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17543200000013

第13章 亲子关系援助(1)

家长一贯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因此怎样教育下一代是父母始终关注的话题。本章主要以孩子为对象,介绍不同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种种困扰和心理影响。你知道家庭暴力对一个孩子究竟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吗?你了解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怎样孤独无助吗?有缺陷的家庭结构是孩子出现心理缺陷的根源,你关注过那些留守儿童吗?他们的心灵寄所在哪里?亲子关系出现问题该怎么办?本章在介绍不同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心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父母们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或改善亲子关系有所帮助。

第一节 家庭暴力下的孩子

一、案例

小云的父母在她读初中的时候就离婚了,这一直让小云感到自卑,她想去寻找母亲,但是父亲的管教很严格,每天除了按时上学放学,其余的时间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稍有差池就会遭到一顿毒打。在一次次被打的经历中,小云已经绝望地意识到,不管她是怎样想念自己的母亲,都不可能再回到她的身边了,因为母亲早就决定丢下她了,不然这么多年她也不会一次都不来看她,对她的生死不管不顾。

转眼间,小云已经是个18岁的大姑娘了,同学们都很羡慕她,不仅因为她学习成绩优秀,人长得漂亮,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有一个在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但是,谁也不知道她的成长环境——日复一日地在父亲的暴力下长大。无奈而愤怒的她还一度生出了“弑父”的念头,并计划着在杀了父亲之后自杀。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小云在翻看父亲订阅的废旧报纸时发现了一个心理学专栏,她顿时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心细的她记下了上面的联系电话和地址。那是一个公益栏目,主办人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后来这位法律工作者收到了小云寄去的信件——长达两万多字的声泪控诉,在信中,女孩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痛苦经历。

原来,早在父母还未离婚时父亲就有暴力倾向,家里争吵和冲突不断。小云回忆说,她那时候感到最为恐惧的事情就是放学回家和放假在家,因为家中无时无刻不是父母的争吵和拳脚相加的场景,很多次,她都要等父母睡了才敢回家,然后在厨房随便找点剩饭剩菜吃。

后来母亲决然选择了离婚,却没有选择带走小云。父亲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被妻子抛弃后在外面依旧受人尊敬,但回到家之后,他将自己对妻子的怨怒全部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动不动就对小云非打即骂。

父母离婚之后,有一次小云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担心回家后被父亲打骂,便躲在街道的角落里不敢回去,结果父亲找到了她,像抓小鸡一样把瘦弱的她抓回了家,最后还是没能逃过一顿毒打。小云晕过去了,第二天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医院里,医生说她软组织受伤,耳膜出血。当时她的父亲也在场,但她却在父亲的眼神中看不到一点点愧疚和心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小云坚决不再喊他爸爸。

小云对父亲的仇恨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强烈了,再一次遭到父亲的毒打之后,小云生出了杀死父亲的念头。于是在父亲睡着了之后,她便迅速冲进厨房抄起一把菜刀,在举起菜刀砍向父亲的瞬间,小云失控地喊叫了一声,结果惊醒了父亲。最终,她还是被父亲控制住了,菜刀从手中脱落,随之而来的便是又一顿暴打。

这次“弑父”计划失败之后,小云更加无助了,她曾经试图去找母亲,希望母亲可以带她走出父亲的暴力阴影,但已经再婚的母亲却并未帮助她。父亲也从那次事件之后加倍小心了,他锁起了家中所有的刀具,即便如此,小云还是实施了第二次“弑父”计划。然而,时刻保持警惕的父亲在她走进自己的房间时就清醒了,他一个翻身就躲过了小云的刺杀,只在床上留下一个深深的大洞……

当看完这封信之后,这位法律工作者已经被写这封信的女孩深深震惊了,他的强烈念头就是赶紧阻止她实施“弑父”的计划,否则这个18岁女孩的一辈子就完了。

经过这位法律工作者的努力,小云站在了他的面前,哭着控诉这么多年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的委屈和悲痛。与此同时,他也联系到了这位大学教授,要求见一面。在面谈中,他把小云写信向他求助的事情告诉了他,并希望了解这位父亲暴力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位大学教授并没有拒绝这次谈话,也许是因为都是男人的关系,他开始落泪并讲述了自己家庭的悲剧。

原来,因为和前妻的婚姻太过草率,婚后一直处于争吵的状态,但自己身为大学教授,碍于面子一直不敢离婚。每天的负面情绪被压抑,无处释放,最后慢慢养成了暴力习惯,先是打妻子,然后就是打孩子,离婚后小云就成了他的“出气筒”。而离婚是其前妻提出来的,这也使他很没有面子,所以满腹的愤怒和怨气只好全部都撒向了小云……最后,他恳求得到帮助,希望女儿不要再杀自己了,并保证再也不会对小云有任何暴力行为。

最后,经过这位法律工作者的从中调解,女孩放弃了报复的计划,父亲也停止了暴力行为,女孩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名牌大学。但是,谁能够知道在这个18岁少女的心灵深处究竟藏有多少仇恨呢?不仅是对暴力父亲的仇恨,还有对自私母亲的绝望,更有那些被暴力笼罩的童年岁月,它们会给她今后的人生带去怎样的影响呢?不得而知。

二、帮助家庭暴力下的孩子学会心理“自救”

家庭暴力指的是,行为人使用捆绑、殴打、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残害等手段,或者在精神上施以折磨,比如谩骂、恐吓、讥讽、任意凌辱对方人格等,给其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精神健康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伤害。如果是经常性、持续性的家庭暴力,就构成了虐待。而上述案例中的小云,在父亲的暴力行为下生活了十几年,已经构成了虐待。被虐待时的小云因为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何况对自己施暴的还是亲生父亲,而长期积压的怨恨使她想用杀死父亲的方式来解救自己,这样的想法或做法其实是错误的。

调查显示,在农村有77.9%的孩童遭受父母的暴力,在城市中也有65.8%的孩子有家庭暴力的经历。孩子在这个时候是最茫然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向谁求助,更找不到正确的保护自己的途径,只有凭借满腔怨恨做伤害自己和伤害对方的事。这样一来,孩子的一生就毁了,因此,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必须学会自救。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遭遇家长的暴力行为之后,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比如自卑、焦虑、恐惧、抑郁、警觉性高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悲伤、敏感,甚至还会产生杀人或自杀的念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要鼓起勇气去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让自己陷入情绪和心理的困境,甚至是走上不归路。

心理学家认为,接到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的求助时,心理医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1.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给予关怀的同时要了解重要信息,包括孩子所遭受的躯体、情感伤害等,是否存在被威胁的成分。受到暴力伤害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都出现了哪些症状和反应,譬如是否有罪恶感、恐惧感、无助感、自责、耻辱、愤怒等。除此之外,还要尽量去了解在其整个家庭中,是否还有其他的家庭成员遭受过家庭暴力等。一旦发现危险依然存在,要通知相关部门介入,必要时可以协助将孩子及其他受害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2.必要时要把孩子带到医院进行躯体检查,确定其受伤状况及受虐待的证据;同时可以借助心理测试,帮助孩子确定是否存在心理病态问题,排查一切源自家庭暴力的神经损害或精神障碍等;对心理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恰当的干预措施与康复目标,采用综合治疗性干预措施,即心理支持性、就业与社会学习性、心理动力性、家庭系统性的结合方案,最好是告知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及其支持者。

3.要了解受害者(即孩子)是否希望在保持家庭关系不破裂的前提下,结束这种家庭暴力的现状。

4.如果在了解的过程中,受害者忽然开始为施暴者说话,为其暴力行为辩解并轻描淡写自己所受的伤害时,要直接指出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面质技术(一种高难度的、高压迫性的技术,主要是挑战患者去检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存在不一致,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是否有矛盾,并同时指出冲突的根源所在),判断其受到暴力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淡化的倾向,并评价其认为施暴者会因为懊悔而停止暴力的倾向。

5.与受害者共同回顾受到暴力侵害的图片、医疗报告以及被暴力虐待的过程;探测受害者是否认为施暴者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是合理的,或者觉得是由自己的某些言行引发的。如果是这样,就要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意识到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暴力行为都不存在合理性。

6.要评估受害者是否具有以自杀或杀害他人来摆脱困境的倾向和风险,并引导其认识到家庭暴力会给自己带来的正常范围内的影响,缓解其心理负担;还要积极鼓励受害者寻找并确认周围可以提供支持的亲朋好友,向他们说明现状,以便得到想要的支持。

7.确定了可以为受害者提供支持的对象之后,心理医生要教给他们一些比较有效的保护受害者的手段,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与执法人员保持联系,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书面规划的方式。

8.心理医生要向受害者讲述施暴者的心理历程,比如他们也会在暴力行为后产生懊悔或痛苦等情绪反应,以便获得受害者的谅解,但实质上却并非真正忏悔,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来重新激活受害者继续忍受下去的希望。所以,受害者平时也要多阅读一些家庭暴力方面的书籍,扩大知识面,了解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采取的正确手段。同时,要引导受害者回顾以往的家庭生活状况,比如父母之间是否也存在暴力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受害者可以画一幅家庭成员关系图并标注出自己在情感和躯体受伤害之间的认知关系。

9.及时鼓励和强化受害者恢复自信心,并引导其用积极的语言表述这次治疗将会取得的良好效果;引导并鼓励受害者就施暴者或中止与施暴者关系的矛盾心理展开讨论,阻断其不现实的预期,强调受害者要回归现实,对自己今后将要再次面对的暴力行为做好准备。

10.正确引导受害者分析可能再次受到暴力侵害时的非理智性恐惧感,并尽量用比较理智的想法代替;尝试用聚焦问题的方式,启发受害者设想,如果暴力行为从未发生,他(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进而鼓励其排除万难,去拥有那样的生活,纠正以往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11.学习必要的措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学习一些心理调适技巧,避免受到心理伤害。尽量不与施暴者出现口角争执,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必要的时候采取法律措施保护自己或其他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三、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孩子,尤其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不管是心理方面,还是在体力方面,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家庭暴力的源头无非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负面情绪过多,攻击性倾向严重,暴力行为成了他们释放内心愤怒情绪的一种行为需要。然而,这种情绪如果转化得好,就会成为正能量,反之就会导致暴力,成为具有破坏性的负能量。

心理学家认为,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暴力行为是可以预防的。但主要还是要提高家长的个人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心理学家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家长的暴力行为提出了干预措施:

1.心理学家会引导施暴者(家长)认真分析愤怒爆发的过程,准确定位引起愤怒情绪的对象或诱因,寻找生活中(过去或现在)都有哪些痛苦的经历或伤害,激发自己的愤怒情绪;家长要口头承认自己会经常感到愤怒,追根溯源,找到引发自身暴力行为的根源所在,比如自己的父母都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的,看看他们处理愤怒的方式是否对自己产生了影响。

2.帮助施暴者列出过去一段时间内,处理愤怒情绪的方式给自己的家庭成员,尤其是作为受害者的孩子带去的种种负面影响。

3.引导施暴者学会正确处理愤怒的方式以及情绪的管理方法,比如尝试使用建设性的而非自我毁灭式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还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施暴者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4.鼓励施暴者分别给自己的家庭成员或使其感到愤怒的其他人写信,在信中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或愤怒,包括这些不满或愤怒产生的原因;同样的,施暴者也要给受害者(孩子或配偶)写一封信,在信里表明期望得到原谅的心愿,并在接下来的家庭治疗性会谈中专门针对这两类信件进行探讨。

5.引导施暴者和受害者一起参加家庭治疗性会谈,有序安排其交换各自对家庭暴力的看法和建议,并达成一个共识,相互约定一个解决冲突的办法,作出承诺,在今后遇到类似情景时要严格遵守约定与承诺,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和平息怒气的方法,共同找到一个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