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反应
17543400000005

第5章 打开心灵的窗户——从眼睛进入真实的内心(2)

但是,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那就说明这个人接下来所说的话是违心的,和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不一样的,他在对你撒谎。而且,眼球向上转动也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和不欢迎。

2012年5月14日晚上,在沈阳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执。争执的源头是一个外国人把脚放在了前排一位女士的头上方。起初,这位女士礼貌地让外国人把脚放下,因为这是公共场合。

但是,这个外国人不仅没有放下脚,反而辱骂这位女士,最后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争执招来了乘警,乘警在了解到这个外国人是北京交响乐团的俄罗斯籍大提琴手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后,劝这位女士要息事宁人。

很快,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给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所在的乐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无奈之下,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只好公开向那位女士道歉。在这个道歉视频中,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

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说:“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我向这位女士和大家道歉。”在说完这句话不久,他的眼球向上翻动了一下,但是很快恢复了正常。在接下来的视频中,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眼球一直处于中央,没有再出现向上转动的情况。这一肢体语言充分说明了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内心的真实想法。

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只是迫于外界的舆论压力才公开道歉的,实际上他心里一点儿也不认为自己哪里做错了,他的道歉不真诚,也缺乏对中国公众应有的尊重。当然,他的不真诚也被观众们感受到了,因此虽然他已经公开道歉,但是观众们并没有接受,依然很厌恶他。迫于舆论压力,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很快被乐团开除了。

5.眼球向下转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垂下眼皮。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时,会因为羞愧和不好意思而出现这种肢体语言。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肢体语言检查对方是否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线索,例如一个人有一些见不得人的秘密,不想让人知道。

张慧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期间不知道是谁提起了第三者的话题,大家开始探讨起来。因为这几个女性的观点都比较传统,所以大家一致谴责第三者。但是,张慧却意外地发现其中一个朋友的眼球向下转动,时间很短暂,之后她继续抬起头来加入了大家的讨论。

不久之后,张慧听说这个朋友也是一个第三者。在这个朋友的心中,当第三者自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她也为这个身份感到羞愧,所以当其他人提出“第三者”这个名词的时候,她首先想到了自己,并且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因此才会下意识地做出眼球向下转动的动作。

一个人眼球的转动主要受到大脑神经系统的掌控,基本上没有理智可言,也就是说眼球转动完全是无意识的。尽管有人了解这方面的常识,也很难长时间自觉控制自己眼球转动的方向。也就是说,眼球的转动往往能表达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很难伪装。即使伪装,也是短暂的。

在观察对方眼球的转动时,一定要细心,因为眼球转动维持的时间往往很短暂,大约不会超过一秒,如果不细心的话,根本就观察不到。

一闪即逝的瞬间——瞳孔变化

1989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抓住了一名间谍。这名间谍十分忠诚,FBI探员用了许多办法也不能从他的口中得到一点儿有价值的信息。看来,培养这名间谍的组织应该花费了不少精力,否则也不可能培养出这么优秀和忠诚的间谍。

尽管FBI探员经过这几天的审讯,已经得知这名间谍早就做好了牺牲自己以成全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决定,但是FBI探员依然不愿意放弃。如果这个间谍的同伙不抓捕归案,那么他们的存在对美国的国土安全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

情报分析师马克·瑞瑟建议负责审讯的FBI探员,可以试着从这名间谍的非言语行为下手。因为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不仅很难受到自身的控制,而且还能透露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于是,FBI探员决定把已经收集到的犯罪嫌疑人的照片让这名间谍逐一观看,然后从间谍的反应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FBI探员在一次审讯过后,向这名间谍提供了32张精心挑选的照片,里面极有可能包括这名间谍的同伙。

接下来,FBI探员要求间谍观看这32张照片,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叙述他所知道的照片上的人的信息。其实间谍所说的内容FBI探员并不关心,因为探员知道他根本不可能说出真相。FBI探员只是为了观察这名间谍的非言语行为。

FBI探员注意到,当这个间谍看到这32张照片中的其中两个人时,眼睛突然睁大,瞳孔迅速收缩,并且轻轻地眯上眼睛。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短暂,但是还是被FBI探员敏锐地抓住了。

从间谍的反应中,FBI探员分析,这名间谍在初次见到这两个人的照片时,眼睛突然睁大,说明他很吃惊,他没有想到自己会看到这两个人;接着瞳孔出现了缩小的状态,说明间谍的潜意识中并不想看到这两个人,因为他不想让他们也暴露,这样不利于他们完成任务。最终,FBI探员通过对间谍眼球运动的分析,抓获了他的两名同伙。

通常,当人们看到自己不喜欢或是讨厌的事物时,瞳孔会无意识地缩小。而这名间谍之所以会眯起眼睛,既可以理解为“视觉阻断”,因为他不想看到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掩饰动作,可能他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失态,所以用眯眼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

于是,这两个人的照片成为了FBI探员破案的重要线索,最终他的两个同伙被抓捕归案了。这两个同伙明显没有那名间谍的忠诚,因为经过FBI探员的一番审问,两人立刻诚实地交代了自己的行动计划。而那名间谍一直不知道,FBI探员到底是从哪里下手找到破案线索的。

瞳孔的变化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人内心的喜好与厌恶等心理状态。例如,让10人个被试不吃不喝一整天,而另外10个人吃饱喝足。然后把这20个人安排在一个房间内,这个房间中有一张摆放着各种美食的大桌子。结果,实验人员发现一整天不吃不喝的10个人的瞳孔明显比饱餐的10个人放大了2到5倍。

实验人员还注意到,在这10个饥饿的人当中,有的人会直勾勾地盯着餐桌上的美食;而有些人为了表现得更得体一些,会尽量不去看餐桌上的美食,而是把目光转移到房间的其他地方。尽管如此,实验人员依然可以通过他们瞳孔的变化来窥探这些人的内心世界。虽然这些人极力隐藏自己对美食的渴望,但是他们瞳孔的变化早已出卖了他们。他们的瞳孔明显扩大了很多倍,说明了他们十分渴望美食,对桌子上的美食充满了兴趣。

人的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当光线的外界因素排除后,一个人瞳孔的变化往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变化。

由于人的瞳孔变化受到神经系统的直接支配,因此无法掩饰,最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内心。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是揣测一个人内心活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了。

例如,当一个人得到了一笔巨额的意外之财,他的内心很兴奋,但是为了掩饰自己喜悦的情绪,他装作很镇定的样子。表面上看来,他的确很平静。但是,如果你注意观察他的瞳孔,你就会发现他的瞳孔比正常人扩大了。这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很高兴、很兴奋,所以瞳孔才会扩大。

需要注意的是,当你观察一个人的瞳孔和眼睛的时候,最好不要维持目不转睛的状态去观察,因为你那直勾勾的目光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舒服。

美国一所着名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实验中参与者被安排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的任务就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等待绿灯的行人。实验结果是,当那些行人意识到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时,就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反应,所以当交通指示灯变成绿色的时候,行人们会加快脚步,匆忙地穿过马路,从而逃离目不转睛的目光。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被他人直勾勾地看着,因为这会让人有一种受到威胁和不安全的感觉。而且,直勾勾的目光还会给对方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例如在警察审讯犯罪嫌疑人的时候,通常都会用愤怒的眼神目不转睛地盯着犯罪嫌疑人。这样一来,犯罪嫌疑人就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威胁,从而诚实交代犯罪过程。

所以,当我们和他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既要直视对方的眼睛,因为这表明你尊重对方,而且还可以观察对方的反应。但是,也要注意不可以把这种直视转变成一种直勾勾地目不转睛。

想要合理地掌握直视与目不转睛之间的微妙差别,就必须学会把握你目视对方的时间。如果你目视对方的时间过长,就会让对方感到不自在。但是如果目视的时间过短,对方又会认为你不尊重他,而且你也无法仔细观察对方的眼睛和瞳孔的变化。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奥克斯林认为,当两个人交谈的时候,目视对方的时间最好是谈话时间的一半。因为只有相爱者或是仇恨和畏惧对方的人,才会长时间地盯着对方看。

不过,这个时间的长短也不一定正好是谈话时间的一半,有起伏也很正常。例如西方人比较直接,所以盯着对方的时间会长一点;而东方人比较含蓄,所以盯着对方的时间会短一些。

我们除了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瞳孔的扩大与缩小和眼睛的睁大与眯起,来判断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好感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睁大眼睛和扩大瞳孔来赢得对方的好感与喜爱。因为当你睁大眼睛和扩大瞳孔时,对方也可以感觉到你的好意,从而萌生好感。

经过调查现实,瞳孔扩大的女性往往更受欢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女性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漂亮和迷人,会刻意扩大自己的瞳孔。我们知道瞳孔的扩大与缩小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想要用理智控制几乎是做不到的。不过这些女性还是想到了办法——药物。

有一种名叫阿托品的药物可以帮助人们扩大瞳孔。在意大利,有不少女性会使用颠茄(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扩大瞳孔的植物,现代眼科中被用来达到散瞳的效果)。有意思的是,颠茄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漂亮的女人”,由此可见,扩大的瞳孔的确可以引起人们的好感。

不少商人也看准了扩大的瞳孔可以引起人们好感的商机,便利用瞳孔的扩大来招揽更多的顾客。例如,商家往往会把广告代言人的瞳孔刻意地修改一下,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代言人的瞳孔,这样一来往往能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或许有不少人怀疑,扩大的瞳孔真的有这么大的效果吗?实例证明,当一家商场把唇膏广告代言人的瞳孔修改得扩大了两倍后,其唇膏的销售量竟然比原来提高了40%。

他在想什么?——转移的目光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心理学家也认为眼睛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一个人的感情和意向。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目光之间的接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目光的相互接触能够促进两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你把目光投向某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却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时你会感到很沮丧。

当一个人当众演讲的时候,虽然他一直在滔滔不绝地发表言论,但实际上他会通过目光一直和台下的听众交流和互动。演讲者一边演讲,一边把目光投向台下的某个听众。如果这个听众的目光能和演讲者的目光触碰到一起,并没有躲闪和转移,而且很坚定的话,那么这个演讲者就会从听众的目光中得到信心,因为这说明听众在认真听他演讲,而且很认同他的言论。

但是,如果听众在触碰到演讲者的目光时,马上转移了目光,那么,这种避开眼神交流的方式会让演讲者感到沮丧,因为他的演讲没有得到回应。

这种演讲中眼神交流的方式,有着文化背景的区别。在我国,当一个人在听演讲者演讲时,回避演讲者的眼神是一种礼貌性的表现,表达出了听众对演讲者谦逊的态度。但是,回避眼神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却并不礼貌。因为在西方国家,如果当演讲者把目光投向听众,听众直视着演讲者的目光,说明他们在认真听演讲;如果听众转移了目光,则会让演讲者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