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动作
17543700000003

第3章 解读身体密码(2)

另外,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即使是精神正常、生理状况也正常的人,如果长期酗酒,杏仁核就会发生变化。酒精能够改变大脑对外界的反应模式,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时,醉酒者在识别表情时就会连连出错,在他们眼中,惊恐和面无表情两者之间变得没有什么区别。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酒壮怂人胆”,因为酒精降低了人识别危险的能力,无知者无畏,所以才能更大胆,更好斗。

身体比嘴巴会说话

口头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常用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语言不可或缺,同时也有很多缺陷。口头语言有时候不能展露真实的内心想法,有时候则会受到意识支配,故意给出错误、误导的指令。

就语言系统本身来说,这套符号系统若能传递信息,首先需要将思想编码,将内在的思想转化为语言,传递给他人时,对方需要经过解码,才能接收到语言背后的含义。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加之传播过程中的偏差,接收者往往不能将句子的本意还原,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由此有可能产生歧义。

另外,学习语言需要天分。有的人伶牙俐齿,有的人笨嘴拙舌,有的人能将事情三言两语讲清楚,有的人则半天都说不明白一件事。会不会说话,能不能把话说明白或许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聪明或愚笨的方法,但很显然,伶牙俐齿的人在口头语言交流中起的是正面作用,笨嘴拙舌的人则恰恰相反。

比较特殊的情况是,人为的因素加入到了口头语言当中,产生谎言。今天的人们用口头语言交流,已经不是寻找食物、通报敌情那样简单了,每个人说话时都带有自己的目的,有的人想要含沙射影地指责他人,有的人则隐约含蓄地表达不满。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口头语言的纯粹性受到影响,沟通的功能被浪费。

当口头语言越来越不能让人明白彼此的真实意图时,人们倾向于从细微之处入手,从人的微动作、微表情方面察觉人的真实内心——如果语言交流能够恢复纯粹,这根本是多此一举,可惜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证明,人的嘴巴会说谎,但是身体绝对不会,很多时候,身体比嘴巴还会说话,而且说的都是真话。因此,身体动作成了人们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社会交际中,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效果,当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不一致时,人们往往会注意身体语言,而忽略掉口头语言。弗洛伊德就曾发现,当一个病人讲述自己的婚姻如何幸福、如何美满时,她却在下意识地滑动手上的戒指,很显然,她的生活并不像她描述的那般如意。

无声的语言从表情、眼神、姿态、手势,到语调、语速、触摸、衣着、距离等,这些身体动作都会传递信息,而解读这些语言往往比听对方说话更容易了解他的内心。研究表明,人在一些基本的情绪方面会表现出一致的动作,比如人在看医生时,话语和动作会同时指向不舒服的位置;内心矛盾时,话语和动作会不一致,如内心反对,被迫投赞成票的人在说出“我同意”的同时,会不自觉地交叉双臂,眼睛回避,或者干脆看着地面;当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时,人们在不满地嚷着“臭死了”的同时,会皱起眉头,掩着鼻子,即使没有在话语上有所表露的人,也会做出这样的动作。

慧慧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女孩子,与人说话时常常不敢直视对方,和陌生人见面的场合,她则会非常紧张,不仅目光回避,而且无法和对方好好交流。她很羡慕那些性格开朗、落落大方的女孩子,既能够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打造完美的第一印象,还能吸引别人的关注。

或许,现在就是改变自己的时候啦。从修饰自己开始,化妆、着装、言谈举止,在一位闺蜜大姐的调教下,慧慧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从胆小、害羞,变成一个勇敢、大方的女孩子,而考验她自己的第一个场合就是相亲会。

第一招:微笑。为了提高魅力指数,慧慧面带微笑地看着对方的眼睛,然后做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检察官,但是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接下来,提出准备好的话题,比如最近上映的电影,朋友圈分享的搞笑图片,和朋友一起开心逗乐的事情。

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可是她总是觉得别扭。打起精神让自己显得勇敢一些,眼睛却总是习惯性地盯着茶杯看,生怕对方说两句就停下来,为了避免尴尬,她就要硬着头皮提起新的话题。

撑过15分钟,慧慧跑去了洗手间。看着镜子里马上就要笑僵掉的脸颊,慧慧苦笑了一下,何必坚持这样虚假的自己呢?如果坐在对面的人是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胆小鬼,你会作何感想呢?

慧慧重新落座时,男士小心地问了一句:“不好意思,你赶时间吗?”

慧慧赶紧解释,“没有,没有,我没有赶时间。”

“今天的谈话很愉快,不过,怎么觉得你有什么事情要做,好像在赶时间!”

慧慧长舒了一口气,拿出了包里的计划书:“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个。”

“轻熟女计划?”

“是的。这是我的朋友出的主意,今天要给你留下一个‘轻熟女’的印象。”

“开朗、自信、落落大方、沉稳冷静……还不错,这些你都做到了。”

“其实,我是一个很慢热的人,和不熟的人基本没什么话,更不用说第一次见面的人了。不好意思,刚才不是故意骗你的。”

“那我也要向你道歉,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15分钟里,你喝了两杯茶,撕掉了十张纸巾,还踩了我两脚——开朗、大方倒也挺好,不过,我觉得展现真实更好,你也知道,有些东西是藏不住的。”

慧慧的相亲计划泡汤了,但她一点都没失望。与其大费周章地模仿别人,不如真实地做自己,既然真实的内心无法隐藏,身体动作会暴露真实的自己,那么干脆不要隐藏,做自己有什么不好?

人真的无法伪装自己的内心,伪装自己的身体语言吗?答案是肯定的。身体语言大多难以压抑或掩盖,听到好消息,人就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激动时,人就会大声喊叫、手舞足蹈;做了亏心事的人总是心神不定;发怒时,谁都是青筋暴起、咬牙切齿。如果想要分辨一个人的真伪,不要听他说什么,要从身体语言入手,看看他的真实想法。

基线反应

随着美剧《Lie To Me》的热播,“看透你的内心”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时尚,好像修过一门微表情的课程,翻了几本教科书,就可以从人的动作、表情中读出隐匿在内心深处的秘密。略懂识谎术的人只知道“眼角下垂代表羞愧”、“瞳孔扩大代表恐惧”、“反复搓手代表紧张和焦虑”……但很少有人了解,心理学家基于什么样的原理研究人心,研究微表情、微动作背后的真实心理。

在受到刺激时,人最初的反应是不受思维控制的,这时候的表情、动作、语音、语调等能够映射内心状态。当然,这些动作往往幅度很小,而且转瞬即逝,在司法调查中,这种主观的分析和测谎仪的作用差不多,用来排除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但是分析的结果不可以和人证、物证相提并论。

在司法调查中,警察有一个判断是否是可疑人物的标准,那就是常说的“服装的不协调”。如果一个人,上身穿的是高级服装,裤子却是一条洗白的牛仔裤,手提包看起来崭新如初,皮带却出现了磨损痕迹,这样的人整体上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因而被认定为危险人物。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有的人喜欢在打折促销的时候购买名牌衣服,穿的时候故意将牌子露出来给人看,以显示自身品位和生活品质,殊不知,那双淘宝店里100块包邮的鞋已经出卖了他,整体的不协调将其真实的生活状态悉数暴露——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用大品牌装点门面的、虚荣而没有品位的人。

这两种情况都反映了一个公理:不符合一般规律的事情总是可疑的。一个人的衣着、动作、姿态都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不会轻易改变,如果哪一天,其中某一项突然改变,这个人就是可疑的,他一定做了有违常规的事儿,导致了外在表现的变化。在心理学里,这种现象叫做基线原理,也叫基线反应。基线反应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循着它,我们能窥探一个人的内心变化。

基线反应首先应用在测谎实验中,测谎仪的原理便是如此。实验者会问被试一些毫不相关的问题,比如你的上一个度假地是哪里?昨天下雨了吗?世界首富是谁?哪个电影明星最性感?……被试对这些问题给出的答案并不重要,实验者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找到被试的反应规律,吃惊时,他的心跳、血压是多少,痛苦时是多少,兴奋时是怎样的反应,愤怒时是怎样的反应,然后再询问与测谎主题相关的问题,比如,锤子能不能砸死人?或者你背叛过你的妻子吗?将这一次的反应和基线反应做对比,一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从人的微动作中看出内心的方法就是通过设定基线参数观察人的异常。若参数在基线范围内变化就属于正常,超过基线就属于异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非常容易观察,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小声说话,甚至显得有气无力,突然间大声说话,态度恶劣,这种变化必然是愤怒所致;如果一个人走在路上向来是抬头挺胸,昂首阔步,突然地低眉顺眼,瑟瑟缩缩,则大概是由于这个人遇到了挫折,遭遇了人生的不幸。

当然,心理学研究过程没有日常观察这么简单。当需要在仪器设备上建立基线反应时,甚至显得有些复杂。计算机软件能够判断眉毛上下变化的距离多远是基线反应,多远就超过了基线反应,不过计算机也有应付不过来的时候。

如果被试剧烈地摇头、点头、晃动,微动作很难分析。另外,摄像机拍到的人脸如果有角度扭曲,也会给分析工作造成困难。可是,一旦实验者向被试提出要求,如“不可以剧烈摇晃头部”、“不能表露过度狰狞的表情”,这样一来,势必导致被试做出来的反应僵硬,且不是最自然的表现。

人工分析会避免这类情况,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态的任何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人的眼睛,但是,人工分析中人的主观性太强,还会受到情绪、疾病、感情等因素的干扰,这样的分析也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

如此看来,仅仅进行情境确认、搜集被试的背景信息、捕捉微动作等方面是不足以建立基线反应的,还需要更精密的方案设计和严格的实验控制。像莱特曼博士那样,只要站在人的面前,东扯西扯交谈5分钟就能确立基线反应,有点太玄乎了。

独一无二的身体动作

上文曾经提过,人类的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是有跨人种、跨文化的一致性的,但是,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国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比较内敛,即使听到赞扬,也不会有强烈的感情流露,有时候甚至显得羞涩,美国人则坦然接受,并且大方地表示感谢。其实,全人类的生理结构和肌肉结构没什么差别,如果中国人想要像美国人那样笑,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文化环境不同,肌肉运动的幅度也变得不同了。

在同一国家、同一文化背景下,每个人的身体语言也是不同的。更简单地说,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也不会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如果要像心理学家那样分析他人的动作、表情,就要将每个人都看成一个个案,将不同的背景、人物关系、影响因素综合起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场景和既成理论完全吻合,以至于直接套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