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17545000000024

第24章 封建社会卷(13)

黄巢起义——大唐王朝的丧钟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相互交织在一起,致使晚唐后期的政治极为腐败,百姓极为贫困。当时有人上书指出:富人拥有弥望之田,穷人却无立锥之地。即便是这样,苛捐杂税依旧有增无减。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识之人尖锐指出:百姓有八种苦难而无丝毫快乐,国家有九种破败理由而无任何维持的道理。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农民起义的大风暴呼之欲来。

公元873年,唐懿宗病逝。朝中宦官拥立年仅十五岁的懿宗第五子李儇即位,是为唐僖宗。是年,关东地区相继遭遇旱、涝灾害,广袤关东大地,颗粒无收。

农民只好采摘蓬籽磨面,再掺杂树叶充饥。道路两旁皆是饿死的饥民。即便如此,唐朝官吏仍逼迫百姓缴税、服役,百姓走投无路,只好揭竿而起。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出生于盐贩家庭,善骑射、通文墨。虽多次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转而对时下社会充满愤恨。时值王仙芝起兵造反,黄巢便迅速起兵响应。

而全国各地的起义战亦相继打响,大唐王朝的丧钟就此鸣响。

王、黄二人的起义军在连克多处州县后,规模迅速壮大。朝廷即刻诏令五大节度使进攻起义军。而王仙芝和黄巢则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与强敌周旋,致使唐军兵力分散,无法组织集中进攻。当起义进程过半时,王、黄二人却因意见相左而分道扬镳。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黄巢的作战信心,他继续与唐军周旋于山东、河南一带。

公元878年,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王仙芝死后,其多数部将投奔黄巢,拥戴黄巢为王。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亲率十万起义军打过长江,连续攻下多座城池,最终占领了广州。此时的起义军人数已经发展到六十万。

公元879年10月,黄巢在广州发布北伐檄文,历数朝廷罪恶,然后大举挥师北上。公元880年11月,起义军渡过了淮河,向西北进军,一举攻下东都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归降。12月,黄巢又攻下了潼关。消息传到京师长安后,朝廷立刻陷入了恐慌。平日嚣张跋扈的宦官纷纷逃窜,而失魂落魄的唐僖宗则在大宦官田令孜和几百名禁军的庇佑下,逃到了四川。

不久,起义军占领长安。黄巢率威武雄壮的大军浩浩荡荡进入长安。长安市民听闻黄巢进城,夹道欢迎,观看起义军军容。是年12月23日,黄巢在长安即位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但是,大齐政权建立后不久,黄巢以及起义军首领就开始骄傲自满。他们麻痹轻敌,没有乘胜追击唐王朝的残余力量,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根据地,这给唐军留下了喘息之机。缓过神来的唐僖宗从各地调兵遣将,不但请来了沙陀贵族李克用的四万大军协助镇压齐军,还成功诱降了齐军大将朱温。

从公元881年3月到公元883年4月,齐军被唐军围困在长安整整两年。城中粮食缺乏,兵民疲累。在处境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黄巢率领十八万兵将撤出长安,向东转移。但在陈州(今河南淮阳)一线,又遭遇唐军的顽强攻击。双方交战将近三百天,齐军被唐军层层包围,伤亡惨重。

公元885年5月,齐军将领尚让、葛从周等部分齐军将领投降唐朝,致使齐军的兵力大为削弱。6月,在李克用和朱温的穷追下,黄巢率残部撤离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境内),最后自杀身亡。刚刚建立的大齐政权就这样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黯然”退出。

趣味链接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是黄巢数次赶考不中后的一首言菊诗,是作者借诗言志的真实写照。诗中的菊花气势凌厉,杀气腾腾、惊人心魄。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表现出不可遏止的反叛、愤怒、仇恨,充满了令人生畏的杀机。反映出作者要推倒现实,重整天下,凌驾万物的雄心壮志。应该说,这也是黄巢作为农民领袖最终杀向长安的前奏。

五代十国

后梁——朱温灭唐建后梁,拉开五代十国的序幕

“郡将自擅,常赋怠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氏日卑,号令不出过门。”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而大唐王朝当年封立的节度使,如今也仅剩下十几个。其中,以山西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实力最为强大。

李克用,别号李鸦儿,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沙陀贵族。黄巢大军攻克长安后,唐僖宗向李克用借兵。李克用率部进攻起义军,率先攻入长安,以功授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当时,李克用才二十八岁。

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出身贫寒,从小不务正业。黄巢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起义军,以战功升任为大将。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任命他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后来,唐军包围了长安,在形势危急的紧要关头,他投降了唐朝。后被唐僖宗重用,摇身一变成为了宣武节度使。

当年,黄巢率领齐军攻打朱温守卫的汴州时,朱温寡不敌众,就向李克用求救。在李克用的帮助下,终于解决了被围之困。然而,朱温回到汴州后,表面上对李克用殷勤有加,实际想伺机将其害死。幸好几名亲兵誓死护主,李克用才突围逃走。从那时起,李克用就和朱温结下了仇怨。

李克用逃回晋阳后,一面上表朝廷,请求惩办朱温,一面声言要亲率大军报仇雪恨。这让实力不及的朱温倍感焦虑。

公元888年,朱温拉拢忠武节度使赵犨一举消灭横行河南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朱温又开始向东、北两个方向扩张,兼并了感化镇、泰宁镇、天平镇,占领了兖、曹、濮、齐、棣、沂、密、许、郑、滑等州,实力超过了河东的李克用。

当朱温扫除东西障碍,兼并天下之际,李克用也在加紧并取邻道。但是由于他制御无方,军纪败坏,很难巩固所并地区,使已经收复的方镇不久即叛离。于是,李克用陷入东奔西走、手忙脚乱的被动地位。

公元901年,朱温应宰相崔胤之邀,带兵入关,大肆屠杀宦官。情急之下的宦官挟持唐昭宗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不过,李茂贞的势力远远抵不过朱温,几次大战后,便兵败被俘。攻下凤翔后,朱温牢牢地控制了唐昭宗,唐王朝政权完全掌控在了朱温手里。

公元902年,朱温兴兵直逼晋阳。李克用连战皆败后打算突围。逃往云中,在诸将苦谏下,李克用决心奋力反击。最终,李克用打退了朱温的军队,解救了晋阳之围,保住了根本之地。此后李克用再不敢与朱温抗衡。

在清除了外部障碍后,朱温不仅做起了帝王美梦,还立即付诸了实践。公元905年,朱温派人暗杀了宰相崔胤,逼迫唐绍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又派人将唐昭宗杀死,立其第九子——年仅十三岁的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嗜杀成性的朱温大肆屠戮唐室宗亲,并将当时朝廷三十多个主要官员全部杀死,把他们的尸体投进黄河。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哀帝退位,自己称帝,国号梁,定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梁,朱温即是梁太祖。至此,统治了二百八十九年的唐王朝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大分裂时代——五代十国。

趣味链接 后梁变局

梁太祖朱温晚年荒淫无道,与众儿媳均有乱伦关系。而朱温的儿子们对朱温的乱伦,不仅丝毫不感羞耻,竟然还利用妻子争宠,博取欢心,争夺储位。这真是旷古丑闻!在众多儿媳中,朱温尤其宠爱其养子朱友文之妻王氏。朱友文亦因妻子得宠而傲视宫廷。这让朱温的两个亲生儿子朱友珪、朱友贞甚为嫉恨。公元912年6月,朱温病危,欲立养子朱友文为皇太子。朱友珪之妻张氏得知内情后,告知朱友珪。气急败坏的朱友珪立即发动兵变,带兵直至朱温寝殿,杀死朱温,夺得权位。他的行为招致朝野上下怨声。朱友贞见状联合手握重兵的杨师厚乘势起兵,形势急转直下。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张氏自杀。朱友贞则名正言顺地即位为帝。十年后,唐大军攻破汴京,朱友贞自杀,后梁亡。

后唐——开国雄主难治江山

沙陀贵族李克用自从兵败朱温后,就一直屯守晋阳,养兵观势。朱温建后梁的次年,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勖继任晋王位,誓与后梁决战到底。

公元915年,后梁将领杨师厚于河北病故,后梁王朝顿时陷入了大混乱。李存勖抓住时机,乘机进迫,与后梁军队交战于河北柏乡,取得了初战的胜利。继而李存勖又攻占了幽(今北京)、魏(今河北大名北)二州,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公元923年4月,李存勖于魏州称帝,建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10月,李存勖兴兵攻入后梁都城汴京,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立国仅十七年的后梁自此灭亡。

后唐建国后,李存勖骄恣荒淫日甚,不仅不问政事,还宠信宦官,疑忌功臣。他任用孔谦,重敛急征,致使“四方饥馑,军士匮乏,百姓怨愤,众叛亲离”。

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后唐诸将皆声称要发动兵变,与李存勖正面对抗。其中,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在将士的拥戴下,率先反叛。曾叱咤天下的李存勖最终毙于流矢。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于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元天成。

李嗣源即位后,革除了李存勖时期的很多弊政,如废黜孔谦所立的苛敛之法;下令诸镇处斩担任监军的宦官;禁止中外诸臣贡献珍玩奇物;削减宫内冗员,仅留宫女一百人。李嗣源在位八年,天下泰安,战事甚少,农民连年丰收。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逝,后唐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帝位又展开了攻杀。这似乎已成为了末世王朝的定律。一旦帝位传承不能按照正常的嫡传纲常进行,那么该王朝也毋庸置疑将走向末路。

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即位,是为闵帝。次年4月,明宗义子李从珂起兵杀死了李从厚,自立为帝,是为末帝。公元937年1月11日,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又勾结契丹部族,率兵攻入洛阳,逼迫李从珂自杀。立国仅十四年的后唐自此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儿皇帝”石敬瑭建立的“后晋”。

趣味链接 荒唐帝王的荒唐事儿

李存勖统治后期,一反过往之智勇,专溺于声色、安逸而无法自拔,闹出了许多荒唐事。因其自幼喜欢戏曲,遂暮年之时常招引戏班入宫,为他表演,而他自己亦频频登台献丑。一次,身为皇帝的李存勖竟被一伶人扇了耳光。而这伶人也是反应机敏,立即阿谀奉承说他是天下至尊,独一无二。结果李存勖非但没有惩处这名伶人,反而对其大加赞赏,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李存勖因此成了千年笑柄。

后晋——成也契丹、败也契丹

后晋的开国之君石敬瑭原为后唐沙陀贵族,自幼喜读兵书。曾在后唐的开国战争中,多次救护李存勖、李嗣源于危难之中,遂李存勖、李嗣源称帝后,皆将石敬瑭视为心腹。李存勖特封他为河东节度使,李嗣源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李嗣源死后,后唐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权力争夺,最后明宗义子李从珂篡位自立。李从珂自立后,对手握重权的石敬瑭猜疑颇大,二人矛盾日益尖锐。当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时,石敬瑭决定起兵反唐。

由于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决定求救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燕云十六州(今属河北和山西)给契丹,并对契丹首领耶律德光称“儿”。当时耶律德光正苦于无法进入中原,石敬瑭借兵一事正应了他的心意,因此大喜。他迅速派精兵援助石敬瑭,并大败后唐军队。

公元936年,契丹和石敬瑭的联军一举攻入洛阳,大败后唐。李从珂自杀,后唐亡。耶律德光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帝。石敬瑭改元天福,国号晋,移都开封。之后,石敬瑭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并将之前的许诺全部兑现。

不过,石敬瑭这“儿皇帝”并不好当。其“割地称儿”与“武力夺位”做法受到很多朝臣的反对,而把持军权的各地将领们亦渐生二心。因此,在石敬瑭称帝开国后不久,各地就接连爆发叛乱,其两位皇子皆在叛乱中被杀,这给石敬瑭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为了平定叛乱,石敬瑭坚决执行“依附契丹”的政策,而且还引入“毒刑”。只要是被他怀疑猜忌的朝臣、权贵,甚至是亲信,皆惨死于此。

公元942年,石敬瑭病逝,其侄石重贵即位。石重贵登基后,决定脱离对契丹的依附,遂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契丹对此自不能坐而不视。公元944年,契丹兴兵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任命姑父杜威为元帅,率兵抵挡契丹。结果杜威却效法石敬瑭,暗中勾结契丹,说,只要契丹答应立他为晋朝皇帝,他就率领后晋主力军投降。这对于契丹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岂能不答应。

公元947年,契丹军队一举攻入开封。而失去主力军的石重贵根本无力抵抗,只能被迫投降。石重贵以及妻妾子女被俘虏至契丹,受尽了磨难和侮辱,几年后皆客死异乡。这个被契丹拥立的国家最终被“父国”所灭。古语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套用这句话来形容后晋的历史再合适不过,真是“成也契丹,败也契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