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色彩心理学
17543100000007

第7章 五彩缤纷色——儿童世界里的色彩心理学(3)

适合学习的环境应该是安静而柔和的,以往的那种五彩缤纷的色调通常会扰乱孩子的思绪,因而,最好选用明度偏低的色调。比如采用棕色的木质纹理色为主色调,既不绚烂耀眼,又不会显得没有生气,房间内的细节可以依据孩子的爱好进行装饰。

墙壁的颜色最好选用白色,洁净而亮丽,有助于照明。最好不要在墙壁上做修饰或贴一些图案,这样不利于孩子专心学习。

地板可以使用深黄色的实木地板,起到衬托墙壁和家具的作用。而家具可以考虑采用和地板或墙壁一致的颜色。至于床上用品,可以选择活泼一点的颜色,比如天蓝色。在床头设计一些隔板,专门放置孩子喜欢的物品和书籍。

培养孩子的色彩感

儿童的世界总是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在他们的眼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美丽动人的图画,他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儿童色彩心理学认为,越是鲜艳的色彩,越是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但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发展特征来看,色彩的吸引力并非儿童与生俱来的本领;如果站在儿童教育的角度上来看,美国着名的儿童教育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以及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一致认为,儿童与成年人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因此不该认为儿童是因为缺乏理论和教育才被称作儿童的。也就是说,只有遵循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儿童在特定阶段的不同感觉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从色彩学的角度看,色彩是儿童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关键媒介,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教授罗伯特·奥恩斯坦因认为,人的眼睛发展视觉能力的关键阶段,是从出生开始的最初六年时间。而儿童在这六年的时间中,视力经历着一种十分显着的发展变化:

1.出生后的六个月。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尚未发育成熟,视觉结构与视觉皮层神经细胞也没有发育完全,对光线的反应仅仅停留于模糊的层面,最佳焦距维持在20到38厘米之间,视力是正常成年人的1/30,他们只是能够在吃奶的时候看到母亲的脸而已。

2.六个月到十二个月。该阶段的婴儿视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的眼睛已经完全可以灵活地转动,并可以清楚地看到事物。借助眼睛的观察,其他的感官功能也在逐渐被开发。

3.两岁到三岁。从婴儿成长为儿童,孩子已经完全可以借助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式,去感知和认知不同的事物了。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不具备主观认知和分辨能力,所以会下意识地被色彩鲜艳的事物所吸引,同时加上好奇心的作用,五彩缤纷的颜色会令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

4.四岁到五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们可以辨认出比较常见的几种基本颜色,到了建立立体空间感的黄金时期,比如对远近、前后、左右等立体空间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识。此外,他们还可以凭借个人的爱好,进行视觉判断。

5.六岁到七岁。这个时期的儿童视力发展到了空间期,对符号语言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擅长表达个人观点,能够指出哪些是自己喜欢的色彩,哪些是不喜欢的。

6.八岁到九岁。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完全具备辨别色彩的能力,包括对色彩的明度、纯度、饱和度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对自然界的各种天然的、纯粹的图案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认知欲望。要知道,儿童对鲜艳、亮丽的颜色总是有着天生的偏好。

在了解了儿童的视觉发展特征之后,家长就应当考虑一下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色彩感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人类的第一感觉总是视觉,婴儿期是视觉萌发且发展迅速的一个阶段,色彩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研究发现,利用视觉形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而有意识的色彩感知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欣赏水平,还能够促进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说,对孩子进行色彩感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早期教育环节。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各种感觉活动中,视觉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人在环境中所获得的约80%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系统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的感知觉则是视觉活动中的关键。儿童色彩心理学家已经发现,那些对色彩有着敏锐感觉的儿童通常对色彩辨认的直觉度也比较强。这类儿童性格普遍偏于外向、热情开朗,对世界的情感体验丰富,心理健康,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十分强烈的认知渴望,擅长人际交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自控能力和观察能力。

我们已经知道,五岁到六岁的儿童已经具备了辨认光谱中的全部色相和比较明显的色彩明度的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觉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持续性、概括性和目的性,而自觉地组织与支配色彩的能力尚未成形;此外,加上该年龄段的儿童在感知色彩的能力方面也因人而异,所以,专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感知力:

第一,引导孩子玩各种色彩涂鸦游戏,激发其对色彩的兴趣。在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前提下,以绘画原则为指导,可以首先教孩子们识别色彩学中的三原色,从认识红、黄、蓝这三种最基本的颜色开始,然后在反复运用之后引导孩子独立搭配自己喜欢的色彩,帮助孩子绘出色彩的冷暖感并依据色彩的深浅、明暗程度进行合理的搭配,最后还可以教孩子们如何进行合理的画面布局。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有比较好的直观映像记忆能力,对色彩的明亮和鲜艳等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假如在幼儿园定期为孩子们开展色彩涂鸦活动,一些比较随意的涂鸦,不管是否涉及色彩的搭配,都可以培养儿童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比如,小班幼儿通常对色彩的感受力较强,所以可以不使用固定的色彩结构限制他们的色彩思维,也就是说,允许他们涂鸦出来的树不是绿色的,云彩不是白色的,稻谷不是金黄色的等。反而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选择和使用色彩,根据自己心目中的画面绘制和涂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通过涂鸦的形式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好恶观。

当然,在这些孩子中,最普遍使用的色彩还是五彩缤纷的色调,假如发现其中有某些孩子喜欢使用一些比较深的色彩,应该关注并及时引导其尝试使用一些比较鲜艳、明丽的色调,用鲜艳的色彩给他们创造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便纠正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如果中大班的孩子比较喜欢鲜艳的颜色,应该引导他们在使用色调时注意整个画面的统一和协调,逐步培养他们绘制一些围绕某种主题的图画,用主色调和辅助色调进行画面感的调和。当然,还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基本色之外的色彩,并教导他们对颜色的深度、明度、纯度等进行了解和识别。

比如在中班开展染纸活动,引导孩子们把宣纸折叠成特定形状之后,用它的一个边角蘸取不同的颜色,因为宣纸的吸水性比较强,颜色会很快渗透开来,最后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在蘸取不同的色彩后,会出现色彩之间的相互渗透现象。此时,引导孩子注意观察色调的变化,包括色彩的深浅、冷暖、明暗等区别。

第二,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孩子感受色彩的能力。针对儿童好动的天性,可以组织一些郊外活动,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色彩的魔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碧波红霞等,用这些纯天然的色彩刺激孩子们对美的感受。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设计活动的主题,让儿童在大自然的缤纷色彩中用画笔描绘出美丽的世界,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受。

第三,借助中外名画,提高孩子对色彩的表现力。比较有名的大师作品,包括一些呈现人文景观的艺术作品、民间艺术、建筑物等,都可以拿来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欣赏力和表达能力。首先,可以选一些色彩鲜明、饱和,与孩子的生活比较贴近、易懂的画,尽量把每一种色彩美都展现出来,消除孩子对某一种色彩可能产生的厌恶感;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在比较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由老师或家长进行讲解和点评;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习和模仿画作中的色彩搭配,尝试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进而提高孩子对色彩的表现力。

第四,利用绘本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感觉。研究发现,爱看绘本的孩子大多都爱画画。很多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绘本,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好的图书画廊。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感觉,并不只是培养他们对色彩高纯度的认识,而是要培养其对灰色调的敏感程度以及色彩配置的调和感。

绘本,通俗地说就是图画书,如果孩子喜欢看,家长就可以借助它来培养孩子的色彩感觉。绘画性强的绘本会带给孩子一个个性鲜明的色彩世界,其中每一幅画都是画家的艺术创造,其中的色调运用都是画家匠心独运的结果,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对色彩纯度、明度、饱和度的选取要慎重。对色彩感觉的培养还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并非仅仅教他们对颜色的基本认知,因为现在大多数两岁左右的孩子都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颜色的敏锐感觉以及对色彩的审美观。

譬如,有些绘本通过一些十分有趣的故事,把色彩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当孩子读懂了整个故事,对色彩知识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像莫妮克·弗利克斯的无字书《颜色》,就是通过讲述一只好奇心特别强烈的小老鼠偷玩画家的调色盘,在一系列调皮捣蛋的故事中,把三原色的调和知识十分生动而巧妙地灌输给了孩子;类似的还有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绘本主要通过描述小蓝和小黄之间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们传授黄色与蓝色混合之后产生了绿色这一基本的色彩知识。

超乎你想象的儿童认知能力

口渴的乌鸦找到了一只装有水的罐子,但水不满,它的喙够不着水。为了能够喝到罐子里的水,聪明的乌鸦把鹅卵石一颗颗放了进去,直到水慢慢地升到了罐口处。这则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管大人小孩都知道。而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年幼的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同样会像乌鸦一般机智,只不过孩子喝水的方式与乌鸦不同而已。

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克莱顿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乌鸦家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它们可以制作并且使用工具,还会计划未来。实验甚至还发现,乌鸦可以辨别其他鸟类的思想,但该结论尚未被所有人接受。

克莱顿心理实验小组在之前已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秃鼻子的乌鸦将石子放入装满水的试管中,以便抓住漂浮在水面上的蠕虫。后来,克莱顿的一名学生露西·杰克组织团队扩展了该实验,她用欧亚蓝鸟做类似的实验,并通过三种不同的实验设备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只要最基本的设备能够让水面达到预期的高度,几乎所有蓝鸟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以克莱顿为首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与乌鸦一样可以解决喝水的问题。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组实验,目的正是研究儿童与乌鸦、蓝鸟之类的高智商飞禽在认知方面是否存在不同。心理学家埃尔纱·洛伊丝征得了学生家长的许可,采用与蓝鸟实验相同的三种实验设备,主要对4到10岁的学龄儿童进行实验。

实验者要求孩子们从装有水的试管里取出红色的令牌,这样他们就可以换得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印有彩绘动物、海盗等图案的贴纸。

在第一个实验中,摆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两支试管,其中一支装着水,另外一支则被塞进了木屑,而他们必须要做出决定,该向哪一支试管里放入石子并且拿出红色的令牌。

在第二个实验中,孩子们面前只有一支盛着水的试管,而他们需要从会浮在水面上的软木球和会沉入水底的大理石这两种物品中选择其中一种来放入水中。

在第三个实验中,也是最具有难度的实验,孩子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设备,三支试管的底部被全部遮住,也就是说,孩子们看到的是三个大小不一的试管口。实际上,其中一个宽口试管和细口试管是相连接的,剩下的那支试管则是独立的,而细口试管是无法放入大理石的。所以,孩子们需要在另外两个宽口试管中挑选其中一个投入大理石。

由于第三个实验有点复杂,所以实验人员允许孩子拥有两分钟的思考时间和五次实践的机会。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8岁以上的孩子都能够一次性成功完成实验,而年龄稍小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尝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孩子们即便多次尝试,但最终他们都可以完成以上三个实验,而蓝鸟在完成前两个实验之后,就再也参不透第三个实验的奥秘了。

根据该组实验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与鸟类在最基本的认知过程上还是有着明显不同的。儿童拥有更为深远的自主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鸟类在看起来无法完成的实验面前直接放弃了尝试,而孩子们则是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尽力实践,即鸟儿在适应性地认识世界,而儿童在适应性地认识一个充满着多种可能性的世界。

也可以说,对孩子而言,他们做某件事情之初或许并没有太多关于某种可能性的思考,如果是这样,那他们应当与成年人没有什么差别,当然也就不可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初生的婴儿和年幼的儿童会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好奇的原因之一,任何新奇、新鲜的事物都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包括鲜艳的色彩。