南·波舍博士的大众牌汽车给我们这个帝国带来的实惠。”爱因斯坦在他们心中,就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学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