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心理常识
17544300000010

第10章 首次会面必知的心理常识(1)

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的一员,都需要在群体中与大家交往。或许你很善于结交朋友,但是很多人即使在大街上与你一天遇见过无数次,也未必会相识,更别说成为朋友,而也有一些仅仅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最后反而变成好友。看来第一印象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首次见面时就给人留下好印象呢?如何展示你自己?又如何看穿对方的性格?第一印象真的可以决定你们日后的关系吗?是性格相同的人们容易交朋友,还是性格各异的人们容易成为至交呢?

不要忽视了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大将军冯玉祥担任“陆军检阅使”时,他的原配夫人因病过世,当时很多姑娘都纷纷托媒人介绍,希望成为陆军检阅使夫人。面对这些姑娘,冯玉祥很难一下做出判断,于是,在接见她们的时候,他都会问问她们,为什么想和我结婚。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一个又一个姑娘被判出局,因为那些回答冯玉祥都不甚满意。某次,一个叫李德全的姑娘来到了冯玉祥的面前,当冯玉祥问:“你为什么要和我结婚呢?”没想到这个李德全说:“因为上帝怕你做了坏事,就派我监督你来了。”就这样,李德全留给冯玉祥的第一印象便是爽直大胆,很令他刮目相看,于是不久两人就结为伉俪。

李德全留给冯玉祥的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首因效应”,是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在第一次见面时留给对方的印象。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后交往的基础,包括言行举止、穿衣打扮、亲和力等,这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简单的动作,都会在瞬间形成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一见钟情”的例子,这便是“首因效应”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第一印象,我们可以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给对方,也可以通过第一印象初步评价对方,为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

寻找你身边的朋友——邻近效应

大学毕业之后,同窗四年的叶硕和齐晓磊,一个返回老家长沙,一个则留在了读了四年大学的上海。找到工作以后,齐晓磊便在工作附近的地方租了一间小房子,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大学时处的比较好的同学不是回了老家,就是去了别的地方,即使有的还留在上海,可是上海这么大,大家也都各忙各的,根本就没有见面聚会的机会。有一次,齐晓磊加班很晚才回家,这时的他已经精疲力竭,然而更加糟糕的是,从浴室洗完澡出来的齐晓磊发现自己把钥匙落在屋里了。这可怎么好,房东住的地方距离这边很远,一时之间根本拿不到钥匙,在外面待一夜吧,可是门终究是要想办法打开的,再说,第二天早上还要上班……就在一筹莫展之际,齐晓磊看见隔壁的窗口还闪着光,心想:这位老兄应该还没睡吧,找他帮下忙。于是便轻轻敲了几下门,没想到主人很快就开了门,那一夜,齐晓磊就在这屋里住了一宿。在之后的日子里,两人也逐渐成了好友,齐晓磊仿佛又找到了另一个“叶硕”。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邻近效应”,即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与这俩人的住处的远近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住得近的人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就能很快熟络起来,越是走得近,处得久,在很多事情上就可以获得越多的照应,相互嘱托,有困难时帮忙解决,有快乐可以一起分享。距离虽然不是阻止友情发展的凶手,但却是帮助友情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邻近效应”还有一种表现是,人们大多会选择具有相似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人作为邻居,因为他们认为,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会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似性。

第一印象也未必可靠——多看效应

小煜和王月辉是在一次同学生日聚会上认识的,当时两个人在一张桌子的对面坐着,聊得久了,小煜觉得王月辉这人很会调侃,就会瞎掰,说的话根本就不靠谱。后来,听姐妹们说,这个王月辉其实对小煜很有意思,小煜听后冷笑几声,“你们应该比我了解他吧,他说的话有几句是真的?”但是后来,王月辉就经常请小煜出去玩,开始时小煜自然是不肯,他就把小煜全宿舍的人都叫上了,小煜也就没好意思拒绝。在后来的很多次见面和谈话中,小煜渐渐觉得,王月辉其实也没那么不靠谱,反而挺真诚的。几个月以后,小煜顺理成章做了王月辉的女朋友。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多看效应”。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在某大学里的女生宿舍里随即抽取了几个宿舍,然后将各种口味不同的饮料分发到各个宿舍,要求这些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由,去各个宿舍串门走动,但是见面时不交谈。一段时间以后,实验者再来评估她们之间互相喜欢的程度。结果表明,彼此喜欢的程度和见面的次数是呈正比例关系的。见面的次数越多,彼此就越是喜欢,相反,见面不多,甚至只有一两次,都是感觉一般般。“多看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想增加人际吸引力,就要善于提高自己在他人面前的熟悉程度。接触的次数越多,别人就越了解你,进而也会增加他人对你的喜爱程度;相反,那些总是自我封闭、面对一点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人,往往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像是“少食多餐”,见面的时间不一定要很长,但是必须要保证见面的次数。

会改变你看法的最近事件——近因效应

杨丹对汪明的印象一直都不好,觉得他这个人吧,太清高不说,有时候说话还特让人接受不了,所以杨丹每次见到他都是躲得远远的。但是最近,无意间听到好友在聊汪明的事,出于好奇就凑近听了听,听完,杨丹愣住了,原来汪明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妈妈在他6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和爸爸,由于从小就没有妈妈的关心,爸爸工作比较忙,很少关心汪明的情感世界,养成了汪明孤僻、冷漠、不合群的性格。从那以后,杨丹每次见到汪明都会向他点头微笑,开始时汪明的冷漠确实够让杨丹倒吸一口气的,但是时间久了,两人居然成了关系还不错的朋友。

心理学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近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因为最近所了解到的东西而改变了对某人一贯的认知心理。这个小故事中,杨丹由于得知了汪明的家庭背景而改变了对汪明一贯的偏见,印象由坏变好。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两个很不错的朋友,甲一向给乙很多帮助,他觉得这个人老实踏实,是值得相交的朋友,但是某次,乙做了一件很令甲寒心的事,从此甲就很痛恨乙,再也不会给他什么帮助了。但是这往往又会加大人际交往中的以偏概全性,因此,“近因效应”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是根据一个人的一时之事去判断或评价他,这样很容易造成心理认识上的偏差,使人际关系紧张化,而是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积极的效应当然是好的,但是消极效应就要谨慎处理了。

消除认知偏见——定型效应

古悦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1米72的个儿,说起话来东北味儿十足。但是她从小就希望到南方发展。最近她终于如愿以偿,虽然只是南方一个小公司里的小小的职员,但是她还是很开心。新公司里的女同事,个个都是娇小可爱、聪明活泼的可人儿,而唯独自己好像是个异类一样,而且她也总感觉自己很不招别人的待见,两个月了都还没有人主动邀请她一起去吃午饭。但是在后来的相处中,通过古悦不断地主动与努力,同事们渐渐发现古悦其实也蛮好的。某次,古悦就问其中的一个姐妹:“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你们谁都不理我?”“因为他们都说北方人很野蛮,很厉害……”古悦听后开怀大笑,“那你们就没有听说,北方人也很豪爽吗?”

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定型效应”。苏联的心理学家就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将若干名大学生分成两组,并向他们出示同一张照片,希望他们描述这个人在长相上的特征。但是在出示照片之前,实验者告诉第一组的大学生:这是一名十恶不赦的抢劫犯;而对第二组说:这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结果,第一组的学生评价说:这个人有突出的尖尖的下巴,表示他要在抢劫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决心,而深邃并凹陷的双眼则是他内心仇恨与邪恶的写照;第二组是这样评价的:这个人的尖下巴表示的是克服在为人类的天文事业上所遇到的困难的决心;深邃而凹陷的双眼是因为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想。可见人们对社会上的某一固定形象的认识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力。这就启示我们:要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去认识和评价我们周围的人与事,减少决策与判断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