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影响力
17543300000021

第21章 职场心理学提升你的影响力(1)

职场上的你是不是经常感到烦恼?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仅要和同事处好关系,还要给领导、上司留下好印象;非但如此,面对不同的客户,你还要想方设法留住他们,为了提高业绩,你不得不笑脸相迎,可有的时候效果却并不理想。事实上,职场上也讲究心理学。如何与同事、上司相处?怎样读懂他们不同行为背后不同的心思?怎样才能让老板心甘情愿地为你升职加薪?面对不同个性的人,你又要如何应对呢?本章将教你职场人际j交往的心理技巧,帮你找到职场心理的秘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影响策略,让你轻松打下职场这片“江山”。

第一节 随机应变,拉近心理距离

齐亚辉是美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有名的麻省理工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半年之后,他决定回国。朋友、家人都认为齐亚辉回国后的机遇会更多,工作也会更加顺利。可回来之后,齐亚辉才知道,原来高学历的他也会遇到找工作难的麻烦。

他应聘过很多公司,发出很多简历;也主动跑到一些公司里去毛遂自荐。但发出去的简历基本都没有回复,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而在面试时,有的老板甚至会当着齐亚辉的面将他的简历丢在身边的垃圾桶中。这样的打击是齐亚辉想不到的,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学历如此之高的他,却没有人要呢?

有一次,齐亚辉到一家IT公司去面试。接见他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总,脸上露出的尽是不屑。他说:“实话和你说啊,我的学历就不高,初中毕业而已,但你看我现在不是一样开起了公司?所以啊,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学历高有多好。因为你脑子里光有那些理论,却不懂得实际操作,有什么用?”

听到这样的话,也许很多人都会知难而退,可齐亚辉不但没有离开,反而神秘地对老总说:“其实,我一直都有一个秘密不敢说出来,但如果您答应不告诉我父母,我就说出来。”

老总很好奇,点头答应了齐亚辉。

“其实吧,我在美国的那几年,都是在大学里混,假如我与教授的关系不好,或许还拿不到那张文凭呢!”齐亚辉稍带自得的语气让老总很惊讶,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最后,他决定录用眼前这个有点调皮的小伙子。

应聘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的经历,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面试官或老板时,学历高并不意味着你被录用的几率就高。齐亚辉的经历就告诉我们,懂得随机应变,迎合对方的心理需要才是关键。

也就是说,面对不同性格的人,你需要采用不同风格的交流方式,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心理学认为,人们总是愿意接受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位高学历的老总,他说起话来文质彬彬,那你就要小心你的遣词造句了,千万不要使用一些不好的口头语;假如你遇到的老总性格外向,为人做事粗线条,甚至喜欢张口闭口带粗话,那你就要尝试做到接近其风格,让他感觉你们是同一世界的人,这样就会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一个省领导下乡视察,如果总是想着自己是领导,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与百姓交流,肯定得不到民心,在百姓的眼中也谈不上是一个亲民的官儿;但假如他能够放下身段,用百姓的语言模式和风格习惯与之交流,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

可见,面对不同的人,我们需要适当地改变自己的处事为人风格,恰当地迎合与模仿对方,让对方觉得你是“自己人”,这样心理距离便可在瞬间拉近。这并不是见风使舵,而是有技巧地随机应变,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迅速接近对方的捷径。改变风格,适时迎合,甚至降低身段并不会让你的内心变得污秽,反而能够真正获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另外,我们已经知道,人们都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两个在感情上有类似经历的女人,相聚在一起,肯定会倍感惺惺相惜,因为共同的经历让她们有心理上的共鸣,而在劝慰和怜惜对方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劝慰和怜惜自己呢?因此,她们是最容易走近并成为好友的。但相似的经历也因为难得而变得珍贵,假如大街上抓来一个人就与你有相同的经历,那它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不过,即便经历不能复制和模仿,但有些东西却是你随时都可以做到的。

心理学认为,双方心理上的距离决定着实际相处中的亲密程度。换句话说,假如你想得到对方的认同,就一定要想办法拉近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就是你想得到什么,就要自己先付出什么。譬如说,你希望对方对你敞开心扉,将你视为最知己的好友,那你要先对对方敞开心扉;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你的付出也一定会换来一定的回报。

就拿如何表达你对对方的好感来说吧,心理学认为,表达好感需要借助一定的身体语言。比如手势,尽可能露出掌心,使对方看得见,或者是在说话时将自己的脑袋歪向一侧,露出一边的脖子,这是在向对方暗示:我毫无戒备。手掌摊开表示的是并无攻击之意,露出脖子代表的是袒露出自己最脆弱的身体部位,表示对对方的充分信任。这些小动作比直接和对方说“我对你很有好感”要有效得多,对方也会在潜意识中感受到你的心意,但前提是对方可以读得懂你的肢体语言。

如果你觉得还需要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心意,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向对方稍微靠近,也就是做出“腹部前倾”肢体动作,与此同时,靠近的还有你的肩膀和头部。而对话时,适当地使用表示肯定暗示的肢体动作也可以帮助你获得信任。即在倾听的同时,可以试着在对方停顿的节点或者是他喘气的空当儿,做缓慢的、有节奏的点头动作,配合对方的呼吸和停顿节奏做出回应。如果对对方的说话内容表示赞同,可以在必要时加上一些诸如“是的”、“我想也是”、“确实这样”等类型的肯定句。如此一来,对方心理上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就很容易产生了,那么他们对这个给予自己成就感和被认同感的人,就不会太排斥。

当然,除了使用身体语言之外,还可以适当地模仿对方说话的语气、风格或用语。譬如用对方用过的字眼、句式等,这种不失幽默的做法,会令对方产生心理愉悦感。不过这样的方法要适当用,一旦发现对方出现了消极反应,就表示对方不喜欢,你就应该尽快换一种方式了。这种方法被称为“应声虫”策略。因为重复或模仿别人的语言特征,恰当地流露出肯定和赞同的肢体语言,不仅传达了你的重视,还进一步消除了对方的心理防线,进而达到深入其内心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人,即便是一个侃侃而谈的人,只要你使用适当的“应声虫”策略,也很快能够深入对方的内心。当然,“应声虫”策略不仅是语言风格上的附和,也可以是内容上的肯定,更可以是不带任何感情的声音附和。

我们如果想表达赞同对方的意见,但其实心里正相反,只是想让对方尽快停下来听自己说,那就可以使用幅度较小、动作较快的点头示意,这样的附和多半属于装腔作势;如果是真心表示赞同,就用轻微的点头表示。对话中,听者随时都可以加上一两句附和性的言语,表示赞同,这包括重复或模仿对方、使用类似的肢体动作等,使对方感觉到你正在认真倾听,感受到被尊重,进而也就比较容易说出真心话,那么你的攻心目的就达到了。

可见,在职场上,不管你面对的是上司、同事、下属,还是客户,也不管他们的性格如何,你只要做到巧妙迎合,适当模仿,制造出“自己人”的心理感觉,获得认可也就不再是难事。

第二节 站在他人立场,做个善解人意的人

一、看穿人心的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善于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人,往往更容易赢得他人的认可。道理我们都知道,但却很难做到,因为我们不能理解对方,也找不到他人内心的突破点和驱动按钮,无法体察其行为动机,于是在发生矛盾时就不能及时觉察和挽回局面。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心理组合形式。也就是说,有的人认为金钱、名利、地位比较重要,而有的人则认为家庭、事业、感情比较重要,还有的人认为知识和人生阅历比较重要等。因此,他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所做出的反应也就不尽相同。换句话说,人的行为模式总是与其内在动力息息相关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会看穿人心的技巧,这样我们才能够从中找到答案,进而理解其行为特征。

1.分析他人言谈举止背后的行为动机

同样是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性质就会变得不一样,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

小莉和小夏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在其他同事的眼中,她俩的关系是最好的,经常一起吃饭,一起上下班、逛街。但最近,她们发生了矛盾,还闹到了总经理的办公室里去了。

小夏说:“我没有说过是你撬走我的客户。”

小莉不服气:“就是你说的,你说我不仅撬走了你的客户,还把别人的客户都撬走了,你到底是何居心?”

……

最后,经理找到了其他几个知情员工,并从他们口中得知,小夏只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没有说过是小莉撬走了我的客户”;但这句话被不同的人听到,就演变出了许多不同的意思;而小莉是被污蔑了,还是真有其事,或者是有人故意扭曲小夏的意思……这些都不得而知。最终,经理要求双方和解,并仔细分析了这句话背后的意义。当然,听完经理的讲解,小夏与小莉又重归于好了。

在上述案例中,“我没有说过是小莉撬走了我的客户”一句话,说的人和传达的人,如果出发点不同,那使其产生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原来,经理是这样分析的:

如果“我没有说过是小莉撬走了我的客户”这句话的着重音不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听者听到的意思也就不同。比如有人将这句话听成“我没有说过是‘小莉’撬走了我的客户”,意思就是说话者承认自己确实被撬走了客户,并让大家怀疑是小莉;如果有的人听成“‘我’没有说是小莉撬走了我的客户”,言下之意就是说话者想要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并暗示是其他人说小莉撬走客户;也有的人会听成“我没有说过是小莉撬走了‘我的’客户”,意思就变成了说话者暗示小莉撬走的不是自己的客户,而是别人的客户;还有一种情况是,听话者听成“我没有‘说’过是小莉撬走了我的客户”,这样意思就是说话者强调小莉确实撬走了自己的客户,但放出这一消息的不是自己,而是另有其人,等等。

同是一句话,被不同的人理解,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思。可见,分析一个人说话做事背后的出发点,就能够对整个事件进行有的放矢的处理。

2.洞察他人情绪的善变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往往携带着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信息,只要我们善于觉察对方的情绪变化,就能够找到攻其心的突破点。心理学研究认为,面部表情是一个人情绪的阴晴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总会在表情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一点可以参考本书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只有准确读懂了对方的心理情绪变化,就能够清楚对方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了,包括对方对你的真实评价,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进而找准你自己的位置。

3.适时沉默

每个人都希望表达自己,但假如我们总是急着展示自己,不停地说,不停地做,那我们就很难拥有了解他人的机会,甚至让对方有厌烦的感觉。你曾试图留给他人的良好印象也被毁灭了。所以,适当地沉默下来,听听别人怎么说,闭上嘴巴,保持沉默,也就意味着你给了对方了解你的机会,你也因此更多地了解了对方,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4.巧用肢体语言

关于肢体语言,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必要时可以轻轻触碰对方的肩膀或手臂,或者减少你与对方之间的空间距离等,这些都有助于拉近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譬如我们前文所说的“腹侧前倾”动作。

此外,还可以巧妙运用眼神来传达信息。比如,在对方说话时,你用好奇的眼神注视着对方,表达你的兴趣;也可以在对方诉说伤心往事时,投去悲伤的目光,表达你的心灵共鸣;或者在同事被老板赞扬的时候,送去一个羡慕和赞赏的目光等。

5.重新确认你接收到的信息

这是针对前面的例子而言的,就是说,如果同事的某句话让你觉得心里不舒服了,甚至你认为对方简直就是在污蔑你,那你最好理智地重新确认一下,你的理解和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否是一致的,这样才能把矛盾和误解统统扼杀在摇篮里。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两位政治家,即管仲和鲍叔牙。管仲与鲍叔牙曾一起做过生意,因为管仲出身贫寒,没有什么钱,所以做生意的本钱基本上都是鲍叔牙一个人出了。但每每清查账目时,管仲都要多拿一点。对此,鲍叔牙却丝毫不计较,因为他知道管仲的经济压力比自己大,有时候他还会问管仲:“这些够不够你花?”

一直到后来,两人一起参军打仗,每次到了关键的进攻时刻,管仲总会躲在鲍叔牙的身后。其他人觉得管仲贪生怕死,但鲍叔牙却为其辩解说:“他不是怕死啊,你们不知道,他家里还有上了年纪的老母亲需要他回去照顾。”

鲍叔牙确实很善解人意,总是能够站在管仲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他这样待管仲,确实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管仲经常感慨地说:“养育我的是父母,而最理解我的却还属鲍叔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