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17543200000017

第17章 亲子关系援助(5)

“我心里难受啊,他对我太冷淡了,我照顾他的生活,他每个星期回家一次,每次我都想方设法给他做各种各样好吃的,补身体补脑子,他想做什么我也很少去干涉。现在他读高二,马上就要升高三了,我叫他多花时间看看书,你说我有错吗?他怎么每次都冲我发火,脾气比他爸爸当年还要大。”

“我也在努力改变局面,我给他买了他平时最爱玩的游戏卡,让他在学习之余玩玩;还给他买了他喜欢的衣服,带他去一直想去的海洋馆,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不愿和我多说话,一句话不投机就红脸,再这样下去,我真担心我们母子俩相处不下去……”

心理医生听完单某的叙述,觉得很有必要和赵铭见一面。一个周末,单某说服了儿子,二人一起来到心理诊所,在赵铭的要求下,心理医生和他进行了单独的谈话。

赵铭说:“她太小题大做了,这种事还来找心理医生……”没等赵铭往下说,医生就打断了他的话:“小伙子,你要学会换位思考,你母亲是太痛苦了,她的心理压力很大。你难道不想和我说说你的心里话吗?”

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赵铭说:“她平时在家就有点小题大做,为了照顾我就辞职在家,每天就盯着我在干什么,我很烦,见到我不是问我考试成绩,就是和我讲考大学的好处,爸爸至少还关心我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好不好。我以前很享受她给我的一切,甚至还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和别的同学比起来,我的家庭完整,父母对我关爱有加,但现在她越是关注我,越是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我身上,我就越是感到要窒息了。我想有我自己的生活和空间,她不该为了我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在家就会胡思乱想……”

听完赵铭的话,心理医生对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他很好奇,想知道,这样一个令母亲抓狂的孩子究竟在学校的表现如何。于是,心理医生来到了赵铭的学校。经过一番了解,才发现学校里的赵铭和他母亲眼中的儿子完全不一样。同学们都觉得赵铭很有责任心、团结、有集体意识、乐于助人,是个性格很好的人,也很有幽默感,在宿舍还经常讲笑话;而在老师的眼中,赵铭学习成绩不错,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有礼貌,还虚心接受批评。

为什么赵铭在学校就有耐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互动良好,而回到家就变得脾气暴躁、不愿与人交流呢?心理医生对单某坦言,那是因为单某管教得太严格,表面上似乎从不干涉他的事情,却无时无刻不在向孩子施加学习压力,对孩子的生活问题极少关心,也不过问他的人际关系,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于是,心理医生给单某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对孩子的关心要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还需要有更多的思想交流,关注其生活变化和心理需求,要投其所好,不要一味强调学习;2.注重沟通的技巧,外松内紧,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分紧张,可以在私下里多关注其变化;3.要讲究给予爱的方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注重心理感受,不要把自己的爱盲目地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在关爱的同时,还要看看孩子需不需要、这份爱他会如何解读等;4.不要把过多的关注都压在孩子身上,更不要凡事都围着孩子转,给他独立的空间,试着以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

同时,心理医生也给了赵铭一些建议:首先,身为一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即便学习的压力大,也要试着去理解父母的付出,不能否定了他们的爱;其次,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最亲近的人当做发泄的对象;再次,要明白自己内心需要的是什么,然后用正确的方式去交流,而不是埋在心里。

一段时间之后,单某果然发现儿子对自己的态度改变了很多;而赵铭也觉得母亲通情达理了很多。

二、常见的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

亲子关系在法律上指具有法定的养育、监护以及赡养关系和自然血缘的关系,也就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在心理学上,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需要面对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亲子关系,这是每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亲子关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孩子将来是否有能力走向成功;孩子在该时期的性格形成、品质培养、意志的磨炼等,都是在为今后的人际交往做准备。尤其是在如今独生子女普遍较多的社会状况下,加上正值青春期,亲子关系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比如关系疏远、难以管教和沟通、脾气暴躁、不耐烦等。父母在这个时候越是想管好孩子就越难,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亲子关系问题就来了。

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关系体系,它会随着子女的逐渐成长和父母的慢慢老去而出现变化,比如,父母和孩子在某个阶段中可以相互适应,可一旦到了另外一个阶段时,就变得难以相处。也有的父母可以照顾和抚养好乖巧、依赖性强的孩子,却难以应付和管教顽皮、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这其实就是亲子关系的年龄阶段性——在发展阶段上出现适应困难。而当双方面对这种适应困难,都感到束手无策、努力却得不到任何缓解时,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亲子关系紧张影响家庭和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通常情况下,遭遇亲子关系紧张的孩子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不适,比如逃避心理、无故焦虑、烦恼、失去安全感等。

心理学家认为,引发青少年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心理学家称之为“第二反抗期”,即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希望再被父母看成小孩子;而在父母的眼中,他们依旧是小孩子,年龄小、心理不成熟,还是会习惯性地去保护。那么,此时,孩子就会把这种保护当成是多余的、不可接受的爱,不满的情绪越积越多,最终由逆反的心理演变为逆反的行为。这是心理学上的“断乳期”,青少年会戴着质疑的“眼镜”去审视父母的所作所为,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紧张、对立关系的形成。

2.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正确的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摆脱父母的管束,要求自主和独立,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封闭,但又会有选择性地向外界开放。所以,青少年是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受父母干扰的独立空间,自己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被理解和关注,而此时,如果父母的关注都是学习,或者父母只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会造成亲子关系陷入紧张的局面。

3.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所谓亲子依恋,其实是指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最为持久和强烈的情感联系,而儿童在早期的亲子依恋是其情感和情绪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就是个人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自出生到两三岁之间的这段时间是建立情感联系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在这段时间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那将来就很难建立起亲密关系。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存在,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譬如本节案例中的赵铭,在面对老师和同学时态度就很好,唯独在面对自己的母亲时脾气很大,这和他们母子在日常生活里的点滴相处分不开。赵铭对母亲的抱怨是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因母亲过度关注和强加给他一些他并不需要的爱,而他所需要的关爱母亲却又吝啬给予。解决这种亲子关系紧张的办法最好是相互沟通,把各自心里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各自做出改变,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从心理出发,准确给自己和教育“定位”。

1.父母学做孩子的“律师”,拒绝做“法官”。孩子正值青春期,犯错或出了点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有的家长会在这个时候迫不及待地站出来充当“法官”,一锤就给孩子定下了罪状。这是不可取的,更是不明智的,越是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越是应该顾虑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充分地去了解其需求和内心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保护了孩子的基本权利,又能够赢得孩子的信任。所以,在关键的时候,要做孩子的“律师”,考虑他(她)的利益和需求,一切从他(她)的角度出发,满足其心理需求。

2.做孩子的“拉拉队”,而不是“裁判”。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有赞赏,批评和否定的话语会令其反感;而且有些事情,父母不能以一个“裁判”的身份直接给他们判出胜负。好比当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奔跑时,最忌讳的就是来自裁判的失败判决,那只会让他们泄气,而相比之下,拉拉队传出的欢呼声却会带来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所以,父母要投其所好,充分满足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多些鼓励和肯定,少点责怪和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3.及时反馈积极信息,不要训斥。青少年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外界的反馈信息,而父母则是最直接的反馈者,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很关键,所以,家长应该给出及时的正面反馈,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认识和了解自己;此外,父母在此时所扮演的角色也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亲疏。

父母如果像个驯兽师一样,那孩子势必会产生畏惧,但如果能够转变角色,也就能够转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比如,给孩子更多自己做主的机会,在做选择之前,尽量先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家长少提或者不提意见,让孩子走点弯路未尝不可,这样才能真正从中积累经验;在明知孩子选错了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急着去纠正,除非这个决定将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有时候出点小问题反而是一种成长;当然,在出了问题之后,也不要急着去责怪,一口否定了孩子的能力,而是继续给予他们自己做主的机会,这其实就是充分的信任。

4.转变和重建教育模式。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亲子关系和教育应该立足于对孩子心理的理解。即一切都从理解出发,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心理层面的分析和解释,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真正找到正确的教育模式。

5.心理沟通是桥梁。如果孩子考试不及格,回家后很少有父母会做到平心静气,但如果孩子考试得了满分,那么家里肯定喜气洋洋,这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鼓励和温柔的提醒,而并非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所以,当孩子发现自己得到的是痛骂后,他们会失望。失望了还会敞开心扉和家长沟通吗?沟通不成功,孩子就不可能听话。

那如何才能沟通成功?是大嗓门、厉声厉气,还是一顿打骂之后换来的孩子的妥协?都不是,真正的沟通不是你说服了孩子,而是你们达成了心理上的共识。心理学家建议,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要把80%的时间用来倾听,其余20%的时间用来说教,因为并不是你说得越多,最后达到的效果就越好。

而沟通的基础是理解,即理解孩子为何有某种需要,同时也要肯定孩子拥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利,甚至还可以承认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需要,这并不会降低身为家长的地位,反而会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有了这个前提,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表达源自真心的关注。比如在和孩子说话时,千万要放下手上的工作,不管你有多忙,这是一种尊重,更是在表达你的真心,孩子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心关注,他(她)会觉得自己很重要,也乐于与父母沟通。

而一旦发现无法与孩子沟通下去的时候,心理学家建议,家长可以采用“大而化之”的问题,多问具体的细节,比如“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啊?”“今天上英语课有什么新的感觉吗?有没有觉得轻松了很多?”等,假如孩子真的不想回答,家长应该明智地选择暂时放弃,千万不要追着孩子不放。

当然,青少年也要学会自我调适,当与父母关系紧张时,不要一味抱怨,要学会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如果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青少年也要学着去理解父母,并适当地说出心里话。父母的生活时代和如今子女相差甚远,他们的思想或许还停留在以往的时代里,不能接受某些思想和观念也属于正常现象,但作为即将成年的子女可以想办法和父母沟通,试着换位思考,改变父母的某些观念也不是难事。此外,要保持好心态,善于表达自己的愿望,给父母机会去了解自己,避免出现误会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