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17543200000015

第15章 亲子关系援助(3)

第三节 留守儿童缺失的心灵寄所

一、案例

案例一:

2008年2月25日,安徽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合小学开学了,校园里非常热闹,同学们纷纷领取了新课本。12岁的章杨宇就在这个小学里读五年级,当天他和同学们一起去学校,然后一起放学回家,但他并没有把书本带回家,背后的书包是空的,新书被他放在课桌的抽屉里。回到家后,他看到爷爷正坐在桌子前和一群老人打麻将,便走上前问道:“爷爷,我可以亲您一下吗?”爷爷布满皱纹的脸顿时乐开了花,他连连点头。

这一天是章杨宇的妈妈年后外出打工的第十天,那天晚上姑父本来说好要章杨宇去他家住的,但好久都等不到他,眼看天色已经暗了,姑父便打电话过去询问,章杨宇的爷爷说孙子也不在他家,他们又急忙打电话去学校,老师告诉他们章杨宇同学并不在学校。家人有些慌张,不知道孩子究竟去哪里了,便发动邻居一块展开搜索。大家几乎搜遍了全村,最终在人迹罕至的祠堂后面发现了他,而此时,大家找到的只是章杨宇的尸体——祠堂后有一间小屋,他就吊在屋子伸出来的横梁上。

后来,人们在章杨宇的裤子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确切地说,那是一封遗书,是他写给父母的遗书。在遗书中他向爸爸妈妈道歉,说自己再也不能去爱他们了,还说自己欠丽丽姐20元钱,希望父母替他还给她。最后他还说出了自杀的原因:每次父母的离开都令他很痛苦。而这封遗书的落款时间是正月十九日。

一直留在章杨宇身边照顾他的爷爷很悲痛,他说自己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吻。据了解,章杨宇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经有好几年了,每年都是在春节回家,待几天就又走了,每回临走的时候,章杨宇都舍不得,但父母并没有因为他而留下来。小杨宇很懂事,学习成绩也非常好,爷爷告诉他,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让日子过得好一点。父母外出的这几年,小杨宇一直跟着爷爷和姑姑、姑父一起生活。

老人说,以往孩子都是在姑姑家,但这一年却怎么也不肯去了,他想让妈妈留下来,还在母亲临走的那天和她吵了一架,自己回家偷偷抹泪。而且小杨宇今年的暑假作业一个字都没动,不同以往,以前都是很积极,很早就完成了。说到这儿,老人很后悔,他认为这也许正是孩子出事前的征兆,但大人们却没有重视。

远在外地打工的母亲得知儿子出事的消息后,连夜赶回家,在他们简陋的房屋中为孩子操办后事。不知道她当时的心情如何,如果一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她还会选择留下孩子、自己外出打工吗?挣的钱再多都已经挽回不了孩子的生命了,这不仅仅是这位母亲的悲剧,也是众多留守儿童的悲剧。

案例二:

2011年6月18日凌晨,在湖南省邵阳市某网吧内发生了一起命案,62岁的网管刘某被残忍杀害,胸腹部位中了四刀,咽喉部位被割了三刀,因失血过多死亡。接到报案后,警方感到震惊,在现场勘查后发现,这家网吧中没有监控设备,前来上网的人也不用登记身份证,也没有目击者作证,因此,现场根本找不到有效线索。

此后,警方就展开了几乎大海捞针般的搜索工作,确定重点嫌疑人,再对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直到8月1日那天,警方才将重点怀疑对象确定在一名14岁少年邓某的身上。逮捕这位少年之后,他对自己作案杀人的事实供认不讳。

原来,6月17日晚上,邓某在该网吧上网,到了凌晨两点左右网吧不能上网了,邓某只好去隔壁网吧,但隔壁早就关门了,于是他又折回来。回来后,他发现网吧里已经没有人了,网管也不在,便生出了偷盗的念头,环顾四周后迅速走到吧台处,打开抽屉准备拿钱,但还未到手就被网管刘某发现了,刘某当即就上前阻拦。没想到邓某随即从身上取出一把弹簧刀,接连在刘某身上刺出了七刀。刘某躺在地上不能动了,邓某便从桌子上拿走了一个挎包,最后在挎包中获得了十块钱和一部手机,这就是他杀人的全部“战果”。

邓某还称自己在杀人后并没有走远,而是在警察赶到现场后跑回来围观,看着警察在现场办案,然后离开。

事实上,邓某才14岁,从小就一直跟着外婆一起生活,父母都在外地务工,初中读的是寄宿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外婆因年纪大了也管不了他。据老师反映,邓某经常逃课去上网,周末即便回家了,也是在网吧里通宵打游戏,平时没钱用的时候就去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用偷来的衣服或鞋子换钱用。可见,他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为从小就缺乏管教,没有人关注他的心理和生活,更没有人在他走歪路时拉他一把,所以才走上今天的悲剧之路。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中国,总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在他们尚嗷嗷待哺的年纪里,父母就选择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大城市里打工,他们只能从电话里的声音和偶尔寄回来的汇款单或包裹里去体会生身父母的存在。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渴望外面斑斓的世界,渴望有新衣服、新玩具,在应该享受花样年华的年纪里,他们只能把眺望的眼光放在父母远去的方向,久久盼望……

这就是中国的留守儿童,他们通常都是和父母亲中的一个人或祖辈、亲戚、朋友等一起生活,孤独地度过童年。据资料记载,2012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过了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到2200万。

另据权威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高达5800万,其中有57.2%是父母一方外出,留下另一方在家持家,42.8%是父母共同外出。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79.7%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13%被寄托给亲戚和朋友,还有7.3%是没有固定的监护人或没有监护人。

多半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抚养,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护,在身心发育方面都很容易产生问题,特别是这些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念的正确指导,很容易出现认知、价值观、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缺陷,严重的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据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有心理问题的高达57.14%。由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管理缺失以及监护缺失等,这些都是引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那么,留守儿童的心理都会出现哪些隐患呢?主要的表现又是什么?

1.性格内向、孤僻。因为自幼就没有父母在身边给予照顾,父爱母爱缺失,这些孩子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压抑感,不愿与人交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爱毕竟不同于父母,他们在心灵深处依旧感到自卑,渴望父爱和母爱。

有调查显示,在外出打工的父母亲中,21.1%的父母都是一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父母亲是一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更少。而他们回家看望孩子的频率也特别低,有的是半年回家一次,更多的则是一年回家一次,这种现象带给孩子的是无尽的思念和痛苦。长此以往,还会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他们封闭自我,不愿与任何人交流和接触。

2.内心自卑导致心理障碍。孩子也会相互比较,比如谁的爸妈更疼爱自己,谁的家庭更和谐等,有优越感的孩子会觉得很自豪,而有挫败感的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当父母长年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就无法完整,身边就没有坚强的依靠,自卑让他们难以抬起头来接受一切,有些甚至自暴自弃,用毁灭自己的形式来表示反抗,比如故意不好好学习、逃课、偷盗,甚至是自杀或杀人。

3.空虚寂寞心理。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孩子都会感到寂寞和空虚,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没有动力,寂寞心理会促使他们产生抑郁等问题,精神上的空虚感很容易引发行为上的出格,甚至是极端表现。曾经有媒体报道过一则新闻,一名13岁女孩在厕所产下一个女婴!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情,一个孩子又生下另一个孩子,是该怪罪这个女孩不自重,还是应该怪罪她的父母管教无方?但当人们得知她是一名留守儿童后,就全体沉默了。

4.怨恨和仇视父母。儿童怎么会知道父母外出为的是什么,即便知道也无法理解,所以,他们会对父母的狠心行为感到怨恨,甚至会故意疏远父母,这些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5.盲目地反抗和逆反。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缺乏安全感,认为没有人可以保护自己,感觉自己总是在受欺负。所以,他们会因为小事而计较,警惕性高,不愿与人亲近,即便与人交流也充满敌意;而在老师或其他的监护人管教自己时,他们不愿接受,甚至认为他们没有资格管教自己。

三、留守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干预

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及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之后,社会各方面应当高度重视起来,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其行为偏差的根源。

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理学家针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提出了一套留守儿童心理保健措施:

首先,社会应该做到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学校教育状况以及家庭教育情况进行彻底调查,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起一份能够反映其进步和不足的成长档案,并且采取动态跟踪、归档、分类整理、信息共享的程序,以档案记录情况为准做好实际工作。

比如,2006年安徽和县总共有十万余人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均留在家乡由亲友照顾,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的孩子经常会有不良行为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县建立了“留守儿童托管制度”,各乡镇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主要由妇联、共青团、教育机构以及留守儿童所在村的两委负责人等参加。

他们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教育问题,还建立了教育管理网络,镇村分别为留守儿童设立档案。领导组给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分配了联系人和指导监护人;学校每周要家访一次留守儿童,并且和联系人、监护人随时保持沟通和联系,方便对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保护;他们也会定期地向留守儿童的家长汇报情况。

其次,学校应该做到的是:

1.学校应配合实行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各中小学都应该在新学期开始时对报到学生的父母外出状况进行了解和调查,并逐一登记,建立起“留守儿童档案”,包括对孩子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等的了解和记录。

2.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学校可以发动教职工一起针对留守学生实行帮扶或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为孩子们送去温暖,让学校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等参加的座谈会议,共同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卫生和健康成长的问题;同时,学校有必要让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学校保持联系,双方保持互动,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关怀。

3.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心理上的关注和精神上的支持。平时如果发现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排除他们在心理上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引导其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4.加强培训。学校一方面要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专门介绍教育常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给留守儿童开设培训课程,教导他们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鼓励他们尝试学习坚强和自立,讲解父母在外挣钱的不易,教导他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且在举办活动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扩展留守学生的交际圈,有助于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渐渐走出自闭心理障碍的阴影。

最后,家长应该做到的是:

1.外出打工要慎重。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的父母,如果父母不外出,这些孩子就会沐浴在父爱和母爱之中,就不会出现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但事实上,很多父母也是迫于无奈,外出打工是因为经济困难。然而,转念一想,究竟是挣钱重要,还是孩子的前途重要?如果实在出于无奈,家长最好是慎重选择,可以让文化程度高的一方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如果双双外出,可以考虑把孩子带在身边,让他们在外地接受教育。总之,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前途为中心。

2.与孩子保持沟通。外出务工的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孩子,一定要经常地、定期地和孩子联系。如今的通信技术很发达,通电话也不再是难事,所以,要尽一切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远方的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同时,还要和孩子的临时监护人或学校班主任保持联系,定期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必要的时候要多鼓励和教育孩子,温暖他们的心灵。

3.实行“代理”教育。父母如果均在外地打工,孩子托付给了亲戚或朋友照看,可以考虑为孩子寻找一个“代理妈妈”,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在生活和学习上得到更周全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