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17545000000003

第3章 原始社会卷(2)

趣味链接 炎帝神农

人们常把华夏儿女称为炎黄子孙,黄即黄帝——轩辕;炎即炎帝——神农。神农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因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功绩显赫而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奉为“三皇”之一,人们亦尊称其为“农神”。

涿鹿之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

据古史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中晚期,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就散居着许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部落通过长期战争、交往、迁徙和联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

华夏族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经融合后,华夏族沿着黄河南北岸,向华北平原西部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也在其着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平原。这样华夏部落与东夷部落之间的一场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涿鹿之战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争伊始,东夷部族首领蚩尤联合巨人部族夸父和三苗一部首先进入华北地区,并一举击败炎帝部族,继而占据了炎帝部族的领地——“九州”。炎帝神农遂向黄帝轩辕求援。

轩辕接到求援即刻调兵遣将,他命应龙带领三路军队堵截蚩尤;又命常先、大鸿作好正面进攻准备;命风后、王亥二人准备300匹火畜组成骑兵,还准备了800面夔牛大鼓。蚩尤的军队亦不甘示弱,他们利用气候变化,偷袭轩辕。而轩辕军队则把蚩尤围得水泄不通,不给其留下半点逃窜的空隙。双方军队战战停停,整整对峙了七七四十九天,难解难分。

一天中午,天气骤变,瞬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蚩尤认为再次交战时机已到,即刻命夸父传令准备突围脱逃。轩辕发现蚩尤意图,即命大鸿、常先和应龙按原计划作战。在狂风呼啸、沙尘飞扬中,夸父领兵突围,被大鸿截住,双方开战。只见兵器相击,火星飞溅,这时夸父的眼睛因被沙所迷,大鸿抓住时机,挥刀砍向夸父的腰背,夸父惨叫一声跌倒在地。蚩尤获知夸父受伤的消息后,双眼怒睁,抡起板斧,左右拼杀,领兵冲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轩辕发现蚩尤拼命突围,即命应龙率骑兵跨上火畜,又命风后擂鼓接应。蚩尤虽凶猛顽强,但突遇对方骑兵,始料未及,一时乱了阵脚,慌忙命令全军撤退。这时,轩辕把手一挥,800面夔牛大鼓一齐擂响,鼓震得蚩尤军队耳聋眼花,溃不成军。轩辕命六路大军,借鼓声威力,发起总攻,一举把蚩尤军队全部消灭在涿鹿之野。

趣味链接 涿鹿之战与民族融合

涿鹿之战是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部族与以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部族在向外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激烈碰撞,是炎黄联盟夺取天下大权、排除异己的历史。虽说此役残酷、野蛮,但是却为中华民族实现早期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奠定了基础。涿鹿之战后,华夏部族将蚩尤部族的文化融入进来,炎黄二族巩固了新联盟关系,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华夏文化。

阪泉之战——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

炎帝在涿鹿之战中屡屡败退,若不是黄帝及时营救,恐怕早已死于蚩尤麾下。涿鹿之战后,黄帝在联盟内部的权威日益见涨;而威信不再的炎帝只能通过重燃战火,与黄帝反目,才能一洗一战即溃的耻辱,重振往日的威严。因此,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炎黄联盟内部又爆发了新的战争。

黄帝部族的主力军因经多年才打败蚩尤,所以涿鹿之战后,疲累不堪,而一直屯兵于阪泉作旁观者的炎帝部族,情况则恰恰相反。所以炎帝看准时机,向黄帝部族发起攻击。黄帝对炎帝反目宣战倍感意外,虽经多次和谈,但终不能消解炎帝作战之欲,于是黄帝只能带领自己的部族与炎帝部族于阪泉激战。

战争伊始,黄帝亲率熊、罴、貔、貅、貙、虎六部之军向阪泉进军,炎帝自然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原本疲于作战的黄帝军队加之舟车劳顿,更显疲累,因此交战两日,数量占优的黄帝军队仍不胜而归。

到了第三天,当两军相接之际,黄帝突然摆动大纛,以黄帝所在之卫队为“摇光”,后队变前卫,分别以六部之军为“开阳”、“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变成了一个七星北斗军阵。其以虎部军队为首的斗魁,立刻形成了杓头一样三面包围、一面开网的阵势,像旋风似的卷向了炎帝所在之处。

炎帝见势阵脚大乱,急忙夺路逃亡。但无论怎样逃窜,炎帝始终逃不掉黄帝布下的合围军阵,体力不支的炎帝只能投降以求保住性命。

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通过阪泉之战,既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也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黄帝成为包括诸夷在内的更大规模的部落首领。从此,黄帝部族成为不断融合各地部落的核心力量,中华民族自此迎来了第一次大统一,而黄帝也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趣味链接 黄帝是三皇之一,还是五帝之一?

三皇的说法自古不一,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一说为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轩辕、神农、赫胥,一说为伏羲、神农、祝融,等等。几种说法虽然各异,但这些说法中的伏羲、女娲、神农、燧人、祝融、轩辕、赫胥都被后人视为华夏远古时期有助于文明进步的英雄人物。五帝一般公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被列为五帝之首。

尧舜禅让——上古时代的民主制度

据古史记载,自黄帝统一各氏族部落后,中华大地便形成了部落联盟,最高领袖由众部落共同推举产生。在这一天下为公的时期,出现了两个传诵千古的贤人,即尧和舜。

尧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他十六岁被推举为首领,在位七十年,功绩数不胜数。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

当尧年老体衰,不能理事,他不忍华夏大地毁于无能之辈,于是决定寻找贤人即位。有人推荐其子丹朱,尧认为丹朱粗野,好闹事,不能继任。在部落联盟会议中,很多人推举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可尧对舜了解不多,而天下大事,不能草草了之,于是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对舜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验。

尧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临危受命的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了许多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才干。经过多方考验,尧对舜所做的一切给予了认可,最终将领袖之位禅让于舜。

舜继位后不负众望,日理万机之余不忘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此外,舜还在政治上掀起了一番大的改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制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能力有限不能继任,于是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确定了治水有功、威望最高的禹作为继任者。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明主。

这两次的首领继任皆以让贤为根基,历史上将其称为“尧舜禅让”。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力转移。禅让制的推行,有利于团结部落联盟,协调社会生产,而让贤的尧舜也成了传诵千古的道德楷模。

趣味链接 尧是否真的愿意让位于舜?

尧舜让贤虽是一段佳话,但是据相关记载,其中疑点众多。其一:舜是东夷族人,而尧是华夏族的领袖,这两族一向不和,作为华夏族的首领,怎会让位于敌族?其二:尧年老时,想把权力交给儿子丹朱,所以他将军权交给了丹朱。不过,丹朱年轻,在掌控人心方面无法与舜匹敌,遂在部落联盟中并无太多支持拥护者。另据《竹书纪年》记载,舜为了逼尧退位,先把尧软禁起来,后来竟然发展到不准尧同儿子见面的地步,除非尧答应让位。由此可见,尧禅位于舜并非心甘情愿。其三:据《帝尧访贤》的记载,尧先后拜访了很多贤人,舜并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可是这些贤人不是年老体衰,就是甘愿归隐,因而可以推断尧禅位于舜很可能是无奈之举。

大禹治水——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黄河流域在史前时期长期遭受洪水袭击,人民居无定所,苦难深重。炎黄之时,共工氏所辖之地三分之二被洪水淹没;尧舜之时,黄河决堤,洪水涨至山腰;禹之时,十年九潦。当时的中原大地虽草木繁茂,土地富庶,但因洪水的袭击,田地大多五谷不收。生活在平原的人只能架巢而居,生活在丘陵上的人民只能在洞穴藏身。治理洪水,已是中原各部落共同的诉求。

鲧是这一时期治理水患的专家,他采用“水来土挡”的策略治理水患。这种方式在小范围内暂时奏效,但是不能根除水患,还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鲧治水九年,收效甚微,最终被舜治罪流放羽山。

鲧治水失败后,其子禹接下了治水大任。他从父亲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认为仅用树枝、土坯等堵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根据地势疏通水道才能根治。

于是,禹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部落,在伊、洛、河、济一代展开治水工作。经过一番周密的考察,禹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并且黄河淤积,流水不畅。经过一番研究,禹决定采用与他父亲“堵”相反的方针——“疏”来解决黄河水患。

疏,即疏通河道。根据自然地形,他们先把高地筑高加固,使之不再崩塌淹没,然后对低地进行挖土疏通,让水流顺畅排除。当黄河下游水道大致疏通后,禹又携众人回到龙门山口,将原本狭窄的山口开凿得更大,使龙门山口的水得到分流。

如此治理十三年,禹不仅成功疏导了高地的川流积水,也使肥沃的平原广野基本免于洪水泛滥之患。散居于中原大地的居民又重新聚居在一起,黄河沿岸从此又恢复了繁荣昌盛。

大禹因治水有功,后来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禅位于禹,禹成为华夏大地部落联盟的新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趣味链接 为什么说大禹治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自黄帝以来,各族联盟领袖的权力迅速发展,威望大为提高。发展至舜时期,“禅让制”大有被替代之势。大禹通过治水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统一决策的能力,为他后来继任部落联盟的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大禹治水还密切了各族之间的联系与团结协作,增强了各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各族大联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为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契机,为“禹传启,家天下”夯下了坚实的基石。因此,我们说大禹治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