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心理常识
17544300000002

第2章 走进心理学,认识你自己(1)

你相信吗?其实动物身上有不少人类的影子,心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证明,人类的很多心理现象都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原型。很多人都喜欢说:你首先应该怎样或者不应该怎样,根据常理推论,有“首先”就必定要有“其次”,但如果不是会怎么样呢?人的情绪变幻莫测,这一刻是开心的,而下一秒就仿佛坠入万丈深渊,原因何在?你是不是很容易受周围环境或人的影响?为此你烦恼过吗?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这里我们将通过一些小故事让你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感悟到自身以及你身边无处不在的心理学。

这就是心理学——猩猩实验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对比实验:有两只外形不同的猩猩,一个外表淑女温婉,一个看起来凶神恶煞,然后将他们分别放在两间镶嵌有很多镜子的房间里面。外表温婉淑女的猩猩一进门就看见许多和蔼可亲的姐妹们,并对自己的到来表现了很友好的态度,于是很快这只猩猩就与周围的姐妹们嬉戏玩耍起来,关系十分和睦融洽。几天后当实验人员将它带出房间的时候,它恋恋不舍地频频回头。

而第二只看起来凶神恶煞的猩猩就不同了,它一进门看见的都是不友好的同胞们,对自己龇牙咧嘴,面目狰狞。这只脾气本来就不好的猩猩当然就不能这样算了,于是就开始与他们“撕咬”“搏斗”起来,一直到几天后,实验人员准备将这只猩猩带出房间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心力交瘁而死,死时面部表情依然凶狠狰狞。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需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动物的心理与人的心理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而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包括人类的情感、思维、意志、认知等。它的分支学科包括性别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人际心理学、色彩心理学、性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之所以会研究动物,也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与把握人类的心理规律。

常见心理现象——惯性思维

老李家的门口本来有一个鸟笼,里面装着一只绿八哥,但是就在前些天绿八哥飞走了,留下一个空的鸟笼晃晃悠悠地挂在屋檐下。很多人进门的时候都会忍不住问老李:“怎么就一个鸟笼,鸟呢?”或者是“打算养什么鸟啊?什么时候去买?”佛家有云:人最难以摆脱的就是无谓的烦恼。老李面对无休止的询问,最终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买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养着;第二种就是把鸟笼扔掉。

有一间装修别致的屋子,房屋的主人在客厅的茶几上摆放了一个空花瓶,本来打算隔天买束花插进去的,但是由于每次都是很晚才下班,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一个星期以后,当他再次注意到那个空花瓶时,索性将花瓶扔了出去。

以上两个例子大同小异,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鸟笼逻辑”或者是“空花瓶逻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惯性思维:有鸟笼就必定会有鸟,有空花瓶就必定要有花,否则再美好的事物都是摆设。许多东西是因为被需要才会出现的,也有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非得要有,只是为了满足填补的需要。现实生活中,不就是有太多的人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个鸟笼,或者是摆上一个花瓶,然后再慢慢地向里面填满东西的么?

常见心理现象——波纹效应

语文课接近尾声,按照惯例,到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了。只听老师像往常一样将家庭作业滔滔不绝地列出来,几个平时不是很爱学习的孩子开始不耐烦了,因为他们觉得作业太多了,于是就站起来大声说:“这作业也太多了吧,每天都写不完!”老师刚想说什么,可没想到的是,教室里很多学生接连附和:“是啊,这么多”“对啊,每天都写到很晚”“少点吧,太多了”……一时间,教室里像煮沸了的开水,万般无奈之下,老师只好将当天的作业量减少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波纹效应”。好比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粒石子,波纹由最中间开始慢慢向周围扩展,荡起层层涟漪。这样的心理效应在生活中很是常见,比如一部电影的好坏,如果有一个人在评论里说:“很好,值得一看。”想必看过这种评论的人都会带着“值得一看”的心理点击观看,这样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从一开始就已经定型。一个人说好,两个人也说好,大家纷纷觉得不错,那么,就算这部电影里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会被模糊掉;相反,如果是不好的评论,激起的便是消极的“波纹效应”。这其实也在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当自己的情绪不好时,不要随意抱怨或发泄,它就像是感冒,一传十,十传百,一呼百应,这样整个办公室的人都会感染上这种“疾病”。

常见心理现象——破窗效应

某个公司的管理制度一向严谨,但是最近有好几个员工经常迟到,已经连续几天了。主管因为比较忙,也没太在意这件事情,觉得只要每天正常打卡,迟到一会儿也没有什么。但是一周后,听当班人员反映,迟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会晚来,并且晚来的人会提前打电话让已经在公司的人帮他们打卡,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公司的管理。后来,公司经理不得不亲自召开会议整顿,重新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

类似的现象还有,某个地方如果脏了,人们会发现时隔不久,它会越来越脏,这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在作祟:反正都这么脏了,再脏一点也无所谓了。这样的感觉有点自暴自弃的味道,一个被老师当众批评过几次的学生,会想:反正已经被批评过了,丢人也不在乎再丢几次。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破窗效应”:假如一个人打破了一栋楼房的窗玻璃,主人没有对玻璃及时加以修补,这个人或其他人会受到某种暗示:打碎更多的玻璃,进行更大的破坏。这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我们通常称之为“破罐子破摔”。它提醒我们: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加以纠正,不要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常见心理现象——晕轮效应

曾经在俄国文坛上辉煌一时的大文学家普希金,在与当时号称“莫斯科第一大美人”的娜坦丽第一次会面时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这位貌若天仙的女人很快就被普希金征服,并且与他结婚成家。这位女子尽管美丽,却与普希金没有任何共同爱好,她不支持他写作,每天只是央求着普希金带她去各地游玩,并参加一些比较豪华的派对。普希金丢掉了自己的写作,去陪妻子玩乐,长此以往,最终不仅欠下大笔的债务,还把命也搭上了。这颗文坛上的巨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了。这位美丽的妻子,无论她有多么任性、多么无理取闹、有多么不好的缺点,但在她美丽的光环下,普希金早就看不见了。

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是很常见的,正所谓“一白遮百丑”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五官不怎么好看的女孩,只要整体看上去白白嫩嫩的,就不会被认为是丑女;一个人身上尽管有再多的缺点,只要有一个优点是被认可的,那么这些缺点就会立即缩小,或被掩藏起来。我就经常听到一些人说:“某某这人不怎么说话,见人也不会打声招呼,但脾气好,你说什么他都是笑笑就过去了,从来不会与你争。”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比较保守的长辈都不看好那些衣着古怪、生活习惯不健康的年轻人,觉得这样的打扮、这样的生活习惯都是没出息的表现。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晕轮效应”,即人际交往中,某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质,掩盖了其他方面的特质,于是造成人际认知上的障碍,不能彻底地看清楚一个人的本质。这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影响着我们对事物或人本身面貌的认知,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现象。首先,这种心理现象容易犯“以点代面”的错误,只抓住个别特征推及一般性;其次,它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不好就全部不好,要好就全部好;最后,它还容易将本无关联的两类事物强硬拉在一起。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求我们尽量克服这种心理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懂得正视自己——叶克斯道森定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考场外围了很多考生家长。殷佳也是这次考试的考生之一。在妈妈的陪伴下,她很早就来到了考点,现在已经进了考场。妈妈在门外静静地等待着,她不担心女儿会考不好,因为依照她平时的成绩,只要按正常水平发挥,读个一本大学是没有问题的。考场里,殷佳正在做着试题,这次考试对殷佳来说其实很重要,因为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高考了,如果再考不好,不仅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起早贪黑为自己料理起居的妈妈。想到这里,她的脑海里划过一些不好的情绪,人人都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要是还考不好……一时间殷佳的思绪乱了,眼前的题目似懂非懂,于是越着急就越是想不出答案。最后,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到铃声响起,殷佳神色疲倦地走出了考场。自认为考得不好的殷佳在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中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实际上,殷佳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心理学理论中的“叶克斯-道森定律”来解释,即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心理学家叶克斯和道森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故事中殷佳的情绪如果正常,那么她发挥的会是正常水平;如果在带有轻度紧张与兴奋的情况下,那她很可能就会发挥出超常的水平,因为适度的紧张情绪会促进能力的临场发挥,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效果;但如果是过度的紧张与压力,就会在精神上引起焦虑、心理疲劳、精神压抑等心理现象,致使她最终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降低了活动的效率。这就启示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克服的就是焦虑的心理状态。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会在关键时刻让自己的能力正常发挥出来。

保持一份健康的心态——习得性无助效应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他的伙伴奥弗米尔,曾经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中做过大量的实验。后来根据这些实验的理论,不少心理学家都做过类似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一个比较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条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四面封闭,实验中不停地用电棍电击这条狗,起初的时候狗会努力躲避,但是不管它如何努力,最终都逃不过电棍的无情电击,反复多次之后,当实验者将笼子的门打开,表示狗可以出来的时候,只见这条狗的眼里流露出空前的沮丧与压抑,情绪明显很失落,已经无力再做逃脱的行为了。这是因为,多次的躲避无效后,狗就在心理产生了一种无望感,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摆脱“噩运”,更加不能控制这种“噩运”,索性就任凭“噩运”摆布了。

这个小实验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实验”,在实验中产生的心理被称作“习得性无助心理”,人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就会陷入深深的悲观与绝望之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困境时,无力反抗,不能做出有效的形势逆转措施,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悲观心理,认为一切都是命运,凭借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进而形成了一种无助感,即使有能力时也不想再去做无谓的努力。

人人都知道,小孩都是天生爱动的,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总是忍不住想尝试一番,这种希望尝试的心理在他们有了行为控制能力之后,会表现为渐渐向感兴趣的事物爬去,或伸出手去,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大人们严加阻止,并告诫说“不能……”“不准……”,时间一长,孩子的心里会产生某种对新鲜事物的恐惧感,即使再有兴趣也强制自己不要去“乱碰”,他们最终也许会成为父母眼里的“乖乖女”“好孩子”但是自卑已经在无形中产生了。

因此,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份健康的心态,要懂得看清事情的真正决定因素,不要轻易地将自己扔进绝望之中。把眼光放远,不仅可以看清眼前的现象,还可以透过现象把握事实的真相。

拒绝消极暗示,保持积极心态——罗森塔尔效应

从前有两个病人住在一家医院,并由同一名医生为他们诊断病情,其中一个人被查出患有癌症,而另一个病人只是轻微的偏头疼。可是医生却把诊断书弄混了,在患有癌症的病人的病历单上填写的是轻微偏头疼,而在另一位本无大碍的病人的病历单上写的是癌症。于是拿到诊断书的两个病人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心态:本来患有癌症的病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病,整天乐呵呵的,心情特别的放松,一心只想把偏头疼治好,没过多久就出院了;而另一位病人在接到病历单的当天就开始闷闷不乐,终日生活在病痛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之中,结果不久就真的患上了癌症,时隔不久便在抑郁与绝望中痛苦地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