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动作
17543700000005

第5章 百变的手部信号(1)

在社交场合中,手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和眼神、面部表情组成搭档,准确地传递出一个人的心理意图。因此,手势的运用有很多讲究,简洁明确是其中一点。手势要简单,让人一下子明白,同时根据手势领会心理。含糊不清的话,容易造成误会。让人陷入难堪或尴尬的境地,这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如果错误地使用双手,其后果会更加严重。

搓手搓乱了心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运动和眼神的变化能够透露人的真实内心,但是,能够展现一个人所思所想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手。相比眼睛,手能做出千变万化的动作,貌似不容易被人发觉其指代的真实意图,实际上,手上的小动作是最没法欺骗人的,盯着一个人的手看,就像拿着一台显微镜,内心的想法立刻原形毕露。

从孩童时期开始,人就学会了搓手的动作。如果你拿着一个玩具,或者一块糖,示意儿童“这是要给你的哦”,你会发现,他开始下意识地搓自己的手掌,然后朝着你笑。这个动作一直被保持到成年之后,成年人在下赌注、掷骰子时,也会搓手。企业的老板在年会上鼓舞员工士气,号召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大干一场时,不自觉地搓起手来。

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们用两只手掌互相摩擦驱寒,摩擦生热,会让手掌感到暖和一些。不仅是人类懂得搓手,网络上曾经出现过一只“南京搓手猫”。一只流浪猫把两只前爪放在肚子上,就像人搓手一样,把左右爪搓来搓去。猫咪搓爪的现象并不常见,有人觉得“它一定是冻坏了”,“搓手是为了取暖”。

实际上,猫咪如果感到寒冷的话,会全身蜷缩成一团,是不会半站着,将腹部露在外面的。猫咪在爪子上有伤的时候会搓一搓,以缓解疼痛,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它怀孕了,习惯性地用爪子保护腹部。事实证明,这只“搓手猫”的确怀孕一个多月,“搓手”是为了保护腹部。

猫咪搓爪只是一个偶然出现的动作,在动物界,苍蝇最喜欢“搓手”。当你看到苍蝇趴在窗台上,它总是在“窸窸窣窣”地摩擦触手。那可不是什么休闲娱乐的活动,苍蝇通过这种方式清理自己。苍蝇的触手是它的感受器,复合的眼睛、长毛的身体和腿也是苍蝇感受世界的通道,这些部位平时会沾上很多脏东西,如果不干净的话,会影响苍蝇飞行、爬行的灵敏性,因此需要不时地搓一搓,以保持干净。

好了,还是回到人类的搓手行为吧。在心理学上,搓手则有着抵御寒冷之外的丰富含义,作为一种减压的方式,搓手的途径也常被小孩子使用,就像他们喜欢咬指甲、抓耳挠腮一样。心理学家费德曼称,搓手的心理秘密是对某些事抱有期待,期待成功或者心理的预期能够实现,而且这种期待是颇有自信的。

当然,搓手的动作也代表了紧张和不安,那些初次登台演讲的人,那些坐在HR对面接受面试的人,那些坐在手术室外等待消息的人,他们是如此的不知所措,以至于不停地搓手。另外,人在感到不好意思的时候也会搓手。

搓手的速度表达了不同心情。急速地搓手,表明心中急切,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慢慢地搓手,说明当事人正处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刻,犹豫不定,不知道要如何取舍。比如你递交一份企划书给主管,如果他飞速地搓手掌,然后抬起头来,在他开口之前,你就应该分辨得出,计划顺利通过了;如果他慢慢地搓手掌,反复翻页,看来看去,那么你还是先做好心理准备,回去再熬上一晚吧。

搓手有时候会变成强迫行为的一种,就像不停地洗手、数数一样,在这里,搓手表达的是内心焦虑。这种行为在内心感觉恐惧时也会出现,就像下面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当人内心害怕时,搓手成为表达内心焦虑的方式。

大同是一位大二的学生,在某大学读计算机专业。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国企职工,母亲是一名会计。由于父母工作原因,大同由奶奶带大。他从小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喜欢一个人待着,胆子很小,很听奶奶的话。

升入中学后,大同回到父母身边,由于十几年的养育亏欠,父母很溺爱他,大同提出的任何要求,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满足,他的日常生活全部由母亲负责,吃饭、穿衣,他什么都不用操心。不过,大同的父亲管教孩子的方式比较粗暴,平时话不多,但也算和颜悦色,一旦大同犯错误,父亲就会雷霆暴怒,非打即骂。

整个中学阶段,大同除了沉默寡言,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升入大学后,大同从朋友那里收到一张恐怖的照片,内容是一张女鬼狰狞的面孔——实际上是同学在化装舞会上的照片,经过了PS处理,专门用来搞恶作剧的。看到图片的瞬间,大同吓了一跳,他感到非常恐惧,心脏“突突”跳个不停。那天晚上,大同整晚没睡,脑子里想的都是照片上恐怖的人脸。

从此之后,只要想到那张照片,大同就心跳加速,出冷汗,浑身发抖,白天时和同学在一起,注意力被分散,大同能好过一点,到了晚上,各种症状开始出现。每到恐惧时,大同就搓搓手掌,还真的有些效果,后来,大同躺在床上不停地搓手,以获得内心的宁静,然而他一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在同学的询问下,大同倾诉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觉得舒服了些,但只要提到那张照片,他就开始眼神飘忽,说话的语速变快,不停地来回搓手,还会重复一些已经说过的句子。当他在老师的劝说下,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时,距离他看到恐怖照片的那个晚上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大同整个人憔悴了很多,眼睛出现浮肿,头发凌乱,面色苍白,好像遭受了长期的痛苦折磨一般。医生观察他的情况,将其诊断为恐惧症,反复搓手则是由于恐惧造成的强迫行为。

说一点搓手的题外话。搓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动作,除了内心情感发生变化的场景,洗手、擦手、烘干手时我们也会搓手。洗手时,沾湿手指,抹上肥皂或洗手液,搓一搓产生泡沫,清洗掉手上的细菌。在使用干手器时,人们也会习惯性地搓搓手,为了水分蒸发更快,手干得快一些。

然而,实验证明,一边用干手器一边搓手,意味着手白洗了,因为洗完手后,手上的细菌会被烘干机吹走,如果在烘干过程中搓手,则会将毛孔中的细菌带到皮肤表面,使细菌增加,结果洗了跟没洗一样。相比干手器,纸巾能够轻易地擦掉手上的细菌,快速而有效。

看了这样的研究,生产干手器公司和生产纸巾企业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了。出于健康的考虑,洗完手在烘干机下老老实实地烘干就好,至于搓手,大可用在其他方面。如果你时间紧急,又不好意思催促对方快一点,不妨把双手掏出来,煞有介事地搓一搓,不必使用口头语言,对方就会感受到你的焦急。不相信吗?找个朋友试一试吧。

握握手、交交心

原始时代,人们见面握手是为了表达善意。古人的兵器都是棍棒、石头,外出打猎时,握在手里以防不测。因此,陌生人相遇时,为了表达友好,双方就会放下手中的东西,让对方看看掌心,两人互相摸摸手。久而久之,这一习惯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握手。

不过我国的传统礼节更多的是见面时行抱拳礼,即作揖。这种动作在今天的古装片中还可以看到。古人相见时,抱拳的同时深深地鞠躬;身份相同的人也行抱拳礼,但免去了躬身的动作,以示尊重。作揖较多见于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群中,不同民族的习俗也不太一样。

握手礼,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为熟知的礼节,也是国际通用的礼节,在各种商务、公务和普通的社交场合,握手礼被人们频繁地使用,各国元首在会面时都会行握手礼。两人见面时,握手是表示友好的常用动作。不过,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握手的规矩,明白不同方式、不同力道的握手表达的是不同含义?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0%的人在握手时存在疑惑。

在面试时,得体的服装、平易近人的表情、肢体动作等都会给面试者加分,心理学家发现,和这些相比,如果面试者能够和考官握个手,稍微用力一点,得到的评价会更高。这样的举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从容、自信、值得信任。尤其对不经常握手的女性来说,一个颇有力道的握手效果会非常明显,能给自己加不少分。

陌生人初次见面时,握手是第一印象中的关键因素。不少人因为握手时表现出的坏习惯,给对方留下了糟糕的印象。比如握手时手心出汗,手腕无力,握得太紧,握手时没有眼神接触等,有的人则搞不明白握手的最佳时机和持续的时间,造成双方的尴尬。

完美的握手方式是这样的:先伸出右手,完整地握住对方的手;坚定而有力地挤压,不可用力太过,否则会传递错误的信号;确保手掌干爽,均匀摇动3下,时间不超过3秒钟;伴随眼神交流,面露微笑和贴切的称呼,打招呼。

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应该主动伸出手来握手,这样做有逐客的意思;男性不应该双手握住女性的手,握手的时间过长,会让人觉得轻浮,还有占便宜的嫌疑;看望老人,握手要轻,时间可稍长些,让老人感受到关爱;强壮的男性之间可以增加握手的力道和摇动幅度,以展现彼此强壮有力的一面。

在关涉政治较量的场合,握手更被看做是一种信号,友好或交恶,接纳或拒绝,主动或被动,往往在握手的那一瞬间完美地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日内瓦会议是意义重大的一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讨论国际问题。

一提到日内瓦会议,很多人会想起当年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总理握手,想让中国和周恩来大丢脸面,而导致尴尬万分的一幕。素以反共闻名的杜勒斯是美国着名的冷战政治家,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他对美国代表团下令,任何人不得和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而他本人在休会期间和周恩来不期而遇时,断然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然后旁若无人地离开,这无疑是美国拒绝承认中国的信号。

若干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为弥补杜勒斯的无礼之举,在走下飞机时,主动和周总理握手。后来证明,被描绘得绘声绘色的杜勒斯拒绝握手一事纯属虚构,相反,尼克松主动和周总理握手确有其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周恩来带领随行人员迎接。舱门一打开,尼克松正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口。他快步走下来,一脚刚落地,手就伸出来,准备和周恩来相握。周总理在原地站得笔直,面带笑容,不卑不亢,等待着尼克松走上前来,握住这只来自大洋彼岸的手。周恩来的随行摄影师杜修贤马上拍下了这个精彩的历史瞬间。

当时,周恩来的身体稍微向后倾,尼克松则是身体前倾,显得主动,从握手的情形就可以看出,美国人是主动来访的。这个历史上着名的握手,既有心理上的考量,也有对世界政治局势的考量。

初次见面时握手,久别重逢时握手,不管是谁,伸出手来要和你握手,如果你不把手伸出去,显然是不礼貌的。与人握手时,握得较紧,时间较久,显示出热情和真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握得比较松,或者仅仅是轻轻地碰一下,且没有眼神交流,就会给人糟糕的印象。

美国化妆品行业的女企业家玫琳·凯年轻时,在一家公司当推销员。有一次,为了和销售经理握个手,她排队等了3个小时,结果,销售经理的手只是稍微碰了她一下,连看都没看她一眼。这次经历让她非常伤心,她想:“如果我成为销售经理,有人排着队等着和我握手,我一定会集中精力看着站在我面前的人,认真地和他握手,不管我已经多累。”

退休之后,玫琳·凯创办了自己的化妆品公司。她没有忘记当年的冷遇,公司里只要有同人握手的机会,她都会特别注意,即使是低级别的员工,她也会友好地、全神贯注地和对方握手,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传递给员工。她相信,这一个简单动作传递出来的真诚比长篇的会议宣讲更有效果。

握手礼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如果与人握手时,右手伸出来,左手还插在口袋里,很显然此人毫无诚意。如果缺乏眼神交流,还东张西望,会给人无礼、傲慢的印象。如果握得太紧,或者生硬地摇动,则只会令人不悦。

曼丽是一位房产公司的副总,她是一位女强人,同时也是一位热情、敏感的女性。有一天,曼丽接待了一位建筑材料公司的主管。这位主管是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男士,人们称他张经理。曼丽的助理简单介绍后,离开了办公室。

曼丽从椅子上起身,绕过办公桌,面带笑容地走向张经理。张经理笑着打招呼,伸出手来准备和曼丽握手。曼丽停顿了1秒钟,带着笑容和他握了手,请他坐下详谈。15分钟后,张经理被曼丽送出办公室,此后,他再也没有受到曼丽的邀请,材料供应的合同也告吹。

张经理哪里做错了,导致两家公司合作失败?还是他做了什么事,惹曼丽不高兴了呢?原来,是他的商业礼仪课没学好,触碰到曼丽的敏感神经了。作为一个年龄和职位都低于曼丽的后辈,张经理给曼丽留下的印象是“不懂礼仪,毫无风度”。初次见面,他就主动伸出手来,让曼丽上前握手,姿态就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