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心理常识
17544300000005

第5章 了解自己,首先从情绪开始(2)

找到情绪发泄的适当途径——霍桑效应

美国《读者文摘》中曾经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某天深夜里,一个医生接到一个令他当时很是郁闷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的是一个陌生妇女的声音,还没等医生开口,对方就说了一句:“我恨透他了!”医生不明就里,问:“他是谁?”“他是我的丈夫!”医生更加迷惑不解了,“请问你是需要什么帮助吗?这里是诊所。”但是那位妇女好像并没有听见似的,接着说:“我一天到晚要忙活家务,还要照顾家里的四个孩子……”医生觉得很突然,就很礼貌地打断了女人的话:“对不起,我想你是打错电话了。”可是电话那边依旧是女人声音沙哑的控诉:“他以为我在家就是享清福,有时候我想出去透透气,散散心,却遭到他的反对,说我想撇下孩子不管,可是他自己每天晚上都出去,到深夜才回来,说是有什么应酬!”女人叹了口气,“什么应酬!鬼才相信!……”电话这边的医生没再打断女人的话,而是一直听下去,直到女人最后说:“对不起,我知道您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您,但是这些话我憋在肚子里很久了,感觉十分的压抑,现在我向您说出来,感觉一下子轻松了好多,谢谢你,打扰您了,抱歉。”然后挂掉了电话。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霍桑效应”。霍桑是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家生产电话交换机工厂的名字,该厂有良好的生产条件,但是员工的工作热情却并不是很高,造成生产效率长期低下,于是一个在心理学上很着名的“霍桑实验”就产生了。通过实验,该厂得出一个结论,生产效率的高低是由这些员工们的工作精神状态决定的。于是该厂采取了提高员工精神状态的措施,让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加以发泄,这才渐渐提高了生产效率。“霍桑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无法被满足的意愿,并会由此产生不满、得过且过,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情绪是个可怕的无形的精神杀手,一旦发觉,就要想办法寻找出口,加以宣泄,而不是过分的压制,当然情绪的宣泄并不是你随意抓来一个人就可以把他拿来当做“出气筒”,更不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染给他人,而是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比如倾诉、诉苦,或者是转移注意力。用音乐、文字、旅游等形式改变现在的心理处境,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更加保证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事业的发展。

准确定位自己,避免情绪偏差——自我暗示效应

某小学在开学的时候,对每一个入学的学生都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并按照测验的结果将这些学生分别放在了重点培养班和普通班。后来,在每次的考试中,普通班似乎总是不会让老师们失望,成绩远远落后于重点培养班。但是,在一年之后的一次校务检查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消息,原来当初的智力检测结果被粗心的实验人员弄反了!这不禁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思考:智商高的孩子们怎么就成了落后生,而那些被安排在重点培养班的“笨孩子们”居然成了优等生?

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重点培养班的孩子们因为受到了“优等生”的关注,从而在潜意识里他们会有某种心理暗示,并朝着“优等生”的方向发展;而被错放在普通班的高智商孩子们,却受外界眼光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暗示自己智商低,久而久之,当然不会在学习上取得成绩。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心理效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暗示效应”。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信息的暗示,很容易出现对自己认知的情绪偏差,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准确地认识自己,不要让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

情绪的极限——超限效应

有一个很贪玩的初中女孩,由于迷上了网络上的劲舞团游戏,每天下午放学之后都会泡在网吧里不回家,并常常玩到深夜。每次回来之后都会遭到母亲劈头盖脸的责骂,还说以后再这样就不准她上学了,谁知道,这个女孩非但没有听进去,还逃起了课。某天深夜,她照样很晚才回家,结果今天开门的是父亲,令女孩更加意外的是,父亲并没有责怪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真的让我很失望。”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一夜,女孩彻夜难眠。后来,女孩再也没有晚归过,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话说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演讲,做演讲的是一位牧师,起初,他觉得这位牧师的演讲很精彩,于是决定多捐一些钱给他。但是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马克·吐温感觉到了乏味,心想:讲的也不怎么样,干脆捐些零钱算了。而在又一个十分钟过去了之后,马克·吐温发现这位牧师的演讲水平简直糟透了,就这样好不容易到了演讲结束该募捐钱的时候,马克·吐温非但没有捐钱,还从放钱的盘子里拿走了两元。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情绪的“超限效应”,即人类的机体会因为受到的刺激过多、强制过量过强、持续时间过久而引起情绪超限现象,从而导致不耐烦、逆反的心理状态。该效应启示我们:“话说三遍淡如水”,凡事点到为止,过分的强调与重复只会引起情绪上的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

碾断坏情绪的链条——踢猫效应

丈夫在单位被上司狠批了一顿,回到家还是一肚子火,一个人闷不吭声地坐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妻子见丈夫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就特意夹菜给丈夫,没想到丈夫非但不领情,还说:“我自己没长手啊,夹什么菜,这菜做得越来越不像样了!”妻子见状立马僵住了笑容,坐在旁边的小君看在眼里,想帮妈妈解围,于是,便撒娇似的对妈妈说:“妈,给我夹,我要吃那个。”一边说着一边将筷子指向离自己并不远的绿豆角,不料妈妈回头就给了小君一句:“自己没长手啊,要吃自己夹!”而这个时候,窝在小君脚下的小猫朝小君叫了叫,不想竟被小君狠狠踢了一脚,小猫夹着尾巴就跑出去了。冲出门的小猫刚好遇到迎面马路上的一辆轿车,司机看见小猫,想调转车向避开,但没想到竟然撞到了路边的孩子。

这种现象在心理上被称为“情绪转移定律”。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位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自己的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一个乐观开朗,生性活泼,另一个多愁善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郁郁寡欢,愁肠百结。一个小时后,当加利·斯梅尔加入他们的谈话的时候,竟然发现,那个乐观开朗的朋友已经开始唉声叹气起来了。由此可见,坏情绪的传递就像是一根永无停止的链条,如果我们一遇上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不加选择地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发泄,不仅会将不好的情绪传递过去,给他们带来困扰与伤害,还会严重影响到彼此关系的和睦。

将“最坏”进行到底——卡瑞尔定律

1951年的一个早晨,在法国凯普里斯海岸,有一个名叫温妮的加拿大游泳选手在这个地方跳入了英吉利海峡。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女儿的妈妈了,从跳入水中的一瞬间开始,她就不停地在与海浪与寒流进行着搏斗。她的眼睛被海蜇咬到了,疼痛难忍,四肢也被冰冷的海水泡到麻木,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很多次,温妮都在与自己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最后她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放弃,要么在海水中被淹死,要么成功返回后被自己的女儿们和朋友们看不起,既然如此还不如做最后的努力。可是后来,这两个设想都在温妮的毅力下未能成为现实,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决心,她最终成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加拿大人。

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卡瑞尔定律”。纽约有一家水牛钢铁公司,工程师卡瑞尔接受了一项任务,并被派到密苏里州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一段时间以后,经卡瑞尔安装好的机器几乎可以运作了,可是他随即又发现,机器的质量远远没有达到公司的质量标准,在对自己感到无比懊恼的同时,他也想到了最坏的结果。首先,最坏的、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自己丢掉这份工作,老板将这架不合标准的机器拆掉,并损失掉两万块钱;其次,我丢掉这份工作以后可以再找一份,比现在更好的工作,而我的上司,他也不会将这两万块算在我的头上,我可以很轻松地离开;最后,在说服自己接受眼前的现实之后,卡瑞尔开始专心致力于机器的改进工作,不久之后,终于发现,只要再花上五千块钱,改进一些设施,问题就不存在了。“卡瑞尔定律”启示我们,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可以做最坏的打算,但是如果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在精神上先接受它,说服自己不安的情绪,才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问题的解决上,带着情绪做事是永远不会出成绩的。

要及时调节情绪上的波动——蝴蝶效应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员工,最近因为与妻子闹不愉快,总是每天很晚才下班,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很久都不出来。细心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是因为上个月的一次例会,经理在会上当众点名批评了小王,当天小王的情绪很不好,回到家后,妻子问话也不搭理,妻子便赌气似的不再和他说话,本来心情就不好的小王根本没有心思像往常一样去哄妻子开心,而是在一阵大吵后自己一个人甩门出去喝闷酒去了,结果这一去就是一整夜,第二天直接去了办公室,也没接妻子的电话。晚上回到家后发现妻子已经收拾东西回娘家去了。心情郁闷的小王也后悔自己太鲁莽了,但是一想,本来自己心情就不好,妻子非但不帮自己分忧,反而给自己徒增苦恼,真是很不懂事,走了也好,我过几天清静日子。于是这些天一直泡在办公室里,看似在埋头工作,其实心里早已郁结不已,几乎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

小王的这件事情其实是由经理的批评开始的,这是“引发点”,工作上的不顺导致情绪不好,回到家后情绪失控与妻子争执,而妻子的离开也让小王无法顺利地将消极情绪转向。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蝴蝶效应”来解释。蝴蝶效应起源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每当她偶尔扇动一下翅膀,两个星期后,很可能就会在美国整个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暴。心理学解释为一种因果性不鲜明的、区别于普通的连锁反应的情绪反常及行为。

人类的情绪就像是一颗水滴,即使再小,只要在雪坡上滚动,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承受现代生活重压的都市人,常常都会在无形中遭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蝴蝶效应”启示我们:遭遇情绪问题,要及时进行调节,千万不要忽视了情绪上的小波动,否则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